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慮法國大革命

2020-12-23 新京報

以法國大革命為主題的油畫。

《暴力與反暴力:法國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作者:(美)譚旋 譯者:黃丹璐 版本: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3月

《法國大革命反思錄》作者:(英)埃德蒙·柏克 譯者:馮麗 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12月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輿論與謠言》作者:(法)阿萊特·法爾熱 譯者:陳旻樂 版本:文匯出版社 2018年3月

今年是法國大革命爆發230周年,當我們想到中國乾隆年間或日本德川幕府時期,會覺得那是在很遠的古代,但提到同時期的法國大革命,我們卻會感到離現代很近。1789年爆發的這場大革命推翻了法國君主制,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口號,席捲了整個歐洲大地,並且影響了現代世界歷史。由於雅各賓派後期的恐怖統治,最終導致了革命失敗。儘管如此,巴黎民眾攻克巴士底獄的7月14日,迄今仍是法國的國慶日,而馬賽民眾向巴黎進軍所唱的進行曲,迄今仍是法國的國歌。

法國大革命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歷史大事件,從十九世紀起,許多歷史學家都曾試圖描述和解讀它,產生了基佐、梯也爾、米涅、託克維爾和伯克等名家名著,甚至狄更斯、雨果、託爾斯泰等文學家也在作品中思考它。到了二十世紀,歷史學家更多是從「形勢」或「觀念」兩方面解釋革命中的大眾暴力,前者強調外敵入侵和反革命浪潮的興起,後者強調盧梭「公意」理論的烏託邦影響。

「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

二十一世紀以來,歷史學家又試圖對法國大革命做更細緻的實證研究,美國學者譚旋的《暴力與反暴力》便是這方面的一部力作。

按照作者的說法,此書是從宏觀上解讀從革命伊始到羅伯斯庇爾統治結束這一時期內的主要事件,並著眼於領導層內部暴力文化的興起及革命領袖與普通民眾對此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書中採用了大量手稿和文件,如議會記錄、報紙和宣傳冊等資料,尤其是採用了當時普通人的信件和日記。

這些普通人中有男性和女性、平民和貴族、巴黎人和外省人,有議員、地方法官、出版商、商人、退休人員、官員妻子和士兵。他們大都熱誠擁護革命,有的傾向君主立憲派,有的傾向吉倫特派,有的傾向山嶽派。此書反覆引用了其中四個人的書信,他們都屬於支持雅各賓派的中產階層,即地產代理人約瑟夫·科爾森、出版商尼古拉·呂奧、婦女積極分子羅莎莉·朱利安和數學教師吉爾貝·羅默。

此前的大革命研究採用的第一手材料主要是回憶錄,由於這類著述都是事後敘事,已經是帶有後見之明的事件重構,而親歷者的書信則是處於現場的語境中,他們無法預知形勢的發展,其言論或許不能反映那個時代的全貌,但無疑表現了親歷者的觀感和情緒,因而對於研究當時人的心理狀態,探討革命的成因及恐怖政治的出現,顯然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法國大革命的導因是財政和金融危機,增加稅收導致第三等級與僧侶、貴族集團的矛盾激化。十八世紀末的經濟繁榮並沒有給普通民眾帶來財富,反而讓他們加深了不安全感。這種焦慮在革命前就已經表現出暴力傾向,各地因糧食價格上漲不斷發生搶劫事件,巴黎的暴力傾向更是明顯,「整個城市被戾氣籠罩,任何瑣碎的原因都可能成為攻擊整個統治階層的導火索」。

但至少從當時人的書信看,大革命的爆發是完全出乎人們意料的,第三等級反對貴族和僧侶的特權,但仍然擁護君主制。為了反擊貴族和僧侶集團的抵抗,巴黎市民於7月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接下來廢除了領主特權,頒布了《人權宣言》,對此呂奧寫道:「我們都將是新人。」朱利安則用「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來讚頌人民。所有人內心都充滿歡樂和驚喜,相信每個公民從此都享有平等權利。

然而,人人都是兄弟的觀念很快就破滅了,對舊制度和特權階層的仇恨導致群體性暴力事件頻發。第三等級仍在主導著革命,但越來越多的城市工人、婦女和農民也參與進來,他們的激進訴求甚至使革命發起者感到震驚。呂奧寫道:「僅憑藉自由二字,人們就可以在廣大農村燒毀房屋、城堡和村鎮。」代表著底層的街區議會和國民自衛軍連隊越來越不受國民議會和市鎮政府的約束,成為強大的政治力量。

