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差點成為第四個軸心國,屬於德國與史達林的較量

2021-01-21 網易新聞

筠蛋蛋 時拾史事 今天

周四專欄|德國史 文/楊清筠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希特勒在英國第一次遭遇了坎坷,不列顛戰役英國方面雖然打得異常辛苦,但總算是保留住了西邊的力量,「捲土重來未可知」。而希特勒的注意力很快從

海獅計劃

轉移到了東方,事實上,在不列顛戰役後期,元首已經在打英國的事情上分神了,因為當西線的戰事纏得德國不可開交時,背後東邊的一位隊友正在「趁火打劫」。

這位隊友蘇聯充分發展兩國之間的塑料兄弟情,德國取得勝利成果的時候,他一定會及時出現在德國慶功宴上大喊666,當德國又回去埋頭打仗的時候,他便趁機跟在後面撿裝備,把好的裝備全塞自己身上了。希特勒從最一開始就恨透了這個吃幹抹淨的隊友,但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大忌一直忍而不發,心裡記仇的小本本早就把蘇聯的名字戳了個稀爛。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託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1890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史達林領導班子的二號人物,支持史達林的集體化政策並參與領導了大清洗。

如果說史達林最初與納粹籤訂和約還有一定程度上為了報復英法綏靖政策,那麼現在他可完全是出於貪慾和自私了,吃相絲毫不比希特勒好看多少,當希特勒以慘絕人寰的方式血洗其他國家無辜人民的時候,莫洛託夫總是能面不改色地對德國的優異戰績表示祝賀,彼時當德國正在西線法國戰場上無暇東顧,蘇聯則以 「消除英法惡意散播蘇德不和謠言的影響」為藉口,派紅軍佔領了東方的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逼著它們先後加入蘇聯,而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那也在史達林的強勢壓力之下劃歸給蘇聯。

二戰蘇聯裝備的m3a1裝甲偵察車

隊友這種完全不要臉式的撈油水行為,讓希特勒恨得牙根痒痒,德國之所以發動這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就是為了攫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多的資源,波羅的海三國是德國早就提上日程的勢力範圍,希特勒連在哪裡吃小餅乾都想好了,結果一夜之間成了克裡姆林宮的後院;羅馬尼亞,則是德國一向倚仗的石油和糧食產地,史達林慧眼如炬專挑德國的嫩肉往下薅,給希特勒急出一身的痱子,因為深陷西線戰場難以自拔,兩線作戰又是德國自古以來逃不過的夢魘,暫時不能抽出精力找背後這該死隊友算帳,所以希特勒能做的只有祈禱蘇聯不要薅得太過分,皮笑肉不笑地同意它的無理要求,等秋後往死裡算這筆帳。

而史達林似乎在撈油水這條路上越走越上癮,貪慾也越來越蒙蔽了他的雙眼,他在欺負其他弱小國家的無恥行為上與希特勒已經別無二致,只是不知為何他並沒有意識到、或者說假裝沒有意識到希特勒對他的忿恨,也許是在賭希特勒不敢把戰局拉大到整個蘇聯,史達林當時目的就是維護好與德國的塑料兄弟關係,然後儘可能地從德國背後挖出來更多的利益。

史達林

現在輪到英國跑過來說服蘇聯跟他們聯合起來抗擊法西斯了,邱吉爾前來告誡史達林德國對蘇聯來說是巨大的危險,英國的大使給史達林送去了一份誠懇的建議,表示德國現在要吞併整個歐洲,蘇聯唯有與英國共同制定防禦政策方可打敗德國。但是史達林用當年同英法拒絕他時一樣的冷漠態度回絕了這一建議,他說他並沒有看出來德國有威脅歐洲的危險,也沒覺得蘇德的塑料兄弟情是不牢固的,另外,他還將英國發給他的這份反法西斯邀約順手給德國人看了,他仿佛一個瞎子,視而不見德國侵略的斑斑劣跡,而且比當年他臭罵過的的英法綏靖政策更勝一籌。

