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成為記者

2021-01-12 虎嗅APP


(方可成)


① 記錄以對抗時間


「如果伯外公沒有記錄下來,將永遠消失在時間之中」


衛毅小時候的家在廣西平樂,他上中學時,喜歡去山上找個地方,靜靜看書。有時候,他會走到外公的墓前,他覺得「那裡的視野很好,能看到樹林、山巒與河流」。


外公的墓碑上刻的名字姓林,但事實上,他姓陳。他從40年代在遊擊隊時就開始用化名,至今,真名沒多少人知道。外公的爺爺「青年時,隻身於故土閩漳州入經粵羅定,再入桂蒙山平樂」。就是在那時,有了衛姓族人。


衛毅當時總會想,那外公的爺爺再往上,他們是從何處來的呢?


當年衛毅高考的作文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他寫的是議論文,開頭引述的是高更在大溪地島畫的那幅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他從小對這些問題很困惑:「我們在世上身處的地方,後邊都有無數的人走了漫長的路,才來到這裡。」「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便不再是『我』,這些作為人的基本問題便無從回答。」


衛毅的小時候,在家鄉縣誌「民國時期歷任縣長、縣知事更迭表」裡,看到了他外曾祖父的名字,只是一個表格,沒有多少文字。他也曾從外公的二哥那裡,看到了一份四頁紙的家史。就是這些留下來的文字,他知道了未曾謀面的外曾祖父「自幼家貧,聰穎好學,字畫兼好,字近王羲之,擅畫菊、梅,年少時負責管理大家族的藏書。為家庭生計,離鄉闖蕩,在南寧一家客棧偶遇陸榮廷,受其賞識,成為其師爺……」


這些已經被捲入歷史塵埃的人和事,通過文字,又重新上演在衛毅年幼的頭腦裡。他想,「外曾祖父走過的路,如果伯外公沒有記錄下來,將永遠消失在時間之中。文字的力量在乎此,記錄下來比口耳相傳更能對抗時間之河的衝刷。」


伯外公留下來僅僅四頁紙的記錄卻讓衛毅有了更大的好奇,那些歷史細節如何,他更想更清楚地了解。比如,外曾祖父與陸榮廷曾多次爭吵,那些更加生動的現場是怎樣的呢?


衛毅在蘭州大學畢業前的那段日子裡,泡在系裡的資料室,翻看著20世紀20年代的報紙影印件。那時的下午,灰塵透著西斜的太陽光飛旋,他就在想,這些灰塵漂浮了億萬年,比我們所見都多,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億萬年也只不過是倏忽一瞬間,而個體的人生,是瞬間的瞬間。可是,這一瞬間,卻有古往今來的冷暖悲欣。


衛毅上大學在西北待了4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廣西,在南寧待了4年。2007年,到了廣州。2008年,到了北京。直到現在,他已經在《南方人物周刊》做了11年的人物記者。他希望通過文字,讓那些流走的時光,能留下一些。


當時上大學時,衛毅回到家,舅舅總會對他說,你外婆現在每天都看蘭州的天氣預報。外婆也總對他說,那邊冬天好冷啊,氣候好像不好,還是回廣西得了。他想,如果外婆還在的話,「她一定會關心北京的霧霾。」


② 良知與道義


「即使被開除也還是要點名」


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而最早把這一事件擺上檯面,讓它接受質量問責風暴的記者,就是簡光洲。


簡光洲採訪時,在醫院看到有一家人,送不到一歲的嬰兒去做全身麻醉,做腎結石的手術。在手術室門關上的那一刻,嬰兒的父母、爺爺奶奶痛哭欲絕,如同生離死別。


醫生跟他說,做這個手術需要把尿道擴張器從嬰兒的尿道裡塞進去,然後又是5毫米的導管插進其膀胱甚至腎臟。因為孩子太小,全身麻醉完全可能讓他們隨時死在手術臺上。當這些孩子送到醫院的時候,很多已經是雙腎結石,幾天不能排尿,不治就得死,治還可能有一條活路。