今天看來,無論是保王黨的斐揚派,還是由雅各賓派分裂成的吉倫特派、山嶽派,最初都是支持1789年的革命的。但法國大革命的一個特點就是,基層比上層激進,民眾比政治家激進,農村比城市激進。既然「公意」代表不可置疑的正當性,不同政治派別為了迎合民眾,只能競相表現激進,而相對保守溫和的一派最終都會落敗。

從法國革命的整個進程看,沒有一個行動是事先安排好的。從三級會議到國民議會,再到立法議會,再到國民公會,最後建立巴黎公社、救國委員會和公安委員會,每一個事件都是民意在推動,每一個新的機構都是在否定前一個機構,而所有人都受到形勢的操縱,「形勢比人強」這句俗語在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激情和恐懼給暴力帶來「合法性」

正如作者所言,整個大革命期間,對變革的期望總是與恐懼和焦慮相結合,害怕革命帶來的混亂,害怕特權階層的報復。陰謀論開始盛行,例如羅默就相信,所有事件背後都是由滲透到內部的敵人策劃的。吉倫特派領袖布裡索認為,最大的敵人是偽裝成自己人的陰謀家,他們都自稱是愛國者,互相攻擊對方是叛徒,將對貴族和僧侶的仇恨轉移到彼此身上。

舊制度傾覆的危機和無政府狀態讓人們感到恐懼,當時的重要現象是謠言盛行,對處於危機社會中的民眾來說,這種即興新聞最容易產生影響。正如歷史學家布洛赫所說:「我們很容易相信我們需要相信的東西。」謠言在傳播過程中會篡改得面目全非,傳播者試圖通過誇大危險來合理化自己的恐懼。許多消息都是誇大的,科爾森沮喪地寫道:「消息與謠言混合在一起,毫無疑問這是不真實的。」恐懼源於謠言,而謠言又引起動蕩,進一步撕裂了社會的信任紐帶。

激情和恐懼給暴力帶來了合法性,羅默在信中寫道:「理性也許需要恐怖相伴。」恐懼和不安全感也促進了鼓勵告發之風,斐揚派領袖米拉波認為告發他人在專制時期是令人厭惡的,但在革命危機時期卻是一種美德。只要是為了國家利益,告密即使不屬實也不會受到追究,發展到後來,愛國者之間也開始互相告發。

許多人為了避免被告發,往往先發制人地告發鄰居。這種產生於社會基層的相互告發形成了惡性循環,預示了1793年至1794年間的制度性恐怖。在1789年夏天,科爾森與友人的通信中就首次提到「推翻國民議會和襲擊巴黎」的陰謀,呂奧在家書中也推測王室推翻議會的陰謀。在地方上,貴族被軟禁在私宅中,不服從管理的教士被遷出教區,甚至囚禁他們,哪怕他們從未參加過政治活動。

1791年6月國王的出逃未遂,更加使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懼,認為如果出逃成功,革命將歸於失敗。當1792年8月民眾攻佔杜伊勒裡宮,宣布廢除帝制,成立國民公會和巴黎公社後,朱利安在給丈夫的信中寫道:「公意從現在開始將成為統治首都的開明暴君。」隨後就發生了民眾衝進監獄,自行處死囚犯的事件,而無論是吉倫特派還是山嶽派成員,都對此表示支持,認為這是必要之惡。

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贊成處決路易十六,這成為暴力文化的一個關鍵先例,在根本上消除了國民觀念中政治暴力的邊界,科爾森對未來感到焦慮,但仍懷著一種歷史感寫道,此事將「迴蕩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迴蕩在時間的盡頭。」馬拉的遇刺讓仇恨和恐怖愈演愈烈,一位雅各賓派的發言人聲稱:「是時候讓恐怖成為時代的新秩序了。」隨後通過的「嫌疑犯法令」規定,凡是不能證明自己具有公共精神的人都可以被視作嫌疑犯,在1793至1794年恐怖最盛期間,巴黎和各地被處以死刑的人數高達四萬人以上。

