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的好「鹼是骨頭鹽是筋」;
所以我認為要想吃到雪白蓬鬆的大饅頭,鹽、白糖、油這三樣東西缺一不可;
但實際上,是可以不加這三種輔料的,用了只能說是錦上添花的小插曲,對饅頭的蓬鬆感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和面加輔料,是比較家常的話題,南北方的飲食文化差異,也帶來不一樣的揉面方式與技巧。饅頭主要就是看酵母發酵的蓬鬆感,想要饅頭更好吃,輔料的加入真的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發麵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油鹽糖」,它們比麵粉發酵過程中的微妙變化及作用,才能尋得適合您自己的一套揉面技巧。
——①發麵加食用鹽的作用——
鹽為百味之王,在揉面發酵過程中,促使饅頭有一股淡淡的清鹹之味;在光照下,確實有增白輔助效果。
在我們和面過程中,可能經常會遇到乾麵結團有疙瘩,怎麼揉都不均勻,而加入少許食用鹽,便可改善這種情況,使其麵團更加柔和鬆軟。
我認為一斤麵粉放1-5g細鹽,根據低中高筋度調節,自然低筋麵粉多放,高筋麵粉少放;若是過量,則是適得其反,破壞麵粉筋度。
酵母乃是單細胞微生物,在繁殖過程中需要養分,加入細鹽那就是最好的營養補充,酵母菌繁殖越多,促使麵團更快縮短發酵時間;
鹽能改變麵粉中,麵筋的水分吸收,達到某種物理性質,使其粘合度更加滑韌,增強面的筋度彈性,形成蛋白膠。
無論是在面坯拉伸,還是在酵母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膨脹,均不會出現裂紋,這樣的饅頭不會出現漏氣,自然就蓬鬆,擠壓卻富有彈性回縮。
無論是蒸饅頭還是煮水餃,在受熱時都不會發生破皮現象,這就是加鹽的好處。
——②發麵加白糖的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吃饅頭,會嘗到一股甘甜,越嚼越香,這除了小麥麵粉的原麥味,那就是白糖了。白糖加入麵粉,就是為了改良純白味的口感;
我認為一斤麵粉加5-10g白糖即可,為酵母的繁殖提供營養,增加酵母菌的活性成分。
至少縮短麵團發酵時間的三分之一,還會讓麵團質地更加鬆軟,膨大。
白糖具有一定的「滲透壓」,且糖分又能很好抑制酵母菌的瘋長,達到均衡狀態。
麵團中加入糖,可以持續影響麵團中的蛋白質吸收水分,改善調節麵筋的脹潤度。
由於糖有脫水性能的性質優點,多糖量的面品在高溫熟製冷卻後,並不會發硬,而且還會比較鬆軟些。
保存期要比普通未加糖的饅頭時間更長,可以達到防腐防壞作用。
——③發麵加食用油的作用——
麵團裡面可以加植物油,也可以加動物油脂,常見的那就是豬油了。加油需要在發酵好後,二次發酵揉面排氣的時候加入油脂。
通常我只加豬油,麵團會變得更柔和順滑且不沾手,而植物食用油雖然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是加入後看起來油膩膩的感覺。
若是在加水和乾麵粉的時候加入,水就會形成一道油脂屏障,乾麵粉難以融合在一起。
豬油的滲入會存在於麵筋和澱粉物質之間徘徊,受熱的表皮會形成一層油脂膜,增強儲氣能力和粘和度,減少面內水分流失,麵筋得到更好的柔軟與彈性,在油炸煎烙的時候,還可以起到乳化起酥的作用。
加入豬油之後,一定要多揉面,讓豬油完全融入滋潤進每一寸麵團。也可以提前將豬油溶解成液體。
總而言之,豬油的加入提升了最後的口感,可促使蒸出來的饅頭包子,暄軟白亮,表皮光滑細膩且富有光澤,帶著豬油清香。
保存時間會比不加油的饅頭更長。
《美食美佳》總結
除了常見的食用鹽、白糖,豬油,還有醪糟、牛奶、酸奶、奶粉、蜂蜜、蛋液、黃油、抹茶粉、果蔬汁等等輔料都是可以加入麵團的;
添加這些相輔相成的原料,不僅能增加饅頭的營養元素,色彩斑斕,還會吃出不一樣的味道,這就是各家饅頭蒸出來不一樣的地方。
傳統方式上,白糖可有可無,鹽也根本沒有必要使用。
其實我們明白了這些輔料的特性之後,可以根據自身口感需求,和做哪一種麵食,來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