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是1976出生在臺灣,讀中學時大約已是1985年上下,那時的歷史課本,教我們的「本國歷史」仍然教的是「中國」的歷史,並沒有特別區分什麼「臺灣史」。但現在呢?歷史課本不只有區分中國或臺灣,而且是先教「臺灣史」,再教「中國史」。相比以前的版本,「中國史」當然簡化了很多。
至於「地理課本」,我當年可是只學「本國地理」,一省學完又一省(還包括了外蒙古),而且我們那時把東北劃為九省,北京叫做北平,「法定首都」是南京。而現在則是,先教「臺灣地理」,再教「中國地理」。
那臺灣課本怎麼說「新中國成立」呢?他們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陸這邊說的「解放戰爭」或「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臺灣則說「動員戡亂」。之前的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倒是都一樣的。
我們來看臺灣歷史課本的「臺灣史」目錄,這是初一學生讀的;
首先開篇就是「史前臺灣」,分成「臺灣史前文化」、「南島語族與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上重點就是「臺灣人」和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年紀一樣老。潛臺詞就是臺灣人也有自己的祖宗。
再來第二章就到了「海權競爭時代」,從17世紀初期漢人與日本人在「臺灣的澎湖」的活動開始說,講到了荷蘭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然後就是「明鄭時期」。換言之,臺灣就是一個一直被不同人殖民的地方。
接下來講到滿清統治,這邊其實沒什麼特別的,花了兩個章節來講。日據時代也花了兩個章節來講。最後,終於講到重點:「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這一章中,也講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記得以前我讀的課本還不是這麼說的,而是「共匪竊據大陸」,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再來是初二學生讀的「中國史」,一開始也是從黃帝講起,什麼夏商周,春秋戰國,都是一樣的。一直講到了「國共勢力消長」開始,和上面的臺灣史開始有重合一部分。但很快的,又繼續講「中共政權的演變」「改革開放的中國」……總之,只是在講大陸的事了,和臺灣沒啥關係。
我是沒有讀過這些,不知道到底內容怎麼樣,但看目錄上,處處說「中國」和「臺灣」,其實意思也很清楚了。
1981年,蔡琴唱過一首歌「出塞曲」,歌詞來自臺灣詩人席慕容(蒙古族)的詩。我印象很深刻:「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誰說出塞歌的調子太悲涼,如果你不愛聽那是因為,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如果這些課本裡沒有對大陸的渴望,那是因為編寫課本的人,沒有對這片土地的渴望。(到尾)
【作者簡介】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