史達林終於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模樣。

二戰蘇聯閱兵

蘇聯倒是在揩油德國的過程中爽得厲害,幻想處於並長期處於這種佔便宜狀態,然而希特勒已經無法容忍了,本來跟蘇聯交好就是暫時性迫不得已的事情,在希特勒腦海中的遠景藍圖裡,龐然的俄國必須是要解體的,只不過他要在西線收拾乾淨以後,再騰出來雙手專心對付東方。如今英國雖然沒能徹底佔領,但是元首認為,大英帝國的餘火已然熄滅,翻騰不起來什麼大動作了,加上史達林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的動作太過可恥,激怒了元首忍耐底線,對俄作戰的事情真的要提上日程了,初步的計劃定在1941年春天,當然,元首本意是當年秋天就迫不及待要攻上布爾什維克的土地,被哄了好久氣溫不適宜作戰才勉為其難推到次年春天。

希特勒認為,英國沒徹底打服,主要是還寄希望於蘇聯和美國,如果蘇聯被解決,英國也就迎刃而解,至於美國一直在觀望,更不可能在英蘇潰敗之後前來幹涉,而蘇聯被消滅後,盟友日本在遠東的作戰也會方便許多。因此,一切證據指向了攻佔蘇聯的正確性。不過,在此之前,需要把最後太平的日子粉飾好,通過外交和會談來試探蘇聯的態度。

接下來一段時間,蘇德都不大好過,因為它們的領袖在貪婪和不要臉的尺度上實在是旗鼓相當,德國慣使的偷換概念出爾反爾伎倆在精明的蘇聯人面前失效了。談判激烈又棘手,德國想方設法讓蘇聯將之前搶走的既得利益吐回,蘇聯則是寸步不讓,英國巴不得看見這倆塑料兄弟反目,趕緊跑出來煽風點火,恨不得明天雙方就宣戰。如此局勢讓德國感到節奏稍快,轉頭安撫蘇聯,開始與其親切交談未來的的世界,將屬於他們四大強國——蘇聯,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他們將聯手締結新的世界秩序。這場看似和諧的交談卻處處屎坑,引著蘇聯人跳進去放棄蘇德利益衝突的歐洲部分,但是莫洛託夫是何等精明,他針鋒相對繞過了對手下的所有的套。

直到最後,納粹外長掏出了一份準備好的草案,這份草案將軸心國的三國條約改成了四國,雙手歡迎蘇聯加入到軸心國的法西斯陣營,這件事是在戰後無論怎樣洗地都無法洗淨的汙點,所以蘇聯一直千方百計掩蓋和否認,可遺憾的是,當時的史達林沒有拒絕。

蘇聯願意加入軸心國,意識形態和三觀都不是障礙,唯一的問題是,德國提出來的分贓條件不夠誘人。於是他們自己擬定了一份新的建議,要求德軍撤出芬蘭,並穩固蘇聯在海峽的絕對權利,承認巴庫以南地區是蘇聯領土要求的中心,以及日本放棄在庫頁島北部開採資源的權利。這份建議比希特勒想像的還要過分,他大概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比他更擅長訛詐的人,史達林的要求是斷斷不能答應的,唯一能讓咬牙切齒的元首出了這口惡氣的辦法,就是儘快制定出來詳盡的計劃攻破蘇聯。

1940年底,希特勒制定出了進攻蘇聯的總計劃,這一計劃以中古德國著名戰神君王的綽號「巴巴羅薩」命名(關於巴巴羅薩的故事我們之前,好吧應該是很久以前講到過,讀者盆友們還記得嗎),他堅信這次攻打蘇聯的行動,將和他之前打波蘭、法國一樣閃電般完成,也許在他心裡自己攻無不勝的戰績已經和弗裡德裡希大帝齊名,拿下一個蘇聯,又算得了什麼呢?

上一期:二戰 | 磨磨唧唧的海獅計劃、悲壯的不列顛戰役

END

下周四見

楊清筠:時拾史事唯一正經科班出身歷史系萌妹,可搓圓可揉捏,擅長賣萌打滾,文風多變,考據嚴謹。調戲之前請經過小編允許。

往期目錄

中世紀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書為何稱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國人在做什麼?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裡?

