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作者為中國《裝飾》雜誌編輯、欄目主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
蒸汽朋克機器。
機器,從其誕生之時起就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一種手段。無論是武器中的弓、弩、拋石機,還是農具中水車、磨坊,實際上都是機器的一種。但在工業革命之前,農業社會的機器只是一種實用工具,遠遠無法步入美學的殿堂。古典美學更關注純粹的和諧之美,那是一種屬於上帝的美、是一種永恆的美。對於粗魯簡陋的人造物而言,是無法奢談美感的。
文藝復興時期是個轉折點,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以及丟勒等藝術家對飛機、潛水艇等人造機械裝置的熱愛已經遠遠超過了工具研製的層面,而近乎於上升到了審美層面上,他們似乎要窮盡必勝的腦力和心力來與上帝抗衡。否定上帝,肯定自身,人類對自身的肯定也隨之帶來了對自身造物的肯定。
工業革命是屬於人類的時代,也是人造物近乎瘋狂發展的時代,上帝漸漸隱身,而機器卻從此登上了神壇。機器美學,正是這個機器主宰一切的時代的產物。就我看來,機器之所以為美,並不僅僅因為其實用功能,也不只因為其形式結構,更重要的是因為其在心理層面上的人造物意義。古典美學研究的是美的終極意義,那個美是虛幻的,而機器美學所研究的美是實在的,是具象的,它是為人所創造並為人所感知的,這顯然是一種更加真實樸素、毫無修飾的美。正如本雅明所言,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和文化是大眾文化,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機械美學也是一種大眾美學,它幾乎無處不在,尤其是在19世紀以後紛紛出現的那些蒸汽機、汽車、火車頭和巨型輪船乃至於翱翔的飛機,它們一方面以前所未見的奇特外形刺激著人們,另一方面卻頻頻出現在人們身旁並迅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蒸汽朋克機器。
「蒸汽朋克」,源自於「蒸汽(steam)」和「朋克(punk)」的合成。蒸汽代表了以蒸汽作為動力的大型機械,朋克則是一種非主流的邊緣文化。以電影和動漫作品為例(大多數電影動漫實際上也取材於小說),蒸汽朋克作品大多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徵:
1、往往依靠某種假設的技術,營造出一個平行於19世紀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蒸汽男孩》)
2、在蒸汽朋克的世界裡,經常是落後與先進共存,魔法與科學共存。(《非凡紳士聯盟》,《黃金羅盤》)
3、大多數蒸汽朋克作品總是著重強調科學技術失控的可能性。從某種意義上說,蒸汽朋克都是反烏託邦的。(《V字特工隊》)
4、大量出現一些造型古樸但結構複雜,形式古典但功能現代的機械裝置、交通工具甚至武器。(《天空之城》,《哈爾的移動城堡》,《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
10部蒸汽朋克電影《天空之城》(動畫)——宮崎駿(日本)
宮崎駿早期的經典動畫,這一時期所謂的蒸汽朋克概念並未出現,但天空之城的世界觀設定、飛行器的設計以及Laputa城的整體規劃都帶有鮮明的蒸汽朋克影子。因此可以把它歸為這一類型。
《童夢失魂夜》——讓 皮埃爾 熱內(法國)
本片為以《天使愛美麗》而聞名的法國導演讓 皮埃爾 熱內在1995年推出的一部天馬行空的幻想佳作。電影的布景充斥著鋼鐵建築,處處透著一股陰冷、驚悚的氣氛,視覺效果驚人。許多道具設計機械感極強,但影片的主題卻溫馨感人,兒童的純真夢境與冷冰冰的機器質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飆風戰警》——巴裡 索南菲爾德(美國)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娛樂性大片,以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為時代背景,假設了邪惡勢力已經發明出現裝甲車、坦克等新型科技武器。片中掌握了超出時代的高科技的博士被設定為瘋狂的野心家。整部影片在藝術性思想性上均無建樹,但巨型機械蜘蛛、噴氣式自行車、自行式裝甲火車等異想天開的機器設計還是很相當吸引眼球。
《非凡紳士聯盟》——史蒂芬 諾林頓(美國)
艾倫 摩爾的《非凡紳士聯盟》本來是一部漫畫作品,2004年被拍成真人電影。影片集合了活躍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部分科幻奇幻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化身博士、吸血鬼、隱身人以及駕駛潛水艇的尼摩船長等,共同對抗意圖統治世界的惡勢力。影片開頭部分便假設19世紀末就已經出現了坦克等現代武器。部分布景與交通工具的設計充滿了大機器生產時代的特點,尤其是凡爾納科幻小說中著名的鸚鵡螺號潛水艇的視覺效果更是驚人。
《蒸汽男孩》(動畫)——大友克洋(日本)
本片是最為典型的蒸汽朋克類作品,故事背景設定在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召開之際的倫敦。甚至在人物設定上也出現了喬治 斯蒂文森這樣的真實歷史人物,只是這位火車之父的經歷卻顯然豐富了不少。本片中出現的大量布景、交通工具、武器等均充滿了蒸汽時代的機器美學特徵。尤其是最後現身的蒸汽城更是幾乎成了凝結蒸汽時代人造機械最高成就的結晶。而本片所探討的工業社會中科學技術與人性關懷之間的矛盾,也是蒸汽朋克文化的核心命題。是大型兒童遊樂場,還是終極的軍事堡壘?最終蒸汽城毀於一旦實際上也隱含著機器敗給人性這一意味。
《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凱瑞 柯蘭(美國)
一部典型的蒸汽朋克類真人影片,集合了好萊塢眾多明星的加盟。本片的電影布景以及道具的設計均具有典型的工業時代機器美學的特徵,視覺效果令人驚豔。黑白片加柔光處理的鏡頭效果也充滿了懷舊氣息。但本片的細枝末節過多,影響了主線思想性的深度。
《哈爾的移動城堡》(動畫)——宮崎駿 (日本)
本片改編自英國作家黛安娜 韋恩 瓊斯的同名幻想小說。故事設定在19世紀的歐洲。儘管整體線索與典型的蒸汽朋克作品有所不同,探討的主題也並非科技工業化與人性之間的衝突。但是世界觀的設定以及充滿機器質感的道具及場景設計還是令本片獨樹一幟。尤其是移動城堡的設計,簡直就是另一座蒸汽城,鋼鐵、煙囪、滑輪等複雜的機械設定充滿了美感。
《加斯帕 莫雷羅神秘探險記》(動畫)——安東尼 盧卡斯(澳大利亞)
一部僅有20多分鐘的動畫短片,但卻是將蒸汽朋克思想闡述得最為完美的一部影像作品。無論在主題深度、劇情編排還是製作細節上都堪稱精品。片中的機器城市、飛船的設計充滿了機器的質感。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黃金羅盤》——克裡斯 韋茲(美國)
影片改編自英國作家菲利普 普爾曼的系列小說黑質三部曲的第一部。本來這是一部基本上算是奇幻類的作品,但是由於其世界觀設定為19世紀的平行世界中,因此也帶有一定的蒸汽朋克特點,部分的道具也具有一定的機械美感。
《變異編年史》——西蒙 亨特(美國)
這是一部頗難歸類的電影,在劇情主線安排上基本上算是一部驚悚類型的殭屍片,時間也設定在了21世紀末期,但是其世界觀的設定卻也帶有一定的蒸汽朋克特點,似乎處在一個與一戰時期相同的平行世界中。其部分道具尤其是武器的設計非常有特色,既具有未來感,又帶有典型的蒸汽時代大工業的特色,如大炮、飛艇和飛行機車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