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南海上一尾魚
在談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怎麼看待當時的朝鮮王國時,我們需要先看下明治維新之前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和朝鮮王國保持著怎樣的關係。
江戶時代的日本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不過它和鄰國朝鮮王國(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和韓國)還有來往,保持著正式的外交關係。朝鮮會派遣通信使到日本,通信使還會加入日本的臣僚中。
十九世紀初以後,日本就廢除通信使這樣的職務。為什麼呢?有的學者認為,這可能和江戶時代末期統治日本的幕府財政惡化有關。有錢才有持續的外交,幕府財政惡化,就斷了和朝鮮王國之間的往來。
明治維新後,日本希望與朝鮮王國有往來,但是被朝鮮王國拒絕了。有學者認為,朝鮮王國拒絕日本這種要求的原因,應該是當時朝鮮尊崇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對於脫離這樣一種秩序、崇尚歐美的日本有所排斥。
日本被朝鮮這樣拒絕,當然也是憤懣的。當時日本國內就有征戰朝鮮王國這樣的呼聲出來,這些言論主張以武力懲罰不識抬舉的朝鮮王國。
有兩個人對這種言論和政策提倡得最熱烈,一位是西鄉隆盛,一位叫板垣退助。
西鄉隆盛曾經是推動明治維新和日本統一的重要人物。後來他與政府主流的改革人物在政見上越來越不合,最後竟發動一場反叛明治政府的政變,這場政變被稱為「西南戰爭」。板垣退助也是推動明治維新的功臣,後來因為提倡自由民權而被政府迫害。不過,弔詭的是,這樣一位提倡自由民權的人,卻呼籲徵戰朝鮮王國。可見自由民權在他心中是有範圍和限度的。
對朝鮮王國的人來說,值得慶幸的是,這樣一種徵戰論最後並沒有成為實際行動。當時有另一派官員從歐美訪問回來,認為以日本當時的國情和國際地位,並不適合對鄰國動手。
不過,在這樣的徵戰論被暫時壓制的兩年後,日本認為時機成熟,便開始派遣軍艦,對朝鮮王國挑釁,還發動了著名的「江華島事件」。
「江華島」事件怎麼發生的呢?當時日本派出軍艦到朝鮮西海岸測量海圖。朝鮮當然反感,當時朝鮮江華島砲臺守軍對日本軍艦進行砲擊。後來雙方交火,最後日本勝利。日本朝鮮王國權衡之下,不得已與日本籤訂《日朝修好條規》。
《日朝修好條規》又叫《江華條約》。日本因此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另外,籤訂這個條約後,朝鮮王國就是所謂的「獨立國」,脫離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越來越需要臣服日本。
這個條約是日本以政府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的開始。日本企圖通過這個條約進一步控制朝鮮,最後把鄰國中國也控制住。
主要參考文獻:
小島毅,《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臺北:聯經,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