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電影《王牌特工2》在中國內地上映,起初電影褒貶不一,但憑藉著逐漸升溫的口碑,電影票房也是一路走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於男主角塔倫·埃格頓的高超演技。近些年,塔倫塑造了數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熒幕形象,其中就有本文中的奇葩英雄「飛鷹艾迪」。
當年,與塔倫搭檔的是好萊塢赫赫有名的「狼叔」——休·傑克曼,而塔倫正是憑藉著《飛鷹艾迪》中的成熟演技,徵服了一貫苛刻的電影評論者們,從那以後塔倫步入自己的演藝高峰。是什麼讓一部講述普通人奮鬥的體育類電影獲得如此多的好評?演員的高超演技當然佔了很大的比重,但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故事精彩,電影才有了靈魂。
對多數體育迷來說,「飛鷹艾迪」是個陌生的名號。作為一位高臺滑雪運動員,艾迪·愛德華茲沒有贏得過任何大賽的獎牌,沒有打破過任何世界紀錄。然而在1988年的卡爾加裡冬奧會上,「可愛的失敗者」愛德華茲搖身一變化作「飛鷹艾迪」,成了全世界眼中的奧運英雄。二十八年後,這段令時任奧運組委會「無比難堪」的往事被拍成電影。
製片人馬修·沃恩在《飛鷹艾迪》開拍前曾經給艾迪打過預防針,告訴他「要做好心理準備,電影裡可能只有10%的內容來自你的真實故事」。看完成片之後,艾迪笑了:「這裡面大約有40%都是真的發生過」。
「飛鷹」艾迪·愛德華茲的真實人生其實遠比影片中呈現的形象更具有傳奇色彩。他為奧運夢走上了一段極致瘋狂的旅途,讓看過電影的觀眾覺得難以想像。而他一夜騰飛之後的別樣生活,充斥著榮耀光環也不乏辛酸和坎坷,令人唏噓卻又忍不住再為他鼓掌歡呼。
打工賺路費、睡精神病院、翻垃圾果腹
電影裡的艾迪可以帶上家裡的資助、開著露營車穿越歐洲,在歐洲集訓場被好心酒館老闆娘收留,偶遇退役滑雪天才結為師徒。然而現實中艾迪的衝奧之路要比這悽慘得多。
高山滑雪出身的艾迪·愛德華茲曾四度被英國奧運隊拒之門外。隨後,高山滑雪高昂的纜車運送費與贊助商的缺席又讓艾迪的追夢之旅再受打擊。於是他決定曲線救國,改換開銷更小的跳臺滑雪作為衝奧項目。
為了滿足奧運會競賽資格,22歲的艾迪借來媽媽的雪佛蘭奔赴高手如雲的歐洲訓練營。身無分文的他在旅途中一度只能睡在車裡,從垃圾堆裡尋找食物果腹。開始歐洲巡迴賽之後,艾迪需要通過兼職打工來維持生計與日常訓練。在此期間,他做過保姆、剪草工、侍者、廚師等各種工作。為了節省住宿費,他曾在芬蘭訓練營附近的一家精神病院住過幾個月,那兒的管理員是艾迪的熟人,願意以1英鎊每晚的友情價收留他過夜。
作為跳臺滑雪的初學者,摔傷對艾迪來說也是家常便飯。在一次訓練中,艾迪的下巴摔骨折了,由於負擔不起醫療費用,他只能自己動手用枕頭護住臉來矯正定型。
從高山滑雪到跳臺滑雪的轉變並不容易,電影中休·傑克曼扮演的教練角色純屬杜撰。艾迪在冬奧會之前從未接受過任何系統性訓練。既然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艾迪的訓練內容可以更加靈活隨意。他頻頻跑去訓練營的其他隊伍那裡「蹭課」,從芬蘭隊、日本隊、加拿大隊的教練那裡偷師。「吃百家飯」的學習效果也造就了他頗具獨創精神的跳躍與落地姿勢。
圓夢奧運,從「半瞎蠢才」到「飛鷹艾迪」
獲得冬季奧運會參賽資格之後,艾迪滿腔熱血來到了卡爾加裡,卻碰上了更多的打擊。窮困潦倒的他根本沒有像樣的比賽裝備可以穿,最後其他隊伍看不下去了,義大利隊支援了艾迪一個新頭盔,澳大利亞隊給了他一套舊裝備。
這身借來的行頭並不合身。本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艾迪套了6雙襪子來確保靴子不會半途脫腳,由於頭盔太大,機智的他只能用繩子把頭盔栓在脖子上。一次試跳的時候,這根固定頭盔的繩子在騰空之後斷裂飛了出去,比艾迪落地的距離要遠得多。事後艾迪曾調侃說:「我大概是史上唯一能被自己裝備跳出成績超越的傢伙。」這種樂觀無畏的姿態正是艾迪化作「飛鷹」的源動力。
排除裝備的因素,艾迪還要時刻面對另一個影響發揮的定時炸彈——眼鏡。重度遠視的他必須在滑雪護目鏡裡上帶自己那副酒瓶底,「起飛」 離開臺面之後,他的眼鏡片不時會布滿水霧,完全看不清自己正往哪個方向「飛」。當時有人如此點評:別的運動員是飛出跳臺,艾迪卻像死鸚鵡似的被扔到半空。
各種各樣的外號紛至沓來——「低速艾迪」「瘋子艾迪」「搖晃的艾迪」「滑雪板上的糊塗偵探」「可惡的雪人」 「半瞎蠢材」「可愛的失敗者」......古怪的樣貌、花樣百出的落地姿勢還有回回墊底的成績,不達標的運動員艾迪卻在卡爾加裡變得小有名氣,報導冬奧會的媒體也開始追逐這位不走尋常路的奧運闖入者。
