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樂門首次開門迎賓,到遠東第一樂府聲名遠播。從打造首支華人爵士樂隊,到造就老上海的娛樂傳奇。從飽經世事喧囂明珠蒙塵,到修繕一新再現昔日輝煌。百樂門跨越了漫長的歷史時光,歷經璀璨與沉淪的世事滄桑。
百樂門前世
1933 年12 月14 日下午,有 「遠東第一樂府」之稱的百樂門飯店舉行落成典禮,這是彼時上海乃至整個遠東的 「娛樂頭牌」。
開幕那天,《申報》讚譽之聲猶言在耳:玻璃燈塔,光明十裡。花崗巖面,莊嚴富麗。大理石階,名貴珍異。鋼筋欄杆,靈巧新奇。玻璃地板,神眩目迷。彈簧地板,靈活適意。
據滬上老克拉們回憶,百樂門最具魅力、為人稱道的當是它的設施和裝飾。
底層大門前有雨棚,入門迎面有扶梯,也有電梯。二三層為舞廳及旅館。登樓後,前為衣帽間,再進門則為舞廳,中間為舞池,長40 米、寬20.7 米,可容數百人同時起舞,舞池下面採用了當時上海尚屬少見的彈簧地板,這種地板隨著舞者跳躍而顫動,令人生出舒暢愉悅之感。
樓廳的小型舞池則用了玻璃地板,是以厚為2 英寸硬實的晶光玻璃鋪成,下裝電燈,光從下打出,令人目眩神迷,恍若進入仙境一般;樓內設空氣調節系統,即便放在今天也可以憑藉「綠色環保」引風氣之先:在舞廳頂開鑿成千小孔,外面的新鮮空氣經蒸汽熱管的逼壓,由小孔輸入舞廳。同時地板四周布吸氣孔,將廳內濁氣排放到室外。
百樂門舞廳舞池
1949 年後,作為「資產階級娛樂方式」的象徵與堡壘,百樂門的命運可想而知,它曾更名為「紅都大戲院」、「紅都影院」,無不帶有時代痕跡。
百樂門今生
如今的百樂門,連接了歷史與未來,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努力創新,精心雕琢,最大程度的復原了三十年的老上海風情,懷舊與時尚兼容,精英與大眾兼顧。如同一位閱盡繁華,氣質沉穩的精緻女子,華彩綻放,魅力無限。
推開一樓大門,Art Deco 藝術風格便撲面而來,其裝飾具有象徵新時代黎明曙光的放射狀太陽光與噴泉形式,細節靈感取材自爵士樂、短裙與短髮、震撼的舞蹈等打破常規的感受,蘊含埃及與中美洲等古老文明的特徵。
一樓·大堂
「百樂門於1931年開始建造,1933年正式開業,全稱為『百樂門大飯店舞廳』,取其英文Paramount的諧音。自開業起,便因其恢宏的建築外觀、豪華的設備裝飾、融匯中西精髓的音樂舞蹈,吸引士紳巨賈趨之若鶩。」
其外觀採用美國近代前衛的ArtDeco建築風格,建築主體為三層,正門立面處為直線型長窗,樓頂中央延續一座層層收縮的4節圓柱形9米高的玻璃燈塔,燈塔頂部還有一根直上雲天的旗杆,周圍裝飾有霓虹燈,左右兩翼又置有通貫上下的燈柱,每當入夜之時,霓虹閃耀,格外醒目。
其內部的裝修標準也是參照當時紐約最豪華夜總會的形式,使用的材料十分講究,玻璃、瓷器、裝飾器皿等甚至從美、德、奧、英等國進口。這一切可以說是30年代時的中國乃至全世界建築設計的最新潮。
關於Art Deco建築風格上次我在點評和平飯店的時候也著重講過,這種藝術風格在美國大行其道,並最終發展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設計力量。
此風格的建築風格強調建築物的高聳、挺拔,給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氣勢,體現出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所帶來的不斷克服地心引力而達到新的高度,表達出不斷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比如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正是上述特徵的集合體:
Jeanne Lanvin和Coco Chanel在當時都是Art Deco的忠實愛好者,Chanel在配飾設計方面就經常採用Art Deco的風格。作為在時尚產業裡紮根最久且出現頻率最高的藝術風格,Art Deco早已做到了無處不在。
所以在我的印象裡,Art Deco的風格總帶著紙醉金迷的感受。作為一個經典的時代風格,Art Deco 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域,都有其「混血」的表達,比如邁阿密的 Art Deco 和上海的 Art Deco 有類似更有不同。具有上海 Art Deco 風情的百樂門是現代主義雋永氣質的代表,它趨於幾何又不強調對稱,趨於直線又不囿於直線。
