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過程是人們推翻制度,建立民主制的過程,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民主與制度的抗爭,同時也有社會思潮的變化、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宗教的革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等一系列的變化。當然,這些變化都是逐步發生的,而不是大革命一開始就有的。大革命後的法國,歷經了近八十年的民主與制度的鬥爭,這一過程對法國來說是歷久彌新的過程,加強了民族認同和現代國家體系的構建,打破原有的經濟桎梏,促進現代工業生產發展,使得啟蒙運動的思想得以實踐,從中促進了人的解放。這都是對法國而言的意義。
其次,縱向來說法國大革命只是往後一個世紀風雨飄搖王祚更替的伊始,真正釐清法國大革命的淵源,基本可以就看懂了一半的法國革命史。17世紀之後的法國曆歷經太陽王盛世,君主制度和中央集中權力得到長足深化,吏治社會正在消解貴族階層的組織資源。而在同時代的彼岸,同樣的傾向在斯圖亞特王朝末期就被打斷。
在託克維爾描述的「舊制度」中,司法和行政逐漸被國王的代理人取代。御前會議開始充當最高法院,而「總督」則直接被分派到各省,取代貴族的村社自治。再者,法國大革命,是法國制度君主制發展到18世紀末期的必然產物。路易十五為了加強王權,將貴族聚集在自己身邊,用宮廷的特權籠絡並廢掉這些貴族。當然,在加強王權的同時,貴族勢力遭到了更大的削弱。最後形成了國王直接VS第三等級。
法國的國民自衛軍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真的是越打越多,越打越猛。當然,也成全了拿破崙。還有各種大遊行,要麵包,城市平民都發動起來了。平等、自由、人權的思想繼續傳播。這就形成了正反饋。再加上一幫極端主義的人,丹東、羅伯斯皮爾,國王要殺,反對自己的人也要殺,雅各賓俱樂部極度瘋狂
法國大革命是歷史車輪前進到1789年的必然產物,法國在經歷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這三個長時間戰爭後,經濟已經崩潰了,政府已經欠了一屁股債,城市資產階級就是國王的債主。本來作為統治階級的國王、要聯合既得利益集團的教會階級和貴族階級。結果是國王先有意無意地幹殘了貴族階級。又因為欠債太多了,就看上了教會的土地,結果又幹殘了教會階級。那個時期革命的氣氛裹挾了巴黎的市民,使得它們變得偏激而狂熱,淪為暴徒,進而製造恐怖屠殺,踐踏自身想要傳達的自由博愛精神,最後被拿破崙鎮壓。諷刺的是,最初對市民留手的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拿大炮鎮壓的拿破崙得以善終。
所以力量的對比來看,國王的權力其實是在下降,而真正掌握資源的資產階級的力量在大幅上升。而貴族作為一個階層被逐漸剝離他們傳統的特權,於此相對,他們原本的對應的職責也被政府取代。尤其是作為武裝領導者的貴族,開始被直接編入國王的近衛軍成為軍官,而農民的賑濟者也從貴族變為官僚。農民的義務也開始進一步加重,尤其是軍役稅不再又農民和貴族共同分擔,而是全部落在農民頭上,成為即便是收稅官前往農村徵稅都覺得頭疼的苦差。法國大革命喚醒了法國人民的政治熱情和理想主義情懷,成為法國革命史的輝煌起點。
最後,在這個大的革命時期內,雖然託克維爾在他的著作中對從路易十八重新開闢到二月革命的這37年內做出了很高的評價,法國經濟也確實得到了大的飛躍與發展,但是民生問題仍然很嚴重。不平等的分配,工人的貧困化與失業,人民總是要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事實上他們大部分生活的也夠糟,但不同的人民訴求也時而不同時而相同。另外,不要高估革命的作用,因為車還是那輛破車;不要低估革命的意義,因為它好歹拐個彎了。要重視革命巨大的象徵意義。但是也不能因為它看起來更激進,更酷炫,就否定了其它溫和漸進的改革措施的價值。在實踐上,往往改革比革命的成果更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