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青田,海溪粉幹,風味獨特,是青田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2020-12-12 花弄

在浙江麗水,青田美食,總是充滿鄉情味,各式各樣的傳統美食,還是那個的配方,那個熟悉的老味道。在青田,你常常會聽到「這是海溪粉幹嗎?」人們為何執著於海溪邊粉幹呢?海溪粉幹,不加任何東西,純用早稻米製作,過程非常辛苦,複雜。海溪炒粉幹的味道,更是令人懷念。相傳宋靖康年間,一朱姓人家因金兵入侵南逃,擔心崇山峻岭大米不易攜帶,就把米煮成飯,搗成團,壓成絲帶著來到海溪定居,製作方法也流傳下來,至此海溪成為了粉幹的發源地,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在浙江青田,海溪粉幹,風味獨特,是青田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海溪粉幹不加任何東西,純用早稻米製作。因此原料和製作的手藝、時間都很關鍵。比如米一定要用新鮮的,米的種類也至關重要,此外製作過程中是否蒸透,曬的時候陽光和風是不是好,都是粉幹能不能成功的要素。到了冬天,海溪粉幹無論是品質還是銷量都迎來了旺季。冬至之後,陽光通透,寒風凜冽,格外合適做粉幹。而海溪粉幹,是人們逢年過節送禮的好產品。因此冬季的產量往往是一年中最大的。海溪粉幹經傳統手工工藝精製而成,色澤明亮,如銀如絲,烹飪後軟而不料,不粘口,不糊湯,可煮可炒,食用方便。它以獨特的風味、優質的品質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家喻戶曉的美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也伴隨著僑鄉人民走出國門受到了海外友人的青睞。

海溪粉幹不加任何東西,純用早稻米製作

海溪粉幹的製作方法是:米經浸泡後磨漿,裝入布袋擠壓瀝乾,再揉搓成有韌勁,做成大塊上籠,蒸半熟後放入石臼內反覆翻搗,有韌性和黏性後,壓扁捲成圓筒狀粉幹坯,放入乾粉車壓槽內,用千斤槓擠壓,經槽下面的鐵篦子,擠壓出已成細粉幹的粉千盤,再上籠屜稍蒸即成水粉幹。將水粉乾折疊成帖風乾,就成粉幹帖。水粉幹不經久藏,而粉幹帖可貯藏數年,是待客「點心」或送禮食品。每一步都十分關鍵,細節的把控直接影響到粉幹的口感。蒸的時候就是要控制時間的多少跟火候的大小,如果蒸的時間比較長的話,粉幹容易發黃,看過去不是很好看,如果蒸的時間比較短的話,容易發糊,用水煮出來就跟粥差不多的,口感也是不太好的。

曬海溪粉幹

曬乾後的海溪粉幹,可以炒也可以煮。傳統的炒粉幹需要先將粉幹放入溫水裡浸1到3鍾,撈起濾幹待用。配以肉絲、香菇、青菜等餡料炒熟,再加入粉幹大火炒軟、炒透,便可以出鍋了。過去生活困難的時候,給客人燒上一碗海溪粉幹可以說是最好的招待了。炒粉幹是連葷帶素,可當飯,可當菜,又吃得爽,又吃得飽。可以說,你到酒店點這樣一道又能當主食,又能當下酒菜,而且具有地方風味的食品,讓人念念不忘。

一碗海溪炒粉幹,樸實而溫暖,那應該就是家的味道

尋常的主食其實就是最美味的味道,一碗海溪炒粉幹,樸實而溫暖,那應該就是家的味道。這種樸實而美味的主食,是勤勞而智慧的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明而來的。即使隔了數百年的歷史,這一碗海溪炒粉幹,依然讓我們覺得美味而溫暖,趕路的疲倦和寒冷,也在一碗炒粉乾落胃後被撫平。在浙江青田,海溪粉幹,風味獨特,是青田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小夥伴們,你吃過海溪粉幹嗎?

延伸 · 推薦

台州溫嶺有一種特色美食,叫「綠豆面」,風味獨特,你吃過嗎?

在浙江台州,臨海小芝細米麵,細如髮絲,口感柔軟,你吃過嗎?

在浙江台州,溫嶺特色小吃「敲魚面」,你吃過嗎?

浙江東陽土特產「索麵」味道鮮美,口感好,你吃過嗎?

在浙江金華,東陽粉幹韌性好,有嚼勁,你吃過嗎?

