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中日之戰不可避免,清政府為何視日本為友邦?

2020-12-21 文史控

文/文定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早在隋唐時期就建立了密切關係。從徐福東渡的傳說,到日本至今仍沿用的漢字,都說明中國曾經對日本發生過巨大影響。在華夷秩序影響下,中日兩國的發展走向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中葉。那時,歐美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美國,基本完成了近代工業化歷程,開始大規模向海外擴張,以尋求更多的殖民地原料市場與商品貿易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同處東亞地區的中國和日本難免受到西方列強的威脅,維持兩千年之久的華夷秩序必將解體。

1840年,以鴉片戰爭為標誌,英國的炮艇叩響了中國的大門。當時主政中國的清廷,未能抵擋英國的堅船利炮,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武器窳劣固然是中國失敗的一個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一個開始走向沒落的封建帝國,無論它如何努力,都難以抗拒新興的資本主義主宰世界的潮流。1842年,中英兩國籤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割地、賠款、開放口岸。不久,美國、法國、比利時、瑞典等西方列強效仿英國,也先後威逼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漸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和中國一樣,日本也很快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裡率領艦隊,駛抵日本江戶灣的浦賀港,通告日本幕府,要求日本開港通商。由於佩裡率領的艦船是黑色的,該事件在日本被稱為「黑船事件」。事件的結局與鴉片戰爭一樣,日本幕府最終只能屈服。1854年,日美籤訂了《和好條約》,通過這一條約,日本被迫開港,美國在日本享有最惠國待遇。此後,英、法、俄、荷等西方列強步美國後塵,逼迫日本政府與它們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開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然而,面臨著相似的命運,當時的中日兩國的統治者卻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兩國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先說中國。中國是世界上封建制度形成最早且封建制度最完善的國家。在歷史上,中國創造過許多人類文明,並以此導引過人類的進步。但是,也正是由於封建制度的完善,使得資本主義很難在它的內部成長。最終,鴉片戰爭中止了中國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如何適應新的世界,對於一貫閉關鎖國、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來說,是嚴重的考驗。

然而,儘管當時中國已經有了「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先哲,但遺憾的是,主政中國的清王朝仍然抱殘守缺,不肯從制度上革舊布新。在此狀態下,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目的「洋務運動」,最終未能使得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從此,中國從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封建國家,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不斷地割地賠款,不斷地經濟侵襲,使中國失去了往日的風採,成為任列強瓜分強食的俎肉。

再說日本。同樣遭到列強侵略的日本,選擇了與中國不同的應對之策。「黑船事件」對日本國內社會各界產生了巨大震動。與中國不同的是,面對列強的「船堅炮利」,日本並沒有過多地考慮「師夷長技以制夷」,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對西方何以會「船堅炮利」產生興趣,並對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開始探討如何對日本進行改革。

幾乎與中國「洋務運動」同時,1868年明治天皇政府成立後,宣布廢除幕府制,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新的中央政權。此後,明治政府開始對內政、外交、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逐漸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的明治維新。此後,明治政府制訂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目標,而把「脫亞入歐」作為實現這些目標的基本國策。明治維新後,日本在短短的幾十年內積累了前所未有的國力。但島國的條件限制了日本的發展,於是,日本開始效仿西方列強,對外擴張的野心日益膨脹。

