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

2020-12-15 辛巴丸子

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過程是人們推翻制度,建立民主制的過程,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民主與制度的抗爭,同時也有社會思潮的變化、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宗教的革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等一系列的變化。當然,這些變化都是逐步發生的,而不是大革命一開始就有的。大革命後的法國,歷經了近八十年的民主與制度的鬥爭,這一過程對法國來說是歷久彌新的過程,加強了民族認同和現代國家體系的構建,打破原有的經濟桎梏,促進現代工業生產發展,使得啟蒙運動的思想得以實踐,從中促進了人的解放。這都是對法國而言的意義。

其次,縱向來說法國大革命只是往後一個世紀風雨飄搖王祚更替的伊始,真正釐清法國大革命的淵源,基本可以就看懂了一半的法國革命史。17世紀之後的法國曆歷經太陽王盛世,君主制度和中央集中權力得到長足深化,吏治社會正在消解貴族階層的組織資源。而在同時代的彼岸,同樣的傾向在斯圖亞特王朝末期就被打斷。

在託克維爾描述的「舊制度」中,司法和行政逐漸被國王的代理人取代。御前會議開始充當最高法院,而「總督」則直接被分派到各省,取代貴族的村社自治。再者,法國大革命,是法國制度君主制發展到18世紀末期的必然產物。路易十五為了加強王權,將貴族聚集在自己身邊,用宮廷的特權籠絡並廢掉這些貴族。當然,在加強王權的同時,貴族勢力遭到了更大的削弱。最後形成了國王直接VS第三等級。

法國的國民自衛軍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真的是越打越多,越打越猛。當然,也成全了拿破崙。還有各種大遊行,要麵包,城市平民都發動起來了。平等、自由、人權的思想繼續傳播。這就形成了正反饋。再加上一幫極端主義的人,丹東、羅伯斯皮爾,國王要殺,反對自己的人也要殺,雅各賓俱樂部極度瘋狂

法國大革命是歷史車輪前進到1789年的必然產物,法國在經歷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這三個長時間戰爭後,經濟已經崩潰了,政府已經欠了一屁股債,城市資產階級就是國王的債主。本來作為統治階級的國王、要聯合既得利益集團的教會階級和貴族階級。結果是國王先有意無意地幹殘了貴族階級。又因為欠債太多了,就看上了教會的土地,結果又幹殘了教會階級。那個時期革命的氣氛裹挾了巴黎的市民,使得它們變得偏激而狂熱,淪為暴徒,進而製造恐怖屠殺,踐踏自身想要傳達的自由博愛精神,最後被拿破崙鎮壓。諷刺的是,最初對市民留手的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拿大炮鎮壓的拿破崙得以善終。

所以力量的對比來看,國王的權力其實是在下降,而真正掌握資源的資產階級的力量在大幅上升。而貴族作為一個階層被逐漸剝離他們傳統的特權,於此相對,他們原本的對應的職責也被政府取代。尤其是作為武裝領導者的貴族,開始被直接編入國王的近衛軍成為軍官,而農民的賑濟者也從貴族變為官僚。農民的義務也開始進一步加重,尤其是軍役稅不再又農民和貴族共同分擔,而是全部落在農民頭上,成為即便是收稅官前往農村徵稅都覺得頭疼的苦差。法國大革命喚醒了法國人民的政治熱情和理想主義情懷,成為法國革命史的輝煌起點。

最後,在這個大的革命時期內,雖然託克維爾在他的著作中對從路易十八重新開闢到二月革命的這37年內做出了很高的評價,法國經濟也確實得到了大的飛躍與發展,但是民生問題仍然很嚴重。不平等的分配,工人的貧困化與失業,人民總是要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事實上他們大部分生活的也夠糟,但不同的人民訴求也時而不同時而相同。另外,不要高估革命的作用,因為車還是那輛破車;不要低估革命的意義,因為它好歹拐個彎了。要重視革命巨大的象徵意義。但是也不能因為它看起來更激進,更酷炫,就否定了其它溫和漸進的改革措施的價值。在實踐上,往往改革比革命的成果更客觀。

