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何會對曾經交好的朝鮮開火?

2020-12-16 歷史研習社

文|東南海上一尾魚

在談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怎麼看待當時的朝鮮王國時,我們需要先看下明治維新之前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和朝鮮王國保持著怎樣的關係。

近代朝鮮王國官員和外國人合照

江戶時代的日本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不過它和鄰國朝鮮王國(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和韓國)還有來往,保持著正式的外交關係。朝鮮會派遣通信使到日本,通信使還會加入日本的臣僚中。

十九世紀初以後,日本就廢除通信使這樣的職務。為什麼呢?有的學者認為,這可能和江戶時代末期統治日本的幕府財政惡化有關。有錢才有持續的外交,幕府財政惡化,就斷了和朝鮮王國之間的往來。

明治維新後,日本希望與朝鮮王國有往來,但是被朝鮮王國拒絕了。有學者認為,朝鮮王國拒絕日本這種要求的原因,應該是當時朝鮮尊崇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對於脫離這樣一種秩序、崇尚歐美的日本有所排斥。

日本被朝鮮這樣拒絕,當然也是憤懣的。當時日本國內就有征戰朝鮮王國這樣的呼聲出來,這些言論主張以武力懲罰不識抬舉的朝鮮王國。

有兩個人對這種言論和政策提倡得最熱烈,一位是西鄉隆盛,一位叫板垣退助。

西鄉隆盛
板垣退助

西鄉隆盛曾經是推動明治維新和日本統一的重要人物。後來他與政府主流的改革人物在政見上越來越不合,最後竟發動一場反叛明治政府的政變,這場政變被稱為「西南戰爭」。板垣退助也是推動明治維新的功臣,後來因為提倡自由民權而被政府迫害。不過,弔詭的是,這樣一位提倡自由民權的人,卻呼籲徵戰朝鮮王國。可見自由民權在他心中是有範圍和限度的。

對朝鮮王國的人來說,值得慶幸的是,這樣一種徵戰論最後並沒有成為實際行動。當時有另一派官員從歐美訪問回來,認為以日本當時的國情和國際地位,並不適合對鄰國動手。

不過,在這樣的徵戰論被暫時壓制的兩年後,日本認為時機成熟,便開始派遣軍艦,對朝鮮王國挑釁,還發動了著名的「江華島事件」。

「江華島」事件怎麼發生的呢?當時日本派出軍艦到朝鮮西海岸測量海圖。朝鮮當然反感,當時朝鮮江華島砲臺守軍對日本軍艦進行砲擊。後來雙方交火,最後日本勝利。日本朝鮮王國權衡之下,不得已與日本籤訂《日朝修好條規》。

《日朝修好條規》又叫《江華條約》。日本因此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另外,籤訂這個條約後,朝鮮王國就是所謂的「獨立國」,脫離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越來越需要臣服日本。

這個條約是日本以政府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的開始。日本企圖通過這個條約進一步控制朝鮮,最後把鄰國中國也控制住。

主要參考文獻:

小島毅,《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臺北:聯經,2014年。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維新發展緩慢,為何甲午戰爭後開始飛速發展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日本近代的崛起,很多人都會想到日本的明治維新,認為是明治維新讓日本強大。但是其實並不是如此,日本明治維新後其實國內發展非常緩慢,而且缺錢到了極點,真正的快速發展,或者說大踏步發展,其實是從甲午戰爭後開始的。為此很多人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四個字。
  • 明治維新後日本曾強推「普通話」,為何仍被關西方言打敗?
    02 推廣「共通語」前面說了,日本方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分藩治理,國家分為大大小小的藩國,彼此之間只是名義上效忠於天皇,並受到將軍的管制,實際的本地事物還是自己治理。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後,原來的藩國不復存在,日本被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不過由於之前分藩治理的歷史,國家的根基並不牢固,於是,統一各地語言被認為是統一國家後的首要任務,政府要藉此提高國家的凝聚性。
  • 從「藩民」到「國民」,明治維新後,為何日本民族意識迅速覺醒?
    日本民族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民族意識覺醒,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外交困的社會背景,是日本民族意識覺醒的催化劑我們常說,中國近代史上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日不落帝國」以堅船大炮打醒了沉睡的雄獅,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民族革命之路。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日本明治維新背後的「陰謀」
    如果是對日本明治維新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對這兩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自不待言,井上馨亦是維新元老之一,曾在第二次伊藤內閣擔任過外務大臣,並被明治政府授予侯爵爵位。只是在1865年時,兩個人都還是長州藩的武士,在為他們的驚天大業出謀出力。這驚天大業,便是以武力推翻當時統治著日本全國的德川幕府,也就是所謂的「倒幕」。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
  • 明治維新後,中日之戰不可避免,清政府為何視日本為友邦?
    從徐福東渡的傳說,到日本至今仍沿用的漢字,都說明中國曾經對日本發生過巨大影響。在華夷秩序影響下,中日兩國的發展走向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中葉。那時,歐美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美國,基本完成了近代工業化歷程,開始大規模向海外擴張,以尋求更多的殖民地原料市場與商品貿易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同處東亞地區的中國和日本難免受到西方列強的威脅,維持兩千年之久的華夷秩序必將解體。
  • 明治的陰謀:薩摩、長州兩藩為何盛產維新志士
    如果是對日本明治維新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對這兩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自不待言,井上馨亦是維新元老之一,曾在第二次伊藤內閣擔任過外務大臣,並被明治政府授予侯爵爵位。只是在1865年時,兩個人都還是長州藩的武士,在為他們的驚天大業出謀出力。這驚天大業,便是以武力推翻當時統治著日本全國的德川幕府,也就是所謂的「倒幕」。
  • 日本明治維新本質是什麼,具體怎麼操作的的,有沒有局限性
    首先是明治維新中受到重用的一名學者,他叫做福澤諭吉,出生於1835年,曾經在1862年的時候跟隨使團出遊過歐洲,在此期間,福澤諭吉深入考察了歐洲的外交、科研、教育、法律、政治、軍事、商業等各個方面,而不是光豔羨歐洲的繁榮先進,他想把這種先進帶回日本去。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許多人都知道,因為明治維新成功,所以日本快速地崛起,進入了列強的隊伍裡。而對比中國的光緒皇帝,他也搞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因素。第一,日本的狼群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被迫打開了。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其實,《浪客劍心》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高度還原漫迷心目中的緋村劍心,更在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出日本維新變法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維新變法貫穿主人公緋村劍心坎坷波折的前半生,劍心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激烈變法中武士的真實狀態。
  • 明治維新時的刺殺活動,明治元勳大久保利通,為何最後遇刺身亡?
    在明治維新前的尊王攘夷運動中,刺殺就成為了當時日本一種獨特的景觀,無論是倒幕派、還是幕府派,相互之間的刺殺總是層出不窮。可以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完全建立在了武士的刀劍之下。然而當戊辰戰爭結束,日本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後,這種刺殺反而又活躍了起來。新政府與舊武士階層的衝突,最終再次演變為了刺殺。維新三傑的大久保利通也成為了刺客們的刀下之鬼。
  • 日本大阪造幣廠—明治維新開啟日本貨幣現代化
    日本古代的貨幣採用的是和中國一樣的形制,即圓形方孔銅錢。明治維新後,日本拋棄了中國這個老師,開始全面向西方現代文明學習,為了實現鑄幣制度的現代化,明治政府在大阪建立了日本第一家現代機械化的造幣廠。而一些輕工業設備,比如天平、時鐘、油墨則在日本本地製造。以上這些都是機械鑄造錢幣不可缺少的,可以說單單一個大阪造幣廠就帶動了周邊很多工業的發展,為日本明治維新開了個好頭。大阪造幣局的壓印車間,全部機械都是進口的,這道工藝就是往硬幣正反面上壓印圖案。明治天皇參觀大阪造幣局時,在門口列隊的日本近衛軍。
  •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真的是"德式"政體麼?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歐洲各國多次調研,最終引入德意志帝國的經驗而形成日本憲法與法律體系—— 通行說法中,日本因廣泛採用成文法典而被歸納為「大陸法系」的典型國家,軍事制度也因參謀部門獨立發展而被認為「類德國」,這就形成一種近代日本全盤照搬「德國經驗」的思路。 然而有趣的是,所謂「德國經驗」並不是一塊鐵板。
  • 日本維新後的內戰——西南戰爭,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殞命沙場
    西南戰爭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內的最後一場動亂,表面上這場戰爭起因於西鄉隆盛等人,但實際上,這是明治政府為了統一國家、樹立天皇權威,解除武士階級特權而進行的一場鬥爭。  西南戰爭結束後,武士階級就徹底退出日本的歷史舞臺了。
  • 百年「京都策」:明治維新後京都的復興之路
    年初去京都一遊時,注意到這個千年古都也在慶祝明治維新,但與東京顯然不同的是,京都在慨嘆維新給這個都市帶來的衝擊,以及古都如何絕處逢生。眾所周知,在大政奉還(幕府將軍交換政權給天皇)之後,日本將首都從京都遷到東京。這個遷都行為自然促進了東京的繁榮,迄今東京仍是日本唯一的人口超千萬的超級都市,但誰又會注意到遷都對遷出之地的影響?
  • 明治政府是繼承了秀吉遺志嗎?為何總想侵韓?其實還是要侵華!
    明治維新後百廢待興的日本馬上提出「徵韓論」,而徵韓的背後還是要搞老祖宗豐臣秀吉的一套「長驅直入大明國」。新政府剛成立,舊國家真可謂千瘡百孔,在這種情況下,新政府內部維新最大功臣之一的西鄉隆盛高唱「徵韓論」,並迅速以西鄉為中心形成一股徵韓勢力。西鄉的「徵韓論」為何如此有吸引力?這是和日本傳統有關的。首先,日本民族侵略成性,遠的不提。明朝萬曆時期太閤豐臣秀吉就提出「長驅直入大明國」,徵朝侵華,掀起壬辰倭亂。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但是前行的人們還需要留心:要知道,春天的老路依然充滿了泥濘……」這是《平凡的世界》中改革後作者說的一句話。 而那條前行的泥濘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改革的艱辛。什麼是改革?改革是在大時代浪潮中人的思想得到的變化,改革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他真正的意義,便是改變人。
  • 日本臭名昭著的明治九元老都有誰?
    雖然日本天皇在近代日本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侵略鄰國中罪惡昭彰,但是具體執行侵略的卻仍大有人在。這就是近代最為臭名昭著的——明治九元老,即日本明治維新後把持政權的九個寡頭政治家。期活動時間為1892年到1940年。是1892-1940年間日本天皇重要國務的最高諮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