聽到醫生的講述,簡光洲的眼淚譁地一下就下來了。嬰兒那麼小,那種痛苦可想而知。有些孩子這樣的手術得做三次,他當時就在想,如果三鹿集團的高層領導在問題發生後,能夠親自到醫院去看看,看看這些嬰兒的痛苦、嬰兒父母的傷心無措,他們或許能改變「遲遲不報」的決定。因為那時,鐵石心腸也不能不動容。


是否要點名「三鹿」奶粉,簡光洲當時有些猶豫。因為他意識到,報導刊出後,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風險。他說,如果繼續寫「某企業」,良心上會感到不安。此前一些含糊其辭的媒體報導,幾乎所有人都強烈要求點名是哪家企業。有很多嬰兒的母親留言:「如果你有孩子,你是否能夠這樣的含糊其辭?」最後,他決定,「即使被開除也還是要點名」。


簡光洲在論據求證上格外嚴謹,行文時更加字斟句酌慎之又慎。對於三鹿強調自己的「產品質量沒有問題」的回應,他差不多一字不落地照登。除此之外,在新聞標題裡,他再次強調了三鹿公司所聲明的「沒有證據表明奶粉導致嬰兒患腎病」的結論。


《甘肅14名嬰兒同患腎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報導一出,輿論譁然,引發前所未有的質量問責風暴。三鹿集團停產整頓,河北石家莊市副市長張發旺、石家莊市委副書記、市長冀純堂等被撤職處理,三鹿集團多位高管被判無期或有期徒刑 5 年至 15 年。這篇報導直接推動了食品安全法的提前出臺,也讓國務院下決心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沒有這個報導,就不會有這個部門。


「我覺得一個國家的進步,特別是在食品安全質量方面,媒體的輿論監督是必不可少的。 」簡光洲這樣說道,「從業多年,不是所有報導都會驚天動地,但有一天你發現,你的報導能為老百姓振臂而呼,能對改變這個社會不好的方面起一點作用的時候,你會感到欣慰,你會覺得『值』。」


③ 新聞人的工匠氣


「新聞就是狗屎,如果你當它是狗屎,它就連狗屎都不如」


袁蕾《南方周末》做記者,與石巖同事了將近十年。在袁蕾的「記者使用手冊」中,石巖就代表兩個字——「難搞」。袁蕾對石巖生活上的問題一概不了解,不知道她住哪,也不清楚她愛吃什麼,唯一記得最深的是,他們倆吵過比任何人都多的架。


吵架從來不是家長裡短,你欠了我什麼,或者我招惹了你怎麼樣,每次吵架,共同的主題都是——稿件。


南方周末文化部部門主任向陽老師說,石巖是個「怨女」,對題目挑三揀四,但是拿定題目之後,又能一條道走到黑,是個「執女」。


石巖前腳出清華,後腳便入了南周的門。她在文化部做採寫,但她卻對一些知名人士,敬而遠之。因為這個,袁蕾還經常跟她吵架,認為與浪尖上的人保持距離、冷眼旁觀當然是好的,但不能因此就「歧視」他們。不管是哪路名人,能夠說服石巖的,「要麼作品過硬,要麼想法過硬,要麼足夠有趣,要麼足夠典型。」


2011年冬天的一個星期裡,石巖每天下午都會去作曲家王西麟的家裡,聽他講人生。王西麟戴著助聽器,但耳朵還是很背,「說話近乎咆哮」。他經常說著說著,下巴抖動,一行老淚就留下來,用手背擦拭。王西麟在石巖採訪前,基本上沒有什麼報導,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好的作曲家,又有人卻說他的音樂一錢不值。很多機構對他的態度有一種默契:「作品可以演,話不要說。」