相關焦點

  • 從霓裳演變透視法國大革命!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的文化與政治
    由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學者湯曉燕所著的《革命與霓裳: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中的文化與政治》,重現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女性服飾的演變史,作者深入探析了女性服飾變遷背後的深層原因。在我看來,全書猶如一首時代悲歌,而那些誇張的服飾,正如一面鏡,將一個時代的靈魂病灶以形於外的方式展現出來。怪異的服裝,有時是女性無可著落的情感的外現,有時則是女性無聲的吶喊。
  • 林恩·亨特: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在民主時代寫作的米什萊則把大革命看作一場民眾自導自演的民主史詩,他渴望喚醒逝者的靈魂希望從中提取屬於大革命的時代的養分,書寫以「自由」與「十字架」作為主體的法國史。四分之一世紀後的自由派立憲主義者泰納則在《法國大革命史》中著力於展現革命所呈現的恐怖的病態,他把革命猶如一場荒謬的疾病,源頭則來自盧梭與雅各賓派桀驁不馴的心靈,直到泰納的時代,法國依舊在幼稚與瘋狂之間搖擺,最好的體現則是巴黎公社。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答:法國大革命對於法國領軍的大革命歷史學家來說,有一種生死攸關的意義,因為它深切地塑造了他們後來的很多歷史,也因為它對後來的革命運動,特別是在法國政治內部頗有影響力的俄國革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過,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今天則是不同的了。從很多方面來說,大革命已經融入了法國生活,這和19世紀甚至20世紀初不可同日而語。沒有人希望復闢君主制了……法國的右派不那麼反動了,法國的左派不那麼革命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分歧都已經被抹平了,而是說出現了新的元素,比如環保主義,女性主義,它們讓一部分政治界限變模糊了。
  • 思慮法國大革命
    但法國大革命的一個特點就是,基層比上層激進,民眾比政治家激進,農村比城市激進。既然「公意」代表不可置疑的正當性,不同政治派別為了迎合民眾,只能競相表現激進,而相對保守溫和的一派最終都會落敗。從法國革命的整個進程看,沒有一個行動是事先安排好的。
  • 法國大革命圖像史研究的興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收集這些圖像資料的初衷是為了「不僅僅在歷史學家帶有傾向性的敘述中,而是在當時的版畫中,尋找人物和時代確切的特徵,從而初步獲得歷史的真正哲學」;正是因為重視這類反映時代特徵的圖像所蘊含的豐富意義,德萬科全身心地投入到圖像收集研究工作中,他最關注的便是他認為在法國歷史上決定了現代社會演變的時代:大革命時代。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民族主義與單位「米」
    提到法國大革命時,很多人會想到那句著名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也有人會想到米拉波、羅伯茨比爾、丹東、拿破崙等英雄人物,還有人會想到大革命中的混亂與屠殺。不管怎麼說,法國大革命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19世紀、甚至20世紀的政治體,都有著法國大革命的影子。
  • 法國國旗三種顏色竟然來自一場大革命?
    歷史學家《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作者託克維爾認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 同年冬天法國極端嚴寒,導致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價格的大幅上漲,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民眾普遍營養不良。 饑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沒有足夠運輸能力將食品運往災區。 18世紀的法國通貨膨脹日益惡化,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
  • 法國大革命本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那它的意義的是什麼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所經歷的,就是對建立民主的嘗試,並且撼動了歐洲的制度(法國作為制度統治的典型,當時還有西班牙,奧地利,俄國等等)。從這個角度看,應該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更具代表性。其次,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的獨立戰爭一起被視作那個時代,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非常重大的事件。主要是因為他們都象徵了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精神,通過其影響也可以看到其重要的意義。
  • 歷史學家呂一民談法國大革命與知識分子史,關於 19 世紀最珍貴的...
