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結縣的藏王墓是西藏保存下來的最大規模的王陵,曾經是王朝顯赫者最後的歸宿,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都長眠於此。從這些墓碑旁的功德碑上,可以窺見藏地一二歷史,在這些零碎的石塊中感受一代又一代藏王的風採。
西藏山南的瓊吉地區流傳這樣一個秘密:每當春夏樹木蔥榮、河水漸長的時候,清冽的雅礱江水會將陵墓裡的寶藏一點一滴的衝刷進沿河的村莊裡,一直到奔騰的雅魯藏布江中,它不僅讓藏王的臣民們子子孫孫都有享不盡的財寶,而且還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後世子孫的繁衍與昌盛。這個傳說中提到的陵墓便是迄今為止西藏發現的最大的陵墓群——藏王墓群。
藏王墓,位於山南瓊結縣宗山的西南方,背靠丕惹山(意為增長之山),是吐蕃王朝時期第29代贊普至第40代(末代)贊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總面積385平方千米。各陵墓封土高大,為土壘成的高臺丘墓。
其上層土墩為橢圓形,墩頂極平坦,東西長約130米;下層為長方形土臺,周邊不齊整。藏王墓的數目現難確定,能看到的有八九座。靠近河邊的大墓據說是松贊幹布之墓,與之相鄰的是赤松德贊的墓,墓旁有巨大功德碑。在9世紀中後發生的奴隸起義中,贊普陵墓全被搗毀,現在的藏王墓只是衣冠冢而已。
據藏文史料記載:「君死,贊普之乘馬、甲冑、珍玩皆入墓」;「墓內九格,中央置贊普屍,塗以金」;「墓內設有經堂五座,藏各種珍寶」等等。另據唐朝官員劉元鼎記述:當時吐蕃贊普死後,不僅有隨葬品,而且還用活人殉葬,其方法是:用二根削尖的木棍刺進殉葬人的左右二肋骨放血,血盡致死。
據墓誌上記載,松贊幹布陵位於欽普溝壑口,即現在正遙對窮結縣城,衝口當中平川上的大方丘,外形呈四方,與現狀一致。墓誌上說,內分九格,主室為佛殿,中央立一仞長的珊瑚長明燈,四角殿堂儲珍寶。墓壁以方石砌成,其外築厚土牆,墓門西向,墓外復以碎石,形成土丘,每邊寬百步,高六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