石巖採訪王西麟進行到兩三天的時候,她興奮地給袁蕾打電話:這是一個「中國病人」,時代的沉痾變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他既是奮起反擊的勇士,又是重軛之下的囚徒。


這篇稿件的題目為《中國病人:作曲家王西麟這輩子》,長達一萬三千字左右,獲得2012年度南方周末新聞獎提名獎。獲獎理由是:報導為一個被遮蔽的中國當代傑出的作曲家立傳,包含了強烈的個性、跌宕的命運、歷史的洪流、動人的音樂,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文字交響曲,是人物稿中的精品。


在文化部,向陽就經常對石巖他們說:「新聞就是狗屎,如果你當它是狗屎,它就連狗屎都不如」「寫字兒的人就是工匠,手藝是飯碗,也是尊嚴和榮耀」「大家子和小家子的不同,不僅在於排場的大小,更在於細節是不是講究」。


初聽時,石巖總覺得其中摻雜著頭巾氣、市井氣、江湖氣,有一股酸酸怪怪的味道,但聽多了,卻將這「二十一條軍規」化成潛意識,融匯在每一次的採訪、寫稿和改稿當中。


她在南方周末做了十幾年的文化記者,這也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說:「我更願意與人維持清淡的關係:如果我要採訪你,我會認真做準備,耐心問、仔細聽;一旦動筆,我會把文字很當回事,這類似木匠、錫匠在意職業榮譽,也因為我要講述的是真實的人生,筆下樁樁件件關乎活人的利益、形象、人生冷暖。」


④ 堅持不懈地追逐真相


「作為記者的職責是去偽求真,而不是成為社會活動家」


關於性騷擾、性侵犯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從去年好萊塢反性騷擾和性侵害運動開始,就一直在進行著。2018年普利茲新聞獎將調查性報導獎頒給了《華盛頓郵報》,獲獎的那篇報導調查了阿拉巴馬州參議院候選人摩爾的不正當性行為。


主導這次調查的是史蒂芬妮‧麥可羅門,她是《華盛頓郵報》的全國企業事務記者。


最開始,麥可羅門的目標並非調查摩爾的不正當性行為,她甚至對此一無所知。她深入了自己的家鄉——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市,只是為了嘗試找出被視為「明星參議員候選人」的摩爾為何支持者眾。這位候選人已經71歲,反移民、反同性戀,以其強硬態度備受關注,曾兩度當選阿拉巴馬州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兩度參選該州州長並以失敗告終。


在採訪過程中,麥可羅門從當地居民那裡了解到一些關於摩爾的傳聞——在30多歲擔任地區助理檢察官期間,「喜歡年輕少女」。她最開始懷疑流言的真實性,但是去偽求真的精神一直支撐著她繼續深入調查,她開始和同事們一起尋覓當年的那些「少女」們。


雖然循著線索,找到了這些受害者,但卻沒有人願意實名接受採訪。「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贏得她們的信任。這包括解釋如果接受實名採訪的話,整個過程是怎麼樣的、我們會如何核實細節等等。」


麥可羅門和她的同事們根據採訪時得到的信息,結合多個信息源進行交叉驗證,對各種細節花了大量精力、時間進行核查。採訪當年受訪者吐露過自己遭性侵細節的知情人;查閱了證明受訪者可能在場的法庭文件;找到了摩爾讓被害人飲用葡萄酒的餐館;同時,他們還憑藉過硬的專業素養,識破並曝光了一位假意偽裝成受害者前來「釣魚」的女性。


2017年11月9日,《華盛頓郵報》率先曝光了四位女性對摩爾的性侵控訴,年紀最小的女孩遭受性侵時年僅14歲,最大的也僅僅只有18歲。一名叫柯夫曼的女性說,1979年,14歲的她在法庭外遇到了32歲的摩爾,摩爾支開了要去參加兒童監護聽證會的柯夫曼母親,向柯夫曼詢問了電話號碼,在數日後帶她至自己家中,發生了親吻、撫摸等性接觸行為。最終,陸續有六位聲稱受害的女性向記者們揭開了這樁40年前的系列性侵醜聞。