隨著觀眾與媒體對艾迪的興趣與日劇增,他在賽事組委會眼中的「罪行」也變得更重,最終角逐90米跳臺的希望也更加渺茫。時任跳臺滑雪項目的主席Torjborn Yggeseth直接找到英國奧委會,要求他們禁止艾迪出戰90米跳臺,理由是「賽時的天氣不適合他這樣的菜鳥」。幸好這一次英國奧委會站在了艾迪身邊,聲稱「經過縝密的分析,我們覺得艾迪能夠搞定90米臺」。
於是戴搖晃的頭盔、踩著肥大的滑雪靴,艾迪·愛德華茲來到卡爾加裡冬奧會的90米跳臺上,伴隨全場觀眾高呼著自己的名字,完成了經典一跳,「飛鷹」就此騰空。
代言、出歌、上真人秀
卡爾加裡冬奧會結束之後,艾迪盡享一夜成名的種種福利:參加今夜秀、去商場剪彩、為航班代言、籤約滑雪裝備品牌、推出帶有「飛鷹艾迪」logo的周邊產品......「我就像跳臺滑雪界的喬治·克魯尼,其他選手都一本正經看上去緊張兮兮的,可我就很放鬆,成天樂呵呵的。那時候有很多女粉絲排隊想跟我在一起。」,艾迪對自己的「飛鷹」生涯非常滿意。
娛樂化的「出道」方式也幫助艾迪往流行明星的方向邁出一大步。冬奧會結束不久,他推出了個人單曲「Fly Eddie Fly」,詞曲均出自貓王名曲「Viva Las Vegas」的創作人之手。芬蘭音樂人埃爾文·古德曼也受到艾迪的啟發,基於他的故事創出歌曲「Mun Nimeni On Eetu」(我叫艾迪)。誰知在隨後的巡演上,古德曼突發疾病去世,於是應邀出席演出的艾迪臨陣磨槍,現學現賣芬蘭語,代替古德曼唱完了這首歌。
隨著飛鷹的名氣越來越響,1988年至1989年期間,艾迪的出場費也從2500英鎊很快漲到了每小時1萬英鎊。某次英國德文郡旅遊局出資請他參加推廣活動,條件是需要在現場打扮成雄鷹的樣子。
誰料活動當天服裝道具突然出了問題,這位心寬的奧運明星竟然同意穿上小雞的道具將活動繼續下去。這般拼命兌現自己的商業價值,艾迪的目的只有一個:為自己衝擊下一屆冬奧會提供財力支持。
積蓄被騙光,衝奧屢戰屢敗
可惜現實不是童話,為了防止更多艾迪這樣的「意外」出現在奧運賽場上,1990年起,奧委會正式施行「飛鷹艾迪規則」,要求所有參加冬奧會跳臺滑雪項目的運動員必須是國際排名前50選手,或者正式比賽成績進入全球前三成。對於規則制定者的強勢,艾迪選擇了無奈接受卻從未認同過:「他們不斷地把入選奧運會的標準抬高,讓普通選手距離奧運夢想越來越遠,這與奧運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奧林匹克的意義不在於贏、贏、贏,而是重在參與,我做的一切都契合了奧林匹克精神,也很高興我的表現給這個項目帶來更多關注度。」
1992年,艾迪衝奧失敗,隨即又迎來另一場嚴重打擊——此前積累的百萬英鎊商業收入由於投資管理漏洞,被經紀人盡數騙走。在熬過了一場經歷漫長的官司之後,艾迪僅獲得10萬英鎊賠償。
好在這點挫折壓不倒「飛鷹艾迪」,很快他便重整旗鼓再次戰鬥起來,並在隨後幾年輾轉參加了多次歐洲巡迴賽,只可惜他跳出的成績從未追趕上冬奧會賽會組織設定的標準。1988年的飛翔最終定格成艾迪·愛德華茲唯一的奧運瞬間。
著陸之後的「飛鷹艾迪」回到了老家格羅切斯特郡,子承父業成為一位水泥匠。只是偶爾還會出現在一些推廣滑雪的活動上。艾迪的面容也比年輕的時候改變很多,他給下巴做了整形,不再是「地包天」;還動過一次眼部手術,徹底擺脫眼鏡的麻煩。2013年,艾迪參加了英國體育真人秀節目《水花四濺》,這位從不在意輸贏的奧運傳奇一路過關斬將拿下冠軍。
冬奧會或許可以將艾迪·愛德華茲拒之門外,卻無法讓「飛鷹艾迪」享受奧運的樂趣減少一分。
人生如戲,飛鷹不落
艾迪作為小人物追尋夢想,雖然沒有驕人戰績也從未獎牌加身,但依然是冬奧會歷史上難以抹卻的一筆,深受大家喜愛。
1988年冬奧會之後,國際雪聯的「飛鷹規則」讓現實世界並非像電影劇本一樣皆大歡喜。但那不是艾迪本人的遺憾,與奧運精神背離的規則,更像是冬奧會的遺憾。
2016年,艾迪本人在北京參加電影首映式宣傳時表示,他對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非常期待,甚至希望以運動員身份來北京,雖然屆時已經59歲的他能否圓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夢想的人永遠不會被這個世界遺忘。
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正如天賦這件事兒。永遠不要停止相信自己,在這個利益至上的世界,每個普通人的價值都被大大低估了。人生如戲,飛鷹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