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56歲「拋夫」自駕遊的蘇敏阿姨,闖入了人們的視線。
她備了一頂帳篷,開著自己買的車,擺脫沒有感情的丈夫,駛離了操持幾十年的家。走過川渝,橫穿秦嶺,南下麗江,一人縱橫幾萬裡,在大好河山中找回了自己。
她的抖音視頻下,清一色都是受困於家庭的中年婦女,她們為她點讚,送她祝福,甚至留言相約退休後一同旅行。
蘇阿姨給迷茫中的婆婆、媽媽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原來我的後半生,可以這樣過。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也是這樣一位阿姨,她打破了我們對婆婆的固有印象,不再圍著兒子和孫子轉,而是在人生的後半段,勇敢地為自己而活,這樣的女性怪美的!
我私心希望有越來越多「蘇阿姨」,因為每一個「不一樣」的她們,都在為所有女性開拓新的未來。
本期故事講述者:小孫,5 歲男娃的媽媽。
56歲「拋夫」自駕遊的蘇阿姨,總讓我想起我婆婆,一個非常「野生」卻獨立的中年婦女。
她五十多歲了,有著典型農村婦女的外表,沒有文化,沒有工作經驗,更沒有一技傍身。20 歲跨省遠嫁,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幾乎就跟她斷了聯繫。嫁入夫家後,她從頭學習本地方言,很快就成了 「當地人」。
年輕時,她做過幾個月的工廠女工。生了孩子後,就在丈夫(也就是我公公)自家大院的汽車修理廠和棋牌室,幫忙收收錢。有丈夫的庇護,不用去外面工作,婆婆也樂於這樣的安穩生活。
日子一晃就是三十年。
直到她剛做婆婆,一個噩耗打破了原有的平靜生活:
公公被查出癌症。兩年的治療沒能創造奇蹟,婆婆還是成了孤家寡人。
那一年,公公剛做爺爺,婆婆還不到五十。身邊的人都嘆息,兩個剛要享福的人……太可惜了。
是啊,公公離開了,婆婆怎麼辦?
我和老公都在離老家不遠的城裡上班,我們想著,婆婆一個人在家怪冷清的,要不把她接過來,幫我們帶帶娃吧。
沒想到婆婆拒絕了我們的好意。她說,帶娃沒問題,但她不能離了家。
她還要維持棋牌室的運轉,也不能放棄公公生病後改造的水產交易市場:「好不容易有這麼個場地,現在不做,等別人做起來就沒機會了。」
這條路看起來是千辛萬苦,但婆婆心意已決。
我能理解婆婆的憂慮:沒有上過班,沒有交過五險一金,意味著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靠著兒子兒媳過活,意味著沒有安全感。在城裡幫著帶娃,人生地不熟,意味著沒有自由。
但我也有我的難處。我和老公工作都很忙,每天回家就已經過 10 點,熬夜到夜裡一兩點是常事。能見到娃的時間只有早晨上班前那匆匆的半小時。我生完孩子工作剛剛起步,還有房貸壓身,哪能停下?我父母那邊,一個剛做了心臟支架手術,一個還要上班,想幫忙卻有心無力。
雖然很捨不得讓娃回農村,但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就這樣,婆婆開始了她的新生活,一邊開著棋牌室,一邊經營水產交易市場。原本兩個人才忙得過來的事,現在她一個人扛,還要帶一個剛滿 1 歲的孩子。
每次周五晚上我們開車回去,院子裡已經是一片熱鬧。只見她懷裡抱著孩子,坐在棚屋裡過秤、記錄、收費。蝦農、蟹農們和孩子逗趣,婆婆要求他們在孩子面前掐掉菸頭。
有一年 12 月,我凌晨起來上廁所,看到窗外依然燈火通明。在深冬的寒風中,蝦販的最後一輛車開走,院子裡只剩下婆婆在打掃衛生、收拾現場。關掉最後一盞燈,婆婆才算結束了一天的忙碌。
也許是因為夜深露重,婆婆的膝蓋積水加重了,我們給她買了最厚的護膝和雪地靴,也對抗不了刺骨的寒風,嚴重時連抱娃下樓都成了難事。
冬去春來,婆婆的睡眠時間變得四分五裂。
水產交易的時間受季節影響,冬天 12 點以後睡覺,春夏 3、4 點就要起床。棋牌室則是下午開張,結束時間不定——顧客要是玩得太久,晚上十一二點回家也是常有的。