被邀請出席新中國開國慶典的幫會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漢族還是維族

死人是怎麼結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是怎麼失去南京的呢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二戰時的蘇聯差點加入軸心國,還派代表前去德國談判
    其中法西斯國家的中最主要的就是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個軸心國。盟國中主要是中國、英國、美國、蘇聯幾個國家為主。這四個國家在二戰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不過有一個國家當年差點加入了軸心國,這個國家就是蘇聯。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二戰正式爆發。當時的英法兩國雖然對德宣戰,但都是宣而不戰,任由德國佔領波蘭。在這種狀況下,蘇聯為了自身的考慮開始了其他行為。
  • 二戰時蘇聯差點加入軸心國,與德國結盟,歷史課本沒寫
    二戰時期的軸心國集團,是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為首的,三個國家於1940年9月27日籤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史稱「三國軸心」。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聯曾一度同意加入軸心國,組建「四國同盟」,對於這段歷史,歷史書上並沒有涉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如果當年蘇聯加入軸心國,那二戰的結果會怎樣?
    1940年,德意日軸心國正式形成日本雖然是個十分狂熱的軍國主義國家,但其國內仍不乏有遠見之士,在與德國和義大利結成同盟的同時,他們早已把觸手伸到了蘇聯。鑑於當時這種國際形勢之下,此時正忙於國內政治動亂的蘇聯,自然是不想蹚這趟渾水,甚至也有加入軸心國以期自保或渾水摸魚的想法。於是在明知德國對自己居心叵測的情況下,還是極力促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籤訂,史達林當時的想法是『能拖一天是一天』。所以在二戰初期,蘇聯為德國的戰爭機器不停地進行『補血』,甚至在德國進攻蘇聯的那一夜,滿載各種軍事物資的蘇聯列車還在源源不斷地開往德國。
  • 腦洞二戰史:如果蘇聯加入軸心國集團,那二戰歷史會改變嗎?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與日本在德國柏林籤署了三國同盟條約,確立了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同年10月,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寫信給史達林,稱德方希望將蘇聯拉入軸心國集團,建立「四國同盟」。史達林遂派遣莫洛託夫前往柏林談判。德方提供了「四國條約」草案,要求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史達林同意籤署條約,但同時要求將土耳其、保加利亞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中。
  • 假如二戰日本配合德國夾擊蘇聯,軸心國勝算有多大?
    文/寂寞的紅酒 1941年,德國出動550萬大軍閃擊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德國人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莫斯科郊外,差一點幹掉了蘇聯。人們在為德國人遺憾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在為日本人按兵不動而感到遺憾,認為假如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戰爭結局或將改變。
  • 二戰過後,美國、蘇聯為啥不要德國賠款?原來有個更大的陰謀!
    二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作為始作俑者的德國坦誠面對罪責,真誠地答應賠款。面對德國賠款,各國態度各不相同,但是美國、蘇聯則明確表示不要了。那麼,美國、蘇聯為啥不要德國賠款?原來有個更大的陰謀!在希特勒的策劃下,世界上形成了以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為核心的軸心國陣營,以及以美國、蘇聯、英國等多個國家為主的同盟國陣營。當世界分成兩大陣營後,寓意著世界大戰隨時可能會爆發。這場戰爭從1939年9月1日,一直打到1945年9月2日,結果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失敗告終。
  • 二戰後蘇聯為何不要巨額黃金?卻選德國的廢銅爛鐵,蘇聯戰暈了?
    二戰是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 蘇聯為首的同盟國之間的全球戰爭,二戰之後,德國大敗,籤署了一系列的條約,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同盟國獲得巨大的利益,美國通過二戰大發一筆橫財,最為同盟國為首的蘇聯,確不要德國的巨額賠款,而是想德國要了另一樣東西,是什麼呢?
  • 史達林是俄國人?全錯了!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在他執政期間,大肆宣揚德國日耳曼民族的血統才是高貴的,而對猶太人這個民族瘋狂屠殺,結果這個德國的民族主義者,不是德國人?
  •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不同意美軍出擊巴爾幹?怕引狼入室
    二戰爆發前後,這裡就被德國所控制,其主要國家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相繼加入軸心國行列,希臘也最終被德軍佔領,與其相鄰的土耳其在一戰時就與德國走到了一起,在二戰中處在猶豫觀望當中。一方面,德國控制了巴爾幹半島,就可以控制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港口,對蘇聯和北非形成雙管齊下的局面。