相關焦點

  • 第三屆僑博會盛況空前,世界青田
    第一次見到防洪堤上這麼多人!綴上華麗的兩岸燈光,隨手拍出「小香港」既視感。街面上都是青田本土富有特色的美食及農產品等,山粉餃、海溪粉幹、瘦肉丸、泡精肉、舒橋玉米等等,吸引了眾多市民及遊客品嘗消費、拍照留影。
  • 青田十大碗丨家鄉的味道,我知道!
    一道菜,就能帶「火」一座城……有一種味道叫「青田味道」浙江共有11個市、90個縣(市、區),每個地方選出10道最具代表性的菜餚,加起來的1000道菜,組成了代表浙江味道的「百縣千碗」。在青田,有哪些美食具有代表性的?是被選入「百縣千碗」的?讓我們來看看「青田十大碗」青田蹄髈作為一道傳統美食,至始至終伴隨著青田人生活裡每一個重要的日子。
  • 在浙江衢州,龍遊有一種美食叫「龍遊粉幹」,你吃過嗎?
    粉幹的燒法我獨愛涼拌,因為他分量足,不管冬天還是夏天都不燙舌,味道更龍遊。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因此也就有了一方的口味。這種帶有地域性的口味便催生了獨具本土風味的特色,這特色到了遊子眼裡就成了家的味道,久久不能忘懷,龍遊粉幹就是這樣的存在。
  • 晶瑩飽滿、甘甜味美,青田「海溪提子」成為消費者追捧的「舌尖上的...
    在海溪鄉馬岙村活動現場,記者看到,在山谷中幾十個連片的大棚中,一串串日漸成熟的提子掛滿枝頭,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色香誘人,許多遊人在其中一邊體驗採摘的樂趣、一邊品嘗提子鮮美的味道。「甘甜多汁,味道可口,是我今年吃過的最入口水果。」
  • 青田往事 | 舞魚燈,打過殿,正月十五鬧翻天
    詹海峰先生在《閒話青田》裡說到了民國時期魚燈的大致樣式:大紅珠兩盞,珠用紅紗布鞔,背珠的人是滾魚燈的靈魂人物,也是指揮;頭魚最大兩盞,頭似龍頭,張大口,鯉魚身;二魚兩盞,式樣與頭魚同,稍小一點;三魚兩盞,鯉魚形;後面的有青魚燈、鯽魚燈、鮭魚燈等等。最後是河豚和糠蝦燈。
  • 青田稻田魚 BBC《美麗中國》裡的浙江美食
    (▲圖:《雲霧小舟山》王志堅攝於青田)(▲圖:挑稻回家 Cying攝於吳民蘭家門口)田魚乾炒粉乾田魚乾炒粉幹,是青田當地人最喜歡的吃法。❹一盤噴香滑爽的田魚乾炒粉幹就出鍋了。《翠花牽線》是浙江七套農產品推介欄目。自2007年10月創辦,累計介紹浙江農產品三百餘種。攝製組深入浙江農產品原產地「實地考察」,向觀眾推薦。首播時間:浙江七套每周一晚9點45分,時長12分鐘/期。網絡直播新藍網。
  • 為什麼浙江青田人偏愛去西班牙?
    那麼,為什麼青田人的大本營會在歐洲的西班牙,而不是美國或南美的某個國家或其他洲的國家呢?這有幾層原因,其實美國固然很好,但是以普通青田人持有的中國浙江護照,想在中國拿到美國籤證,簡直比登天還難!所以美國生活的青田人寥寥無幾。南美或非洲,太窮髮展空間不太大。而西班牙比較符合想出國的青田人的諸多期待:籤證容易、賺錢容易、勞動力價值高!
  • 全球「洋貨」匯聚浙江青田 首屆華僑進口商品博覽會開幕
    全球「洋貨」匯聚浙江青田 首屆華僑進口商品博覽會開幕 2018-11,17日在浙江青田開幕。  青田是浙江第一僑鄉縣,33萬華僑遍布世界128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上有獨特優勢。  司馬安希望青田能以此次僑博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全球各行業的開放合作。  broken river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參展商。為更好展示自家產品,broken river早早訂好機票,提前趕到青田籌備參展工作。
  • 浙江青田:北緯28度的深綠,是想不到的美貌
    青田的小舟山、阜山、方山、仁莊都「盛產」梯田美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千峽湖景區的碧水可以直接飲用歐陸風情建築  浙江在線杭州6月2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魯佳 尹維納 )楊梅壓萬枝的初夏,大暴雨。6月24日清晨7點,黃龍洞景區廣場,往日熱鬧的晨練聖地被暴雨澆地像是水簾洞。
  • 人工智慧和傳統工藝融合 浙江大學智能篆刻系統在青田亮相
    通過「中國印文化」的深度植入,網際網路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現代科技,賦能青田石雕,面向世界講好青田石雕故事,努力把青田打造成為浙江「特色文化產業國際化、傳統工藝美術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青田印是一顆中國心印石之美,美在方寸;方寸之間,博大精深。
  • 浙江日報關注 | 青田:奔向全面小康 奏響時代強音
