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旅遊星級飯店評定委員會對外發布公告,包括海口喜來登在內的9家酒店五星資格被取消,同時6家飯店被責令整改。
這並非相關部門第一次對五星級酒店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2019年以來,已有29家五星級酒店被「摘星」, 涉及喜來登、希爾頓、雷迪森等多個知名酒店品牌。從責令整改到直接「摘星」,相關部門再次出手,不僅傳遞出加強酒店評級規範管理的明確信號,也意味著五星級酒店「有進有出」已成常態。
據悉,此次9家酒店被罰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衛生不達標。眾所周知,衛生是五星級酒店的評定重點。在評級的84個硬性指標中,客房衛生方面從一星到五星指標基本一致。但遺憾的是,衛生不達標並非一家之病,已然成為整個行業發展的通病。猶記2018年11月,一則名為《杯子的秘密》的視頻熱傳網絡,其中曝光的酒店衛生內幕也引發了一場星級酒店的信任危機。此後,「星級酒店不換床單」等猛料不時抖出,大眾對五星級酒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不信任感也進一步加劇,也自然對星級酒店規範管理提出挑戰。
對高端酒店來說,星級關乎到酒店形象、服務和定價,也就關係到酒店的生存與發展。我國酒店星級評定的工作始於1993年相關部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遊涉外飯店星級的規範和標準》,初衷是為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便於飯店之間有所比較,從而在競爭中優化服務。然而,由於五星酒店評級是建成後直接申報,覆核也是酒店「準備好」之後申報,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缺乏有效退出機制。仗著「終身制」,不少酒店打起了小算盤:申請時,不惜投入巨額資源,拿到「金招牌」後,就180度大轉彎,把衛生等基本服務都拋諸腦後。
而行業監管方面,近些年的監督也屢屢被指失之於寬。要麼總等到問題曝光後才去執法取證,要麼迫於輿論壓力作出「罰款2000元」的處罰,對類似亂象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威懾與約束,無形之中縱容了「破窗效應」。此番相關部門對酒店評級覆核採取「暗中偵查」的形式,可謂是對症下藥之舉,讓那些急功近利者不能再鑽空子。
更重要的是,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酒店業市場迎來了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經濟型連鎖酒店努力求變,精品酒店藉資本力量快速擴張,民宿、客棧等非標住宿隨政策春風持續成長。另一方面,廣大消費者在歷經了無數輪消費升級後,「檔次感」早已不是入住的主要考量因素,比起星級,更多人會選擇體驗感更好、文化氣息更濃、性價比更高的酒店。供需兩方面的嬗變無疑給酒店行業提了個醒,僅靠評級就想躺著賺錢的時代早已過時。
評級不是終點,而是繼續完善服務的起點。對於酒店來說,評級越高就要越重視把功夫做在平時,不斷提升服務質量,這樣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雨馨
監製:王軍華
編輯:張小英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