  • 二戰初期史達林為何看不起德國軍隊,原來是蘇聯真的太強大!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出兵500萬越過波蘇邊境突入蘇聯,對此,蘇聯人在事前一無所知。凌晨3點,睡夢中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被秘書叫醒,蘇軍將領通過電話向他報告說:「德國轟炸機正在轟炸我們的城市。」史達林被驚醒了。難道史達林對德國人的進攻之前毫無察覺嗎?不是的。
  • 為何蘇德戰爭前蘇聯會成為西方公敵?
    1941年6月22日,軸心國190個師共550萬大軍在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以及190艘軍艦的配合下,向蘇聯發動了猛烈進攻,蘇德戰爭由此爆發。由於戰前的史達林對戰爭的錯誤預判,加上蘇聯大清洗運動帶來的惡劣後果,開戰之初,蘇聯軍隊一潰千裡。
  • 日本和德國結盟關鍵是蘇聯,可為什麼又不配合德軍夾擊蘇聯呢?
    這明顯是針對蘇聯的,也讓德國和日本在反共的旗幟下,建立了公開的軍事同盟。後來有了義大利的加入,逐步形成了企圖重新瓜分世界的軸心國集團。不過雙方雖然有意勾結,但其實分歧還是很大的,日本是希望只針對蘇聯,不太願意得罪英法等國。而德國是不顧一切,把英法等國也列入了對手之列。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雖然兩國結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從日本方面來看,關鍵還是蘇聯。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至此除英國和蘇聯之外的整個歐洲幾乎都處於德國的掌控之下。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當晚英國首相邱吉爾向全國民眾發表了關於援助蘇聯的演講。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至此除英國和蘇聯之外的整個歐洲幾乎都處於德國的掌控之下。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當晚英國首相邱吉爾向全國民眾發表了關於援助蘇聯的演講。
  • 二戰軸心國,不僅僅只有德意日三國,其實還有五個國家,都不靠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正義的力量和非正義的力量形成了兩大聯盟,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同盟國和軸心國。同盟國大家很熟悉,中英美蘇法都屬於這一陣營,他們並肩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而軸心國的情況又是如何呢?眾所周知,大家所知道的軸心國,有德國、日本、義大利三個國家。
  • 在1941年,史達林懷疑他想要挑起「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
    在1941年,史達林懷疑他想要挑起「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當希特勒於1940年12月決定反對蘇聯時,他忽略了俾斯麥關於入侵俄羅斯的舊警告,以及長期以來認為的兩場戰爭的危險。他摧毀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的長期目標源於感情和意識形態,但他向德國將軍證明他的想法是,迫使英國與德國達成協議的最可靠辦法,一旦蘇聯被擊敗,日本就能將美國的注意力從歐洲帶到太平洋。納粹領導層的戰略目標是確保蘇聯的石油和食品。他們相信,一旦他們實現了這一目標,第三帝國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 自詡只有一根棍子的史達林,如何避免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1941年對於蘇聯可不是什麼好年份,工業搬遷還沒結束,新式武器還沒來得及快速,那邊德國就出動大軍攻進來了。6月22日原本是蘇聯的休息日,結果卻成了災難日,往後的壞消息也是一個接一個,不僅蘇軍在全線潰敗,還損失了許多的土地,連帶著蘇聯的國力也極速下降。可以說,蘇聯是在戰爭開始不到兩個月內就急轉直下,幾乎是背水一戰的程度了。
  • 日本投降後,史達林完全可以派兵分區佔領日本,他為何沒有這麼做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有三個國家是法西斯軸心國聯盟的主體,分別為德國、義大利和日本。而在1943年,義大利就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站到了同盟國的一方,並隨後對德國宣戰。而堅持到底的德國,則在戰敗後受到了嚴厲的制裁,被蘇美英法四國佔領,並且因為蘇聯和美國在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在1949年被分成了「東德」和「西德」,從此國家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那麼最後一個國家日本,為什麼會由美國獨自佔領?作為一個政治家,史達林難道沒有看出其中的好處嗎,把這塊肥肉就這樣讓給了美國?
  • 二戰時德國為何是公認的「軸心國集團老大」
    「歷史小愛好者」這個公眾號一直專注於給大家分享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小編也是一位歷史小愛好者,就希望每天能把更多的歷史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歷史小愛好者們,各位看官朋友如果覺得這個公眾號有意思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
  • 蘇聯:德國兵王曾密謀同時刺殺盟國三巨頭!英美德:純屬扯淡
    按照「斬首」作戰的思路,對於軸心國而言最具誘惑力的刺殺行動莫過於將美英蘇三國首腦幹掉,即便不能直接導致勝利,也能引起盟國的混亂和恐慌,為自己贏得喘息的時間。但是,英美蘇三國相距遙遠,而且派出特工分別潛入各國首都實施暗殺並不現實,最好的時機是三國首腦在某地聚齊會晤時來個一鍋端,而這樣的機會在整個戰爭期間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