    砥礪奮進的熱土之上,青田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僑鄉人民凝心聚力、奮力前行,在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進程中,一個個改革措施的推進,一項項體制機制的創新,讓僑鄉大地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如今,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一項項數據「勇攀高峰」,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青田正以乘風破浪之勢決勝全面小康。華僑資源催生新經濟
  • 青田舉辦石雕文化節 海內外嘉賓共賞名石 青田石雕小鎮產值達15億
    通過「中國印文化」的深度植入,網際網路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現代科技,賦能青田石雕,面向世界講好青田石雕故事,努力把青田打造成為浙江「特色文化產業國際化、傳統工藝美術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青田印是一顆中國心印石之美,美在方寸;方寸之間,博大精深。
  • 「海外學子浙江行」青田站 活動舉行
    日前,第十二屆「海外學子浙江行」青田站活動成功舉行,助力海外優秀留學人才到青田創新創業,為我縣引才聚才搭建了平臺。與會人員觀看了青田人才科技工作宣傳片,並介紹了僑鄉投資項目交易中心運行情況。隨後,浙江越影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苗長龍介紹了項目情況、落戶感受和對青田人才政策的感謝。
  • 青田,一半是江南,一半是歐洲
    在浙江有這樣一個地方 它被譽為「大山裡的歐洲城」 這裡的街頭巷尾充斥著濃鬱的異域風情和各種前沿的都市信息 這裡就是被大家稱作為 「浙江小香港」的麗水青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青田 探秘這座江南的歐洲小城吧!
  • 舌尖上的青田
    收起後的蕃薯,農戶們有的會刨成蕃薯絲,放在竹蔑上曬乾,有的做成蕃薯片,有的則做成蕃薯棗,吃時軟中帶韌,又香又甜,大人小孩均喜愛。  原料:紅心蕃薯  製法:  1、將蕃薯洗淨放蒸籠蒸至熟透;  2、取出熟透的蕃薯晾涼,去皮改刀成均勻的條狀,擺放在米篩上曬至五成幹(天氣晴好的話,大約需要三四天)。  3、將曬過的蕃薯條再蒸一次,再曬即可。
  • 青田鶴城鎮
    浙江在線·浙江城鎮網 02月25日 訊青田建縣後,縣治一直在鶴城鎮。早時稱縣城、鶴城、芝城,侯成城區,民國24年(1935)建立鶴城鎮。  古時青田有鶴,南青田建縣後,縣治一直在鶴城鎮。早時稱縣城、鶴城、芝城,侯成城區,民國24年(1935)建立鶴城鎮。
  • 浙江青田舉辦石雕文化節
    12月6日,市民及遊客在山口鎮參加青田石雕文化節系列活動。以「石豔天下·雕刻世界」為主題的第八屆青田石雕文化節於12月5日—7日在浙江省青田縣舉辦。本次文化節包含開幕式及在青田石雕小鎮山口鎮舉辦的《青田封門山·致敬匠心》主題活動、精品展示會、「玩石周」石文化體驗活動等,全面展示青田石雕文化,面向世界講好青田石雕故事。
  • 第八屆青田石雕文化節於僑鄉青田開幕
    青田向醫護人員捐贈青田石雕作品《共同抗疫》。 胡丁於 攝中新網麗水12月6日電(見習記者 胡丁於)6日,第八屆青田石雕文化節(下稱石雕文化節)於浙江青田開幕。青田石素有「印石之祖」之美譽,在明清兩代,青田石被廣泛運用於印章製作,受到歷代帝王的喜愛。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共藏有5件明清歷史雕作和1000餘枚印紐及一批尚未使用的青田石印。青田聘請首批青田石文化宣傳大使。 胡丁於 攝「故宮和青田有著穿越數百年的不解之緣。」
  • 保加利亞節目組赴青田拍攝:青田風情醉人心
    保加利亞節目組《No Luggage》來青拍攝旅遊節目  記者 夏燕  6月17日,保加利亞節目組《No Luggage》一行人來青拍攝旅遊節目。  上午,一行人參觀了青田石雕博物館,充分了解了青田石雕的歷史文化、發展背景等。隨後,還前往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李德家中參觀青田石雕創作的流程。在整個參觀拍攝過程中,節目組工作人員對每件石雕作品的原始材料、創作手段、市場價值等方面進行詳細地了解。
  • 【386旅說青田】臺灣有條青田街——淺析青田與臺灣兩地的淵源
    但無論怎麼說,青田人陳誠對臺灣的貢獻是巨大的,其功績受到歷史與當時臺灣民眾的肯定。曾幾何時,很多臺灣人視陳誠為「生佛」,並親切地尊稱他為「陳誠伯」。  從葉成龍1938年登上臺灣,到陳誠1948年來到臺灣十年之間,去到臺灣的青田人可能是以個位數來計算的。而陳誠到臺灣之後的1949年左右到臺灣的青田人達4000多人,他們基本上是國民黨的軍政人員,其中有少將以上軍銜者就有4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