推翻帝制後,愛國者對革命內部的敵人產生恐懼,進一步加劇了對恐怖統治的狂熱。臨時組成的法庭判決的結果要麼是死刑,要麼是無罪。正是因為對內部敵人的恐懼使吉倫特派的布裡索、佩裡昂、羅蘭夫人等人走上斷頭臺,也是因為對恐怖的恐懼使山嶽派的丹東、羅伯斯庇爾、聖茹斯特等人走上斷頭臺,而所有人在臨刑前都表現得很勇敢,沿途高唱愛國歌曲,觀看行刑的民眾則高喊「共和國萬歲!」

他們都渴望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支持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理念,但最終卻互相迫害,正如支持山嶽派的呂奧在書信中寫道:「革命吞噬了自己的兒女。」一如作者所言,此後的督政府、執政府和法蘭西帝國都將在政治生活中訴諸暴力,其遺產一直延續至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

法國錯過以自由立國的時刻

本書作者採用了一些新的文獻資料,尤其是當時親歷者的個人書信,對於想要深入了解法國大革命的讀者,此書提供了大量翔實的歷史細節,其中不乏頗有見地的觀點,如作者通過對地方暴力的描述,不認同託克維爾的一個結論,即舊制度與革命晚期的中央集權存在著連續性,而是強調1789年至1793年之間的中央與地方的分權特徵,它導致了一種不確定和不信任氛圍的出現。

但是,由於民間資料的搜集難度很大,此書未能由資料建構起一個完整的歷史敘事,作者基本上是將文獻資料安排在一個既定的歷史框架下,作為宏觀敘事的補充,由於作者基本上秉承主流的法國大革命史觀,如選擇的四個主要樣本都是支持雅各賓派的愛國者,因而此書給讀者提供了一些新的資料,卻很難說提供了一種新的觀點。總的來說,此書的研究方法仍然是從「形勢」方面解釋暴力的理路。

如果說作者試圖在全書貫穿一種新觀點,那就是在回答國民議會和民眾為什麼會選擇恐怖統治的問題上,將暴力的發生歸因於某種群體性的恐懼情緒,由害怕王權復闢一步步發展到害怕內部敵人的陰謀,作者引用的書信資料中大都是憤怒、悲痛、歡呼、焦慮、憎恨以及巨大恐懼之類的情緒性內容,儘管這些寫信者都是伏爾泰、盧梭的信徒,但幾乎沒有人在信中表達自己對形勢的冷靜思考。

作者試圖告訴讀者,啟蒙運動的自由、平等觀念已成為法國社會共識,使得大革命的發動者深切同情平民的生活狀況,他們熱愛自由、平等,稱頌寬容、公平正義和人民主權,並對於將昔日的戰友送上斷頭臺感到痛苦和震驚,而民眾也都是善良和高尚的個體,但他們最終卻由於恐懼而選擇了暴力的政治文化。

也許這正是歷史的實情,此書使我們了解到當時人的心態,並且得出一個印象,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激情多於思考的歷史運動,充滿戲劇性情節和複雜情感,在各種事件發生時,多數人往往是出於自我保存的本能做出反應,為了拯救大革命,精英們不得不極力迎合民眾的激進訴求,將大革命推向他們未曾預料到的軌道。

但是,僅憑當事人書信中透露的焦慮和恐懼情緒,人們仍然無法理解追求正義的初衷最終是如何和恐怖統治結合起來的。換言之,作者沒有在「公意」和暴力的關係上進一步尋找文獻資料,做出更加令人信服的分析,這不能不說是本書的一個缺憾。

實際上,此前許多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令人矚目的結論。因此,要想了解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還需要閱讀伯克、託克維爾和阿倫特等人的著作。託克維爾早已指出,大革命的暴力結局是因為民眾為了平等而忘記了自由,阿倫特同樣指出,法國大革命之所以會失敗,原因在於最初的「自由引導人民」變成了「平等引導人民」,這導致法國革命者採取了蔑視法治的態度。

