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為烏龍茶類,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是武夷巖茶大紅袍,它們綠葉紅鑲邊,形態豔麗;深橙黃亮,湯色如瑪瑙,巖韻醇厚,花香怡人,清鮮甘爽回味悠悠,既有紅茶的甘醇,又有綠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齊備的茶中珍品。
武夷巖茶飲後齒頰留香,清朝美食大師袁枚說:「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 「武夷巖茶」是產於閩北祟安縣武夷山巖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巖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衝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鬱,衝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大紅袍」最為名貴。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武夷巖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有名的「僑銷茶」。
產地
武夷山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為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說,巖茶因而得名。武夷巖茶主要分為兩個產區:名巖產區和丹巖產區。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東北部,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群峰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武夷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 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構築「盆栽式」茶園。「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
主要品種
武夷巖茶品目繁多,主要有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四季春、萬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負盛名的當數大紅袍。 「大紅袍」產於武夷山九龍窠。相傳康熙皇帝巡視江南之際,因患水土不服,臥床不起,諸多良醫獻策配方,都不能治好,後來有人獻上一包武夷山的茶葉,請康熙皇帝飲用,不料,康熙一喝病就好了。當康熙得知這種功效神奇的茶,原系武夷山生產時,當即脫下紅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掛在茶樹上,以示謝意,「大紅袍」因此而得名。又傳這叢茶生長於絕壁懸崖,無法攀摘,於是寺僧便馴猴穿紅衣採之。「大紅袍」品質奇絕,有一葉能泡一桶之說,味醇回甘,湯色橙黃、清澈,葉底勻亮,衝泡七次有餘香,難怪它會具有神秘色彩。
武夷正山小種紅茶是又一個武夷獨特的茶葉品種。正山小種又稱桐木小種或星村小種,是英國女王最喜歡喝的紅茶。英國詩人拜倫在其長詩《唐璜》中深情地寫道:「我一定要去求助於中國武夷山的紅茶」。正山小種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紅茶,茶葉內質優異,加之獨特的製作工藝,因而形成特別的品味。正山小種紅茶也叫武夷雲霧茶,被譽為「天字號」,意為特優之品。正山小種紅茶產在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這裡地處武夷山脈北段,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系華東大陸最高峰。它北拒北面寒流,南迎海洋暖風,形成獨特的自然氣候。由於高溼、多霧、晝夜溫差大等原因,減少了茶中的有機物消耗,糖類縮合難,不易形成纖維素,使茶葉具備了精良天然的內質,加上採取了全發酵,並用松香烘青、焙乾等區別於烏龍茶的特別工藝,所以其形、色、香、味也別具一格:條索肥壯、緊結圓直、色澤烏潤、湯水濃厚、無苦澀味、葉底紅亮開展,具有松柴煙和桂圓湯香味的品質特徵。 肉桂茶是武夷巖茶的後起之秀,產于慧苑巖,它加工精細,滋味鮮滑甘潤,有「巖骨花香」之勝,已連續五次在全國名茶評比中名列前茅。 武夷水仙也是武夷巖茶中的精品,《紅樓夢》裡寫的賈母最愛喝的「老君眉」就是武夷水仙。
標準
香高味醇、形色獨特的武夷巖茶,具有特殊的「巖花香」的「巖韻」風格。它集紅茶、綠茶功效於一身,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減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是福建省主要出口商品茶,更是中外遊人爭相購買的旅遊紀念品。鑑評武夷巖茶主要是看香氣和滋味兩因子。優良之成品巖茶,必須達到如下之標準: 1、形狀:須質實量重,條索長短適中,緊緻稍細,惟水仙香味種,因屬大葉種,條索可略粗,但力求純淨,整齊美觀。 2、色澤:色須呈鮮明之綠褐色,俗稱之為寶色,條索之表面,須呈現有蛙皮狀之小白點,此為揉捻適宜焙火適度之特點。 3、香氣:巖茶為半發醇茶,故須具有綠茶之清香與紅茶之熟氣,其香氣愈佳,且清新幽遠者為上品,缺此不能稱為佳品。 4、水色:巖茶水色一般呈深橙黃色,清澈鮮麗,潰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變淡者為貴。
5、滋味:巖茶之佳者,入口須有股濃厚芬芳氣味,入口過喉易感潤滑活性,初雖有茶素之苦澀,過後則漸漸生津,甘甜可口。巖茶品質之好壞,幾乎全部取決於氣味之優劣,韻味之醇厚。 6、衝次:通常以能泡衝至五次以上,茶之原有氣味仍未變淡者為佳,最佳者「八泡有餘香」。 7、 葉底:良好之茶葉,衝開水後,葉片易展開,且極柔軟,葉緣可見銀硃色;葉片中央之綠色部分,清澈淡綠,略帶黃色,葉淡脈黃,即常言的「綠葉紅鑲邊」。在物理因子方面,為茶梗黃片、茶末含量,其他夾雜物應達到要求,越少越妙;檢驗所含水分、水浸出物、香油、單寧、茶素等的含量一定不能超過要求。
製作工藝
武夷巖茶的初制工藝技術;1、採摘;2、萎凋;3、做青;4、殺青;5、揉捻;6、烘乾。 武夷巖茶精製工藝技術:1、揀大的梗與黃片;2、分篩;3、復揀小的梗與黃片;4、拼堆;5、焙火、吃火。 最上等的是名巖名樅,原來有五個品種: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半天腰,後來,半天腰這個品種逐漸被人忽略了,所以就有四大名樅的說法。 除了名樅,下來就是一系列有名有姓的品種茶了,肉桂、奇蘭、黃觀音等等。 再往下,很多說不清楚的茶葉統統稱為奇種,也就是當地的「菜茶」(普通得跟種菜一樣隨便可以在房前屋後種植的茶)。 名樅、品種、奇種雖然歷史上已經排列了名次,但並不意味著茶葉的等級就這麼隨便就排列清楚了,因為茶葉品質除了品種以外,還要看製作水平,最終才能體現茶葉的品質高低。
衝泡
武夷巖茶的衝泡,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 掾,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 ,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第二泡 才顯露。茶湯的 氣自口吸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次,所謂「三口氣」,即可鑑別巖茶上品的 氣。更有上者「七泡有餘 」。武夷巖茶的 氣馥鬱,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茶條壯結、勻整,色澤青褐潤亮呈「寶光」。葉面呈蛙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泡湯後葉底「綠葉鑲紅邊」,呈三分紅七分綠。
歡迎關注我們公眾號,分享經典,感受中國茶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