    因為18世紀的法國哲人,他們所處的時代,特別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在舊制度的末期,等級觀念很森嚴,所以一般的文人想要從政,機會也不是太多,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當時思維的特點、關注的問題可能跟後來 19 世紀的一些作家們不太一樣。他們可能要考慮一些更宏大、普適性更強的一些問題,甚至是更抽象的一些問題。
  • 我們欠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10件事
    今天,我們幾乎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由法國大革命所塑造或對其作出反應的世界裡,世界上大多數人生活在源自或仿效拿破崙法典的法律體系之下。這是一場革命所投下的持久陰影。以下是法國大革命影響和塑造現代世界的十種方式,大大小小。
  • 《拷問法國大革命》
    書名:《拷問法國大革命》著者:[法]雅克·索雷(JacquesSolé)書號:978-7-100-10770-9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2015年3月定價:52.00元內容簡介長久以來,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一直被禁錮在意識形態的堅冰中
  • 雅科夫列夫:重新評價法國大革命 | 檢書112
    法國大革命對人類提出的問題中有許多看來是永恆的。例如,有關人權,或者說有關人在與同類的交往中究竟處於什麼狀態的問題就是如此。法國大革命消滅了等級特權和隔閡,它宣布:「在權利方而,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這就是人和公民的權利宣言的實質。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1990年獲法國託克維爾終身成就獎。1996年獲歐洲社會科學獎。同年獲德國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獎。1997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除了《思考法國大革命》(1978)之外,主要著述還有《法國革命史》(兩卷本,與裡歇合著,1965)、《一個幻想的往事》(1994)等。內容簡介法國大革命研究史上具有開創性的著作。
  • 法國大革命下那些不為人知的暴行
    法國大革命改變了一切。法國的國王幾乎在一夜之間被世界上有史以來最激進的政府所取代。法國突然成為自由的燈塔:「自由,Egalite,Fraternite」是革命的座右銘:它今天仍然被用來捍衛自由主義。 但並不是革命都是好的一面。成千上萬的無辜人民喪生,整個國家使用武力鎮壓叛亂的革命。
  • 色情與誹謗:法國大革命前的地下閱讀
    禁書,一種天然富於時代氣息的異類,流轉於不見天日的地下世界,撩撥著政治最易感的神經,也傳達出人們最渴望的信息和刺激。美國著名文化史學家羅伯特·達恩頓便從那些風行於18世紀末法國的暢銷禁書中,嗅出了大革命風雨欲來的潮溼氣味。
  • 羅馬人對法國大革命深惡痛絕的原因
    當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也被處死後,庇護六世覺得一切抗議都不起什麼作用了。「我預感到了一場可怕的災難,」他說,「但我沒什麼可說的。在這樣一個動蕩時期說太多只會把情況變得更糟。」羅馬人起先認為法國大革命不關他們的事,對這場革命嗤之以鼻。但幾個月後,當巴黎的羅馬移民被困得無法立刻返鄉後,羅馬人對那些革命者越來越反感。
  • 協和廣場與法國大革命/安立志
    八個女性雕像,代表了十九世紀法國八個最大的城市。廣場上有兩座以河神與海神為意象的噴泉,其造型如同正反相對的兩隻巨蝶。儘管它是羅馬聖彼得廣場噴泉的仿製品,卻別具風姿。圓形水池中,上層是幾個稚嫩可愛的小天使;下層青銅雕塑的裸體女神形神畢肖,她們懷抱河魚或海豚,雕工精緻,造型華美,線條生動,體現了航海時代的皇家氣派。
  • 陳樂民、史傅德:法國大革命與啟蒙精神
    史傅德: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談一下法國大革命與公民社會,還有啟蒙的關係。我們集中在法國,但是不能忘記其他國家,比如北美獨立。法美之間的聯繫很多,一些美國人來法國,也有些法國人如拉法耶特、託克維爾等到北美去。英、德也很活躍。其實法國大革命就是公民社會和啟蒙的產物。首先革命的原因是什麼,當時有幾個假設。首先有人說這是一場陰謀,為什麼呢?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法國語言政策是對自身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本文對法國語言政策進行了一個歷時分析,概述了從高盧羅馬時期至法國大革命前後幾個重要時段的語言政策,力圖呈現政策在內容及變化中的連貫、穩定,以突出語言政策所代表和體現的民族性。
  • 法國大革命爆發230年:激情和恐懼給暴力帶來合法性
    十八世紀是啟蒙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法國啟蒙思想家們高舉理性的火炬,認為一切都應當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審判,宗教、倫理、藝術等人類生活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他們在著述中提出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觀念,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啟蒙思想家們的主張就已經深入人心,就連許多貴族都以高談啟蒙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