懷舊造新在細節紋樣上,設計師採用了大量的幾何的元素, 如呈扇形輻射狀的太陽光、對稱簡潔的幾何構圖……,從細微點滴處構建氛圍,讓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氣質不僅是散播更是滲透於空間中。
土耳其進口索菲特金大理石和樓梯兩邊壁掛老上海照片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
富麗堂皇的彎型樓梯和名人壁畫
在色彩上,更將 ArtDeco 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世界頂級面料、壁紙、真絲是營造頂級氣質與奢華的源泉,熱情的紅、奢華的金、優雅的紫、沉靜的綠......豐富感性的色彩與簡單明快的幾何形強烈的映襯對比,使得曾經繁複、繽紛、華麗的遠東第一大都市輪廓再現。
二樓現代演藝大廳
二樓查理·卓別林圓廳
從一樓大堂蜿蜒直至三樓頂層的連貫彎型扶梯,賓客可以首先看到(CHARLIE)查理·卓別林圓廳——1936 年,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在完成《摩登時代》之後,乘坐郵輪環球旅遊,在三個月內先後兩次來到上海,都到百樂門舞廳跳舞。這個圓廳的設置便是向這位默片時代的電影之王致敬。
二樓夾層 回馬廊
二樓夾層·少帥廳
二夾層少帥圓廳以「君子之風,豪傑之氣」為設計理念,再現當年聞名上海灘的玻璃舞池,在門口更展現了少帥張學良當年意氣風發的詩句,「英雄應有笙歌地,不比吳宮響屟廊。」
二樓夾層 名伶廂房
百樂門二夾層名伶包廂
曾幾何時,U 字型的回馬廊是百樂門的特色標誌,身處回馬廊可以俯瞰整個二樓舞池。此次修繕除了復建這一經典結構外,在回馬廊兩側分布有八間名伶廂房,分別以當年百樂門當紅的歌后:韓菁清、陳娟娟、龔秋霞、吳鶯音、姚莉、周璇、白虹、張露八位名伶命名。
(左起)白虹、姚莉、周璇、李香蘭、白光合影
提起這八位麗人,風頭各個一時無兩:「金嗓子」周璇是大家最為熟知的,一首《夜上海》道盡滬上風情;韓菁清,14 歲就參加百樂門歌唱大賽,可謂是這裡一手捧紅的歌后,1975 年嫁做作家梁實秋為妻;姚莉當年被人稱作「銀嗓子」,代表歌曲是那首《玫瑰玫瑰我愛你》;張露是當年上海灘著名的國語歌手,除了唱紅了那首《給我一個吻》,更把歌手的基因傳給了親兒子——紅透兩岸三地的歌手杜德偉。
三樓懷舊大廳
「最值得驕傲的它的兩層舞池。樓上鋪有彩色磨砂玻璃地板,俗稱『玻璃舞池』;樓下是『彈簧舞池』,地板下面安裝有特別的彈簧。在這種進口的特殊地板上跳快節奏的舞蹈,腳下就會感覺出神奇的震動,和著你的舞步上下產顫悠,只讓人飄飄欲仙,這是30年代最時髦的玩意。」——《滬瀆舊影》
百樂門的彈簧地板幾乎被上海灘老克勒心心念念了半個多世紀。它原位於百樂門二樓,是指一個500平方米的大舞廳,地板下用汽車防震鋼板作為支撐,在跳舞時地板會出現傾斜或顫動,產生動感,所以這也被稱為「彈簧舞廳」。
曾經的彈簧地板
修繕後的百樂門,在三樓的懷舊舞池也重新引入了彈簧地板,由於要適應動作幅度更大的探戈和搖擺舞等,新彈簧地板除了追求踩上去的舒適感,不累腳,還加強了穩固性。
三樓懷舊舞池的彈簧地板
除了彈簧地板,吸引舞客們前來的還有三樓的一塊玻璃舞池。據介紹,當年百樂門的玻璃舞池僅燈頭就有5萬多個,有紅、紫、藍、黃、白5種顏色,按照音樂節奏不同,變幻閃爍的方式,五光十色,令人迷醉。
三樓·香梅廳
在重新修繕後的百樂門三樓,還有一間名為「香梅圓廳」的包廂,其命名來自著名華人領袖陳香梅女士,她也是 「飛虎將軍」陳納德將軍的妻子。
百樂門裡遍布陳香梅女士的幸福痕跡,為了紀念她與陳納德將軍在此的訂婚儀式,整個圓廳以喜慶的大紅色為主色調,並配以二人生平照片來紀念這位為中美建交做出卓越貢獻的傳奇女性。
鑲著金色絲線吊穗的掛簾由絳紅絲絨、翠綠真絲襯底;水晶吊燈、酒紅色鎏金木框皮沙發配紅色鑲金邊絲絨靠枕;金色立腳四門邊櫃和鎏金圓形茶几;幾何元素的彩色玻璃與深色木框結合的屏風,上面三四十年代紅伶的肖像在客人們手中蕩漾的酒裡影影綽綽。如今的百樂門,喚醒了很多老上海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海上舊夢。百樂門因為這座城市而沉浮,也因為這座城市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