兩千多年前的亞里斯多德就曾指出:「一旦法律失去其權威,平民領袖就應運而生了。平民大眾合成了一個單一的人格,變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民眾並不是作為個人執政掌權,而是作為眾人的整體。」由於本書作者注重恐懼的作用,未能強調「公意」也會導致法治失範,所以他雖然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政治,但對民眾暴行卻沒有表示譴責,而只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身份為何能同時存在於革命者身上?當現代人處於同樣的情境中時,是否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羅伯斯庇爾臨終前說道:「我們將會逝去,不留下一抹煙痕,因為,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錯過了以自由立國的時刻。」這句話的前半句是錯的,羅伯斯庇爾本人已經名垂史冊,但後半句卻是對的,當法國大革命在絕對平等的名義下,最終以民眾的意志取代法律時,它就錯過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景凱旋(南京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拷問法國大革命》
    書名:《拷問法國大革命》著者:[法]雅克·索雷(JacquesSolé)書號:978-7-100-10770-9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2015年3月定價:52.00元內容簡介長久以來,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一直被禁錮在意識形態的堅冰中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民族主義與單位「米」
    提到法國大革命時,很多人會想到那句著名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也有人會想到米拉波、羅伯茨比爾、丹東、拿破崙等英雄人物,還有人會想到大革命中的混亂與屠殺。不管怎麼說,法國大革命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19世紀、甚至20世紀的政治體,都有著法國大革命的影子。
  • 法國大革命,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
    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過程是人們推翻制度,建立民主制的過程,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民主與制度的抗爭,同時也有社會思潮的變化、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宗教的革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等一系列的變化。當然,這些變化都是逐步發生的,而不是大革命一開始就有的。
  • 從霓裳演變透視法國大革命!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的文化與政治
    由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學者湯曉燕所著的《革命與霓裳: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中的文化與政治》,重現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女性服飾的演變史,作者深入探析了女性服飾變遷背後的深層原因。在我看來,全書猶如一首時代悲歌,而那些誇張的服飾,正如一面鏡,將一個時代的靈魂病灶以形於外的方式展現出來。怪異的服裝,有時是女性無可著落的情感的外現,有時則是女性無聲的吶喊。
  • 林恩·亨特: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在名作《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她從法國革命的詩學與政治社會學兩個角度展開大革命如何震撼了世界,而正是以往研究者忽略的細節——圖像、宣傳文字、革命中的基層公務員中,她看見了法國革命的激進性所在與「法國人民如何成為歐洲所有民族中最輝煌與最危險的一支」。
  • 協和廣場與法國大革命/安立志
    埃及在一八○○年前後曾為拿破崙佔領,因此,導遊說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一八三一年將方尖碑贈給法國,不過是掠奪的婉轉說法而已。  正是在協和廣場這裡,二百多年前,曾經發生過一場驚天動地的風暴。  十八世紀末期,法國大革命爆發。這場革命如同暴風驟雨,迅速蕩滌了君主專制的汙泥濁水。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法國大革命就屬於這樣的時刻。託克維爾讚頌大革命「引發法國革命中偉大行為的熱情、勇氣和愛國情操的來源。如此景觀雖然短暫,卻是無可比擬的壯觀」,卻也哀嘆革命後的法國依舊在革命的激流中掙扎,新的民主往往意味著另一輪的專制。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研究的名著。作者弗朗索瓦·傅勒在書中提出「法國大革命結束了」(結束對歷史記憶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虛幻性東西的崇拜),推動法國史學界轉向對大革命的實證研究,擯棄從意識形態角度對大革命所採取的全盤否定或肯定態度,此論一出即引發史學界地震一般的連鎖反應。
  • [思維拓展]英國幹涉法國大革命的原因
    1775年爆發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北美十三州獨立戰爭,法國藉此積極援助美國,派遣軍隊在北美、地中海、印度洋同英國作戰,打敗了英國,幫助美國取得獨立。在1783年的和約中,法國雖未收回加拿大、印度等地的殖民地,但卻控制了地中海,印度洋的一些島嶼及沿岸據點,非常有利於法國的海外貿易發展。英國需要機會奪回失去的海外殖民地。  其二,法國大革命喚起了英國的民主運動,威脅到資產階級上層利益。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面臨著一個難題:試圖對當時的社會團體或階層,或某些特定社會成員因何躁動起來進行解釋,卻全都無功而返。一位專家對這個難題的表述恰如其分:真相是,對於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究竟是什麼,我們還沒有達成理論上的共識——而且將來也不會有。」這方面存在空白絕不是因為我們缺少對大革命背景和起源的研究。