2017年12月,在阿拉巴馬州聯邦參議員補缺選舉中,共和黨25年以來首次敗北,摩爾敗選給了民主黨候選人、前聯邦檢察官道格·瓊斯。


雖然這篇報導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Metoo」運動,但她始終認為這是「信息的力量」。她說,作為記者的職責是去偽求真,而不是成為社會活動家,在參與性侵事件報導時,不應持有預設的立場,要始終存疑,步步驗證。


記者可以通過文字記錄每一個「人」的故事,對抗時間,保存溫度;記者可以轟轟烈烈,幹一番大事,推動社會改革,引領思潮;記者可以專心地做一個匠人,用心打磨每個字;歸根到底,記者就是做一個求真的人,不預設立場,始終存疑……不管是專業主義精神下的理性,還是那份溫熱的感性,那些在平凡日子裡為自己、為社會、為歷史注入深刻和榮光的記者們,都值得我們致敬,並向著他們前行。


相關焦點

  • 你為什麼當記者?
    ……▲漫畫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漫畫《我的老婆是記者》家人眼中的他們:日夜顛倒、「剩男剩女」朋友眼中的他們:總是很忙、沒有「檔期」同事眼中的他們:消息秒回、手機不離很多人問記者一直這麼忙嗎?是的地球不爆炸我們不休假記者到底有多忙?看看他們自己怎麼說↓↓↓有很久沒照鏡子的「女漢子」:管子:看著看著,頓時鼻子有點酸。從業十年了,似乎好久沒有「照鏡子」打扮自己了。
  • 記者手記:他們為什麼留在西藏?
    四年前,小西他們可沒這麼舒適。他在西藏上了四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林芝擔任小學教師。他告訴我,那時候走的還是老路,一路上完全不敢開窗,不然沙土分分鐘湧進車裡、人的眼裡、嘴裡。他們一行有個女生分到了墨脫,一路上又是暈車、又是心裡難過,一邊哭一邊吐。原以為她會很快回家,沒想到最後她和小西都一直堅守了四年。「這裡的學生都很尊敬老師。
  • 小記者李奕煒作文:我為什麼要做小記者
    我為什麼要做小記者?這要從2019年爸爸參加一次公益活動說起。有一次爸爸去參加愛心捐款活動,我問爸爸為什麼要參加這個活動。爸爸說:「因為我是公益記錄者啊。」我問爸爸什麼是公益記錄者?爸爸說:「我們有一個媒體平臺叫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那是一個人人都獻愛心的平臺,很多叔叔阿姨都是公益記錄者,他們都會參加活動,既獻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又可以用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宣傳好人好事。」於是我也想獻點愛心做一名小記者,就讓爸爸給我報名了。2019年4月,我終於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小記者。
  • 我夢想著成為一名記者
    湖南日報小記者、長沙市嶽麓區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濱江學校X1601班 餘雅璨我夢想著成為一名記者。在我的印象中,記者有光一樣的速度,鷹一樣的眼睛,獵犬一樣的嗅覺。不管在哪裡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戰亂地區、抗擊疫情一線、抗震救災現場。他們都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能讓大家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為了能讓大家了解最新最準確的新聞……如果沒有記者,我們將不會第一時間得知熱點話題、交通信息。就拿這次新冠疫情來說,如果沒有記者們奔赴一線為我們報導最新消息及防控重要事項,感染人數很有可能繼續往上增加。