我不在的時間裡,她還要忙裡偷閒給娃做飯、泡奶粉、哄娃睡覺,想想都覺得,這簡直是非人的辛苦。僅僅那所剩無幾的睡眠裡,還會遇上孩子夜醒、哭鬧,要怎樣的毅力,才能讓她在這些事上如此堅持……
所幸的是,兩項業務都逐漸走上軌道。開始有穩定的現金流後,婆婆才僱了一個小工幫忙盯水產交易。
她還請我們幫忙挑選監控設備,一周後我驚覺屋裡屋外都布滿了攝像頭。她說,這樣即使是陪娃,也可以看到樓下的情況。
公公去世後,她一直一個人住在農村的大房子裡。
頭腦靈活的她把院子裡的一個小屋租給了一對老年夫妻,連兩個空的車庫都租做了紡織品倉庫——這樣又多了一筆進項。
僱了工人後,有了時間富餘的婆婆也沒閒下來,她自己種了菜,南瓜、絲瓜、茄子、土豆、枇杷……不想買菜了,就直接現摘現做,吃不完的話,還給我們帶到城裡去。
有次周末回家,我拍了一段視頻:夕陽西下,婆婆拿著鋤頭,孩子屁顛屁顛地跟在奶奶身後,這兒摸摸,那兒玩玩,竟是一幅世外桃源的圖畫。
婆婆把孩子帶得不錯,但我的心裡很矛盾。
孩子不在我身邊,我也會抱怨。別的孩子和媽媽最親,我的孩子卻和奶奶最親。別的孩子能得到專注的陪伴,我的孩子卻只能見縫插針地陪玩。
別人的孩子白白嫩嫩,在父母的精細養育下成長,我的孩子卻皮膚黝黑,臉上頂著兩塊高原紅在院子裡瘋跑。
想孩子的時候,我也埋怨:為什麼婆婆就不能放棄自己手頭的活,過來和我們一起帶孩子呢?我們也會善待她的呀!
但是我心裡知道,這種要求是不合理的。
作為媽媽,我願意放棄工作全職陪娃嗎?
只要還有選擇我就不會這麼做。
作為婆婆,她願意放棄自己的營生全職陪娃嗎?這是拿她的後半生在冒險。
在這點上,我們的立場太過一致,甚至她有更充分的理由:她沒有父母幫襯,沒有丈夫作伴,不想靠兒子,只能靠自己。
更何況,婆婆很早就用積蓄資助我們買了房。現在,她的收入比我和老公都多,生意好的時候,能超過我們夫妻加起來的總和。
婆婆能過來帶娃是額外的情分,不來也沒什麼好指摘的,我調整了心態。
為了彌補工作日無法見孩子的遺憾,就趁著周末竭盡全力地陪他,給他買玩具、讀繪本,畢竟我不敢指望婆婆能給他什麼早教。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孩子竟會說「小娃撐小艇」、「浮萍一道開」這樣的詩句。
我問婆婆,她說是在抖音上看別人教的。
我很驚喜也很羞愧,是我小看了婆婆。
這是幾年前的事了。
如今孩子在上幼兒園,早已離開婆婆,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由我退休的父母幫忙照顧。婆婆全心經營自己的小事業,不能常來。假期,我們會帶孩子回去,一見到奶奶,娃還是會撲過去。
孩子上學後,不用再時時盯著,但我父母依然覺得帶孩子不容易。他們很驚訝,婆婆一個人,是怎麼一邊帶這個調皮娃,還能一邊幹那麼多活的?本事真大。
這些年,我也越發佩服她。
成為婆婆後,孤身一人的她,想的不是怎麼幫忙帶孫子,怎麼針對兒媳婦,而是怎麼經營自己的小事業。不但把事業做成了,還順便把孫子也帶了出來。如果我是她,未必能做到這些。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婆婆年輕二十歲,受過不錯的教育,她能做的一定比我們多得多。
臨到結尾,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有一次吃飯,燈突然滅了,當時已經重病的公公對婆婆說:「你得學學怎麼換燈泡、修電路,以後你得自己弄了。」
婆婆超出預期地做到了,這印證了蘇敏阿姨個人主頁上的那句籤名:每一個人的最終歸宿,都是自己。
我支持婆婆的選擇。
因為支持她的現在,就是在開拓我的未來。
本文題圖來自《家路》
配圖來自《在我家》《女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年糕媽媽
(ID:niangao-mama)
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