野心的種子就此種下。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維新發展緩慢,為何甲午戰爭後開始飛速發展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日本近代的崛起,很多人都會想到日本的明治維新,認為是明治維新讓日本強大。但是其實並不是如此,日本明治維新後其實國內發展非常緩慢,而且缺錢到了極點,真正的快速發展,或者說大踏步發展,其實是從甲午戰爭後開始的。為此很多人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四個字。
  • 簡單了解一下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第一次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迅速高漲。清政府也在更加艱難的處境下,開始變革軍事制度,中國近代軍事改革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
  • 日本史:江戶改名為東京都,簡稱為東京,明治維新才真正開始
    戊辰戰爭開始於慶應四年(公元1868年)一月二日,也即公曆的1月26日,當晚,幕府方兩艘軍艦悍然炮擊停泊在兵庫衝的薩摩軍艦,掀開了大戰的序幕,然後如前章所述,翌日午後,「鳥羽·伏見之戰」打響。戰爭一直延續到明治二年(公元1869年)的五月十八日(公曆6月27日)土方歲山戰死,本武揚代表蝦夷政府正式向新政府軍遞交降表,也即「箱館戰爭」的終結。
  • 明治維新後日本曾強推「普通話」,為何仍被關西方言打敗?
    02 推廣「共通語」前面說了,日本方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分藩治理,國家分為大大小小的藩國,彼此之間只是名義上效忠於天皇,並受到將軍的管制,實際的本地事物還是自己治理。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後,原來的藩國不復存在,日本被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不過由於之前分藩治理的歷史,國家的根基並不牢固,於是,統一各地語言被認為是統一國家後的首要任務,政府要藉此提高國家的凝聚性。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中國和日本的近代史,兩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落後的封建社會,都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從「藩民」到「國民」,明治維新後,為何日本民族意識迅速覺醒?
    日本民族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民族意識覺醒,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外交困的社會背景,是日本民族意識覺醒的催化劑我們常說,中國近代史上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日不落帝國」以堅船大炮打醒了沉睡的雄獅,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民族革命之路。
  • 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何會對曾經交好的朝鮮開火?
    文|東南海上一尾魚在談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怎麼看待當時的朝鮮王國時,我們需要先看下明治維新之前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和朝鮮王國保持著怎樣的關係。朝鮮會派遣通信使到日本,通信使還會加入日本的臣僚中。十九世紀初以後,日本就廢除通信使這樣的職務。為什麼呢?有的學者認為,這可能和江戶時代末期統治日本的幕府財政惡化有關。有錢才有持續的外交,幕府財政惡化,就斷了和朝鮮王國之間的往來。明治維新後,日本希望與朝鮮王國有往來,但是被朝鮮王國拒絕了。
  • 中日甲午戰爭反思: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日本軍國主義存在500年    422年前的壬辰年(1592年),也就是明朝萬曆二十年,爆發了一場國際大戰,明朝史籍一般稱為「東徵」(1592-1598年)。這是發生在朝鮮半島及其附近海域、明朝軍隊與朝鮮聯軍合戰日本軍隊的七年戰爭,韓國或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或「壬辰衛國戰爭」,日本稱為「文祿之役」與「慶長之役」。
  • 日本明治維新背後的「陰謀」
    如果是對日本明治維新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對這兩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自不待言,井上馨亦是維新元老之一,曾在第二次伊藤內閣擔任過外務大臣,並被明治政府授予侯爵爵位。只是在1865年時,兩個人都還是長州藩的武士,在為他們的驚天大業出謀出力。這驚天大業,便是以武力推翻當時統治著日本全國的德川幕府,也就是所謂的「倒幕」。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
  • 《馬關條約》籤署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讓日本人暗自慶幸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是封建主義的忠實粉絲,而因為日本是個彈丸小國,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不如中國來得多,所以,按照當時的國力來說,清朝要比日本強大的多。正因如此,清政府一直視日本為自己的藩屬,並沒有對日本加以戒備。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經歷了洋務新政而又對明治維新有所了解的王韜、薛福成、鄭觀應、李鴻章等人,也在諸多方面對中日兩國進行了比較。甲午戰爭後,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通過中日比較,認識到明治維新優于洋務新政,決心仿效日本實行變法。辛亥革命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也將其鬥爭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擬,宣稱「中國民黨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維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則猶如日本之倒幕運動。
  • 明治政府海外殖民:美日戰爭誘因!有清政府競爭,又有美國圍堵
    一提到明治政府,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偉大社會變革,明治維新。通過這一場變革,日本從一個封建鎖國的國家成為一個外向型開放的急劇擴張性的國家。這一場變革之時,就是《安政五國條約》的籤訂。在此以前,日本是由德川幕府主導的政治體系,天皇並無實權。在美國通過堅船利炮打開日本國門以後,日本相繼與西方五國籤訂了安政條約。
  • 日本維新後的內戰——西南戰爭,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殞命沙場
    西南戰爭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內的最後一場動亂,表面上這場戰爭起因於西鄉隆盛等人,但實際上,這是明治政府為了統一國家、樹立天皇權威,解除武士階級特權而進行的一場鬥爭。  西南戰爭結束後,武士階級就徹底退出日本的歷史舞臺了。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其實,《浪客劍心》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高度還原漫迷心目中的緋村劍心,更在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出日本維新變法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維新變法貫穿主人公緋村劍心坎坷波折的前半生,劍心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激烈變法中武士的真實狀態。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這和日本幕府當時的情況不謀而合。 兩個國家除了在國體政治體制相似以外,兩者還都是海權國家,而當時的英國可以算得上是世界霸主的存在,那麼日本在推翻幕府統治後為何不學習英國完善的君主立憲制,反而學習德國的二元君主立憲制?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明治維新時的刺殺活動,明治元勳大久保利通,為何最後遇刺身亡?
    在明治維新前的尊王攘夷運動中,刺殺就成為了當時日本一種獨特的景觀,無論是倒幕派、還是幕府派,相互之間的刺殺總是層出不窮。可以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完全建立在了武士的刀劍之下。然而當戊辰戰爭結束,日本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後,這種刺殺反而又活躍了起來。新政府與舊武士階層的衝突,最終再次演變為了刺殺。維新三傑的大久保利通也成為了刺客們的刀下之鬼。
  • 明治的陰謀:薩摩、長州兩藩為何盛產維新志士
    如果是對日本明治維新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對這兩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自不待言,井上馨亦是維新元老之一,曾在第二次伊藤內閣擔任過外務大臣,並被明治政府授予侯爵爵位。只是在1865年時,兩個人都還是長州藩的武士,在為他們的驚天大業出謀出力。這驚天大業,便是以武力推翻當時統治著日本全國的德川幕府,也就是所謂的「倒幕」。
  • 百年「京都策」:明治維新後京都的復興之路
    年初去京都一遊時,注意到這個千年古都也在慶祝明治維新,但與東京顯然不同的是,京都在慨嘆維新給這個都市帶來的衝擊,以及古都如何絕處逢生。眾所周知,在大政奉還(幕府將軍交換政權給天皇)之後,日本將首都從京都遷到東京。這個遷都行為自然促進了東京的繁榮,迄今東京仍是日本唯一的人口超千萬的超級都市,但誰又會注意到遷都對遷出之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