  • 法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大革命?
    攻佔巴士底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法國歷史上幾次比較有名的革命。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這下可好,事情鬧大了,他的這一行為徹底激起法國民眾反抗,憤怒的群眾直接把巴士底獄給佔了,統治法國幾百年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制瓦解。
  • 從《革命心理學》了解法國大革命
    (法)勒龐/著,佟德志,劉訓練/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1 【內容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對心理學和政治學的熟稔,使他的作品擁有一些獨特的視角,兼之法國式的隨興而至的敘述風格《革命心理學》是一部試圖刻畫法國大革命期間各色人群心路歷程的著作。其特殊的對政治的社會的行為的心理分析方法,對我們進一步了解法國大革命及其相關的政治、社會活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這部著作,無論是作為文獻還是作為學術作品,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陳樂民、史傅德:法國大革命與啟蒙精神
    史傅德: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談一下法國大革命與公民社會,還有啟蒙的關係。我們集中在法國,但是不能忘記其他國家,比如北美獨立。法美之間的聯繫很多,一些美國人來法國,也有些法國人如拉法耶特、託克維爾等到北美去。英、德也很活躍。其實法國大革命就是公民社會和啟蒙的產物。首先革命的原因是什麼,當時有幾個假設。首先有人說這是一場陰謀,為什麼呢?
  • 色情與誹謗:法國大革命前的地下閱讀
    美國著名文化史學家羅伯特·達恩頓便從那些風行於18世紀末法國的暢銷禁書中,嗅出了大革命風雨欲來的潮溼氣味。    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根源,人們會自然而然聯想到那些不朽的名篇:《論法的精神》、《哲學辭典》、《社會契約論》……但法國學者莫奈在清點18世紀私人藏書拍賣目錄的索引卡時,卻產生了一個疑惑:他發現在20000冊拍賣圖書中,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僅有1冊,「好像1789年以前,鮮有人讀過這部18世紀最偉大的政論、法國大革命的聖經」。
  • 法國大革命時期發生的事情
    但無論好壞,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仍然對法國大革命負有很大責任。我們社會所依據的許多思想和理想都源於伴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叛逆熱情。但它也影響了食品,時裝和動物園等不太關鍵領域的變化 。公平與人道死刑的理念 由Joseph-Ignace Guillotin博士領銜的頭斬機於1792年被採納為國家批准的唯一執行方法。它確實是對其他執行方法的巨大改進,例如懸掛,溺水或焚燒造成的死亡。
  • 朱學平︱民主文化的創生:傅勒對法國大革命的思考
    1967年,索布爾的弟子馬佐裡克發文批判傅勒和裡歇的《法國大革命》。1970年,該文收入馬佐裡克《論法國大革命》一書中,索布爾為此書作序,再次對傅勒和裡歇的著作進行批判。傅勒1971年發表《革命的教理》一文(後收入《思考法國大革命》下篇),回應索布爾師生的批判。
  • 法國國旗三種顏色竟然來自一場大革命?
    歷史學家《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作者託克維爾認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 同年冬天法國極端嚴寒,導致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價格的大幅上漲,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民眾普遍營養不良。 饑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沒有足夠運輸能力將食品運往災區。 18世紀的法國通貨膨脹日益惡化,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
  • 法國大革命圖像史研究的興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摘要:法國大革命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圖像資料,19世紀早期收藏家和藝術史學家就開始收集編撰大革命圖像資料。法國大革命的圖像史研究至今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傳統史書的插圖、獨立成冊的圖像集以及專門的圖像研究。
  • 對法國大革命的五大誤解:巴士底監獄沒有政治犯
    參考消息網7月14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7月9日發表題為《法國大革命的5大誤解》的文章,作者為戴維·貝爾,全文編譯如下:在巴士底獄被攻陷226年後,法國大革命激起了大多數歷史學家的熱情。但事實已證明,圍繞著這場大革命的很多誤解越來越難以消除。
  • 法國大革命下那些不為人知的暴行
    法國大革命改變了一切。法國的國王幾乎在一夜之間被世界上有史以來最激進的政府所取代。法國突然成為自由的燈塔:「自由,Egalite,Fraternite」是革命的座右銘:它今天仍然被用來捍衛自由主義。 但並不是革命都是好的一面。成千上萬的無辜人民喪生,整個國家使用武力鎮壓叛亂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