  • 記者深入傳銷組織,成員需要輪流做飯,記者:他們想要一夜暴富
    近日,記者聽說有人有深陷傳銷,被傳銷人員洗腦,要拿出全部家當去做傳銷人員口中的「連鎖經營業」。於是記者決定親自到傳銷窩點一探究竟,到底是什麼原因,何種誘惑力,使一批又一批的人陷入其中。這天,記者假冒成一個普通人進入到傳銷窩點,進入後,記者知道居住在一塊的成員需要輪流做飯,洗衣,打掃衛生。隨後幾天,每天都會有傳銷人員向記者介紹所謂的「連鎖經營業」。
  • 蘇利南為什麼成為荷蘭足球的「金礦」?他們改變了荷蘭足球?
    那麼,蘇利南到底在哪裡,它又是怎麼成為荷蘭的「海外人才庫」呢?這些「移民」球員真的改變了荷蘭足球嗎呢?蘇利南恰恰位於巴拿馬運河以南的美洲大陸,自然地理上算南美洲蘇利南從未晉級過世界盃決賽圈,為什麼荷蘭國家隊卻有大批「蘇利南歸化球員」,這就要從荷蘭的殖民史說起。自從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各路殖民者就開始了瓜分美洲大陸的步伐。其中,最早佔領這裡的殖民者是荷蘭的前前宗主國西班牙。 然而,西班牙逐漸走向了衰落。
  • 為什麼是他們 為什麼是晉江
    讓我們走近這些創業成功者,去探尋為什麼是他們,為什麼是晉江。   敢拼的晉江人   有一首《愛拼才會贏》的閩南歌曾唱紅了全國,它唱的是閩南,但更是晉江精神的寫照。   1969年出生於福建晉江市英林鎮的洪忠信,初二沒讀完就跟隨父親開始生產和銷售服裝,那時是1984年。
  • 小記者劉姝君作文:我為什麼要做小記者
    所以我願意做小記者,2019年我正式成為小記者。成為小記者後,對我印象比較深的有:2019年夏天,我去了唐山眾業成愛心協會灤西分會,參加了開幕儀式,那的叔叔阿姨對我們的到來非常熱情。天氣比較炎熱,我和李奕煒小姐姐給他們發扇子和水。會後,叔叔阿姨給我們包了香噴噴的餃子,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大家子的溫暖。
  • 我為什麼想做「一輩子的記者」
    有次和海寧聊天,我說我想做一輩子的記者。自己也默默地記住了。這句話並不是年輕氣盛、一時口出狂言,而是因為我發自內心地,喜歡與人對話、了解他們的故事,再把這些有意思、有價值的信息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聽見、看見。我喜歡這樣的過程,將兩個或許剛剛相識的人拉得無限近,聽著他們各式各樣的敘述,或興高採烈、或義憤填膺、或冷靜獨到分析,娓娓道來,各種情緒,都出於真心。
  • 琅琊榜:赤焰軍為什麼會被祁王和林燮牽連?原來他們早就成為了林燮...
    就是為什麼赤焰軍的所有成員,都被林燮牽連了呢?按道理,這種事情,只要剷除元兇首惡就可以了。沒必要如此大開殺戒。梁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梅嶺上,謝玉的屠刀,成為了梅長蘇一生的夢魘。林家父子,因為功高震主被猜忌,最後被殺,這是沒說的。那那些底層的軍士,為什麼也要一起,為林家父子陪葬呢?
  • 中戲大三小夥參軍:「想加入他們,記錄他們,成為他們……」
    1999年出生的小夥陳冠中 從小就有一個戰地記者夢 在中央戲劇學院讀大三的他 毅然攜筆從戎 穿上軍裝 >在軍營裡繼續追夢 …… 陳冠中是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一次實習經歷,讓他決定放下安逸舒適的校園生活,毅然投身軍營,選擇成為一名軍人。
  • 記者問戚薇:為什麼要嫁給韓國人?戚薇高情商回復,記者啞口無言
    雖然知道是假的,但還是喜歡湊個熱鬧,因為這就是大眾所需要看的,也是她們喜歡看的,其實除了這些還有一些人也對這些特別感興趣,這些人就是記者。記者大家都知道,總是喜歡提問一些犀利的問題,有的也會問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話,近日戚薇現身機場的時候,就被記者問了,記者問戚薇:為什麼要嫁給韓國人?難道內地娛樂圈明星不適合自己嗎?
