如果你在杭州坐公交或者地鐵時,給人讓過座,你或許收到過這樣一張小卡片:
卡片其中一面寫著「感謝您的讓座,因您的禮讓,杭州更美麗」,背景是一簇垂柳,柳樹下有一位穿白衣的老人。
卡片的另一面,寫著「杭肇峰」這個名字,並附介紹:首任錢塘老娘舅、杭州市第二屆十大金牌和事佬、浙江省一級人民調解員。下方還有一個手機號碼和小區的名字。
「杭肇峰」這個名字,可能很多杭州人都聽說過。
給讓座的人發「感謝小卡片」這件事情,杭大伯說,他從7年前就開始做了,一直很低調。但現在,大伯想站出來跟大家說道說道了。
為啥?
杭大伯說,是因為看了都市快報的一篇報導。
//
這個溫暖的舉動
集合了全家人的想法和努力
//
這篇報導,杭大伯昨天又拿出來看了看。
原來,是2019年12月28日都市快報頭版的《昨天市委全會上,周江勇書記特意點讚了兩位杭州人,快報發起全城尋找 拱宸橋邊賣甜酒釀的王大伯找到了》。
這兩位杭州人,一位是幫外地遊客打車的熱心市民;另一位,是拱宸橋邊賣甜酒釀的王大伯,每賣出一份甜酒釀,他都要提醒對方一聲:「如果開車的話,可不能吃的哦。」
說起來,這兩件事都是小事,可能每天都發生在杭州的街頭巷尾,但杭大伯覺得,杭州人的這種熱情、善良和互助的精神,應該讓更多人知道,並成為一種風氣。
於是,他也想告訴大家,自己為啥要發「感恩小卡片」——目的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在杭州這個城市裡,每天都在發生著這樣溫暖的小事,有很多這樣溫暖的人。
而最開始促使他來做這件事情的,也是一則報導。
大概7年前,杭大伯看到了這則報導,大意是:在公交車上,年輕人沒有給老人讓座,被老人大罵了一頓。網友紛紛評論,「壞人變老了」。
看完這則新聞,杭大伯心裡有點難受:「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老人,但大多數老人還是很講道理的。」
在杭大伯看來,讓座是一種美德。當有人給他讓座時,他應該向對方表達謝意,這是一種溫暖的交流,而把「感謝小卡片」發給讓座的人,則讓這種交流變得更有儀式感。
卡片是杭大伯自己設計的,垂柳,代表杭州,樹下坐著的白衣老人,則代表「杭州老人」。卡片另一面的畫像,是杭大伯的畫像,兒媳婦幫他畫的。
7年來,杭大伯共製作了2500張感謝卡片,全部是女兒開的文印公司給印製的。可以說,這個溫暖的舉動,集合了杭大伯全家人的想法和努力。
就像7年前,杭大伯跟家裡人提起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大家都舉手贊成。
//
剛開始對方會覺得很好奇
還有人覺得很奇怪
也有不肯接受卡片的
//
這幾年裡,杭大伯大約發出了1000多張感謝卡片。一開始,他只發給為自己讓座的人,後來,他在車上看到有人給其他人讓座,也會掏出小卡片相贈。
剛開始,杭大伯給人發卡片,對方會覺得很好奇,還有人覺得很奇怪,也有不肯接受卡片的。
「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先很驚奇地看著我,等他們看了卡片上的內容後,就會說,這很溫暖。」杭大伯的願望其實很樸素,就是想讓這種好風氣,成為「杭州一景」。
今年1月14日,就有一件事情讓杭大伯覺得很溫暖:
那天,我從市紅會醫院坐上公交車,幾位看上去年紀蠻大的女同志上車後,走到了下車門旁邊聊著天。我招呼她們,想給她們讓個座,但是她們說,不要緊的。這時,坐在我斜對面的一個老太太,也說要給她們讓座。她們也拒絕了。她們說,謝謝你,我們就要到了。
「杭州老人的素質確實不錯的。」杭大伯說,那天就想給她們各送一張小卡片,「但是我離得有點遠,站起來一個剎車,有點晃,就沒送出去。」
卡片就帶在身上。杭大伯已經養成了習慣,只要出門,就會隨身帶上十幾張感謝小卡片,塞進皮夾裡,再仔細地塞在衣服的內襯袋。遇到做好事的人,他就掏出來,送一張。
//
印上電話「一卡兩用」
我想為杭州做點事情
//
給人發「感謝小卡片」7年來,也有年輕人會打卡片上的電話,來感謝杭大伯。
為什麼卡片要印上自己的電話和住的小區?
「因為這張小卡片是一卡兩用的。」杭大伯說。
杭大伯老家海寧,1999年來到杭州。在杭州生活的這幾年,他覺得:「杭州這個城市太好了,我想儘自己所能,為這個城市做點事情,讓這個城市變得更好。」
杭大伯說:「杭州的風景很好,不高興了,我在西湖邊一坐,杭州的山水一看,心情就好了。」
平日裡,杭大伯常坐42路、44路、32路公交車,常去浙大一院、市紅會醫院。現在,老兩口除了醫院,最常去的,就是西湖了。「那裡有杭州最好的風景,好風景裡也有讓人溫暖的杭州市民」。
退休前,杭大伯在杭州一家建築公司的廣告部工作,退休後,他也一直沒閒下來。平常騎電瓶車,看到有人在路上起爭執,他都會停下來調解。
年輕時說過的那件「力所能及的事」,後來就讓他在杭州做起了專職的調解員。「感謝小卡片」上印著電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對方——「如果有糾紛,可以找他幫忙調解」。
像杭大伯這樣的杭州人,在這個城市裡還有很多。他們,可能是退休的鄰居大伯、社區的熱心大媽,也有可能是你的同事和朋友。他們做的好事,可能只是為你指個路,可能只是在街上撿個菸蒂。
但正是他們做的這些小事,讓杭州這座城市變得更美好。
//
大家多一點關愛
就不用我們兩位老人為你們操心了
//
杭大伯現在是上城區望江派出所的民間調解員,「做一休一」,和另外一個大伯輪班。
快過年了,他還是很忙,平均每天能接到3個電話,有的請他幫忙調解,有的想聽聽他的意見。
前天,他就調解了一起家庭矛盾:小兩口因為老婆下班沒回家吃飯而鬧了糾紛,最後大打出手。
見過許多矛盾糾紛,杭大伯時常對當事人說的一句話是:大家多一點關愛,就用不著我們兩位老人為你們操心、費口舌了。
杭大伯算了算,自己的調解成功率在88%以上。
「老兩口吵架是很正常的,互相讓一讓就好了。」杭大伯說,他和老伴在一起幾十年,偶爾也會有一些矛盾。
他從自家廚房裡端出一盤鹹菜:「你看,她就喜歡吃這個,很沒有營養的呀!我說我很喜歡吃雞蛋,讓她每天早上給我煮兩個,她捨不得,就煮了一個。我就很生氣,煮一個我就不吃。」
杭大伯說,老伴現在的記性已經很差了,很多事情都不記得,所以他去哪裡,都要帶著她,「手拉著手的」。
「我和她總是在一起,很有好處的。」杭大伯說,他做調解夫妻矛盾的時候,就會和對方說說他們老兩口一起經歷過的事情,「就更有說服力了」。
記者 林建安 文/攝
來源: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