  • 我們和一位曾與印尼食人族親密接觸生活過的記者聊了聊他們為什麼吃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同類相食是他們能想到最恐怖的事;但對印尼紐幾內亞島的科羅威族來說,人類就是一盤菜,就好像我們的周日燒烤趴或晚上擼串兒一樣,沒什麼特別的。  2006年,澳大利亞記者保羅·拉斐爾(Paul Raffaele)踏上了尋找食人族的徵程,試圖了解這種古老儀式背後的原因。
  • 為什麼他們可以成為一隊的主力?
    而且我們都知道,武士所在的國家名為鐵之國,是獨立於忍者五大國之外的另一個國度,能夠將五影會談放在鐵之國,也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特殊性,明明是以忍者為主的動漫,為什麼在動漫中,武士還有那麼高的一個地位呢?雖然說武士並不是忍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武士本身就不會使用查克拉,武士使用查克拉的方式其實也很簡單,他們只需要通過查克拉來讓自己的兵器更加的鋒利就可以了,類似於猿飛阿斯瑪還有宇智波佐助的那種操作。
  • 記者手記:春節南極遊成為中國客新寵
    新年伊始,「世界盡頭」——阿根廷烏斯懷亞迎來大批中國遊客,他們不遠萬裡來此搭乘前往南極的郵輪,開啟令人心馳神往的探索之旅。   除了遙遠的距離和極端的氣候條件,南極遊不菲的價格也一度讓人望而生畏。
  • 【代表故事】當記者成為人大代表後...
    作為媒體人,以前參加「兩會」都是以記者的身份,從旁觀者的角度去體會和理解,感受最深的是會議議程繁雜,內容豐富,新聞亮點眾多。   然而當她成為一名人大代表後,她的感受就是兩會流程的規範性,人大代表盡心盡力履職,為老百姓發言。同時,自己的法治意識也在不斷提升。
  • 記者問戚薇,為什麼要嫁給韓國人,七哥高智商回復記者啞口無言
    而最近由於工作忙的原因,能夠經常在機場看到她匆忙的身影,往常會有很多粉絲來接機,還會送到很多的小禮物,而這次仿佛是遇到了一些難題,這次引來了記者,大家都知道有時候記者會故意問一些特別刁鑽的問題故意為難。從而大做文章。而這次記者看到她卻問她:為什麼要嫁給韓國人,是因為當地男明星都不符合自己得什麼標準麼?
  • 為什麼會成為追星族呢?
    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問了自己很多遍。說實話他們不是唯一那個我喜歡過的。但是為什麼呢,我總是想去尋找喜歡他們的原因。泰亨來自居昌,玧其來自大邱,南俊來自日山,號錫來自光州,碩珍來自京畿道,柾國和智旻來自釜山。平凡的他們來到大城市,懷揣著大大的夢想。從不被認可,不被尊重走到現在的頂峰。我羨慕他們。
  • 記者節 一起傾聽他們堅守在新聞戰線上的故事
    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光榮與夢想 不懈追尋  【卷首語】有一群人,他們頭頂「王」冠,卻終日奔波行走在最基層,爭先恐後,無怨無悔。他們的概念裡,每天只有上班沒有下班,一臺攝像機,一支筆,就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
  • 亞沙會「國際體育記者節」成為體育記者是怎樣一種體驗?
    7月2日國際體育記者日揭秘你不知道的體育記者工作國際體育記者協會1995年在加拿大舉行代表大會,確定每年7月2日為「國際體育記者日」。中國體育記者協會於1978年成為國際體育記者協會的正式會員。很多人羨慕體育記者能近距離接觸體育明星卻不曾知道關於他們鮮為人知的艱辛付出體育記者和普通記者有什麼不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