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懺雲法師——楞嚴經 如母憶子的念佛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懺雲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這麼說、現在佛這麼說、未來佛也這麼說,說什麼呢?說:十方如來呀,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如來可以說是一切佛,可憐、憫念眾生,就像媽媽想念自己的小孩一樣。媽媽雖然想,要是孩子離開媽媽,他走在外方,找不到了,把媽媽想死,也沒有辦法。所以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孩子逃走他方,不見孩子,媽媽再怎麼想,想斷腸啊,也想不到孩子在眼前。再想到十方如來、佛的慈悲,要是「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做兒子的要是憶念母親,那麼做女兒,也是一樣,要是回過心,轉過意,再去憶念母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像母親念兒子這樣念,母子就念念相應,念念在眼前,生生世世,母子都生在一塊兒,都是有緣的,那麼,我們眾生要是念佛,和佛念我們一樣,那生生世世我們能生在佛前,了生脫死,不受這些生死、災難。想起來呀,說是佛念眾生,如母憶子,我們深思深思、體會體會,感覺真是佛陀慈悲,我們眾生逃逝,佛念我們,沒辦法。

我當年,體會這些意思,第一、就是虛雲老和尚,三步一拜,從嶺南,拜到河北,進入山西,拜五臺山。拜到北方冰天雪地的時候,滿身已經是土,頭髮也是,塵土落得滿滿的,一身破爛。有人看見老和尚這麼辛苦,就問:老和尚拜山,是為的什麼?虛雲老和尚說是:生不見母,為報親恩。虛雲老和尚生下來,母親就故去,那麼,虛雲老和尚為的報母恩來拜山,超度母親。這是當代禪宗大德高僧。

還有一位禪宗當代高僧,來果老和尚。他老人家在家的時候,母親有病,病的危險,來果老和尚看見母親受那個苦,又怕母親再病重,一氣不來,母親離開人間,來果老和尚無可奈何,心裡著急,看母親的痛苦,看母親要別離這個人世,來果老和尚跪在佛前,要割肝給母親,禱念之下,用刀就割了,把肚子割開,不知那兒是肝,來果老和尚就著急了,那兒是肝呢?割那兒對呢?著急了,這麼一拜,求觀世音菩薩加被,那兒是肝?拜下去,再跪起來,咦!割破地方擠出來一點,來果老和尚一看:喔!這就是肝喔!就割起來給母親熬點湯,添點水,熬好了母親吃,母親吃了就好了。所以佛菩薩這個靈感不可思議,孝能感動天呀!母親就好了。

兩位高僧,都是禪宗大德,禪宗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在「空」的方面說:要是割肝奉母、三步一拜、拜到五臺,這是報親恩,在「有」的這一方面,就是「上報四重恩」,不忘父母的恩,才有這種感應。那麼我們為的報親恩、打佛七,為的父母的恩來念佛,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又如母憶子,我們就以憶母的心,來憶佛念佛,以念佛的功德再回向給我們的父母。那時候,我就想:我們要是用功,無論是止語、禁足、打七、閉關,我們都可以說是,為的報恩才止語,為的報恩才念佛,念佛也止語、禁足。為的父母我們打七,那麼打七就叫「報恩佛七」;為了父母要是閉關,「憶母的關」。我們以憶母的心憶佛,以憶佛的心,回向給父母,說是二而一,一而不二,我們念佛用功,要緊需要這樣才好。以至於說是給父母念佛,念到父母現身給我們看一看呀,衣帽整齊,笑容滿面、歡喜,感謝兒女的孝心,超度父母往生西方,我們做賢孝的兒孫,一定要這樣子來報恩。

那麼,這樣子念佛,一定眼不觀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身不感觸、舌不嘗味,就這麼一心念,都攝眼、耳、鼻、舌、身,以至於攝意根,不打妄想,這才能徹底報父母恩、報佛的恩。那麼,佛在《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說:都攝六根、不被六塵所染,這一念心,就是清淨心,叫做「淨念」;淨念,但有一念不起。淨念得念念念去,叫做「淨念相繼」,這才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繼、又繼,繼續又繼續,繼到深入了,凝固了、不搖動了,會歸一處了,得三昧、得禪定、得著一心不亂,斯為第一!真能報親恩,也能報佛恩。

諸上善人!至誠懇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母憶子、憶念彌陀。念起!聽起!

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懺雲法師:精進念佛 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懺雲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講幾句用功的話。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這麼說、現在佛這麼說、未來佛也這麼說,說什麼呢?說:十方如來呀,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如來可以說是一切佛,可憐、憫念眾生,就像媽媽想念自己的小孩一樣。媽媽雖然想,要是孩子離開媽媽,他走在外方,找不到孩子,把媽媽想死,也沒有辦法,說是「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孩子逃走他方,不見孩子,媽媽再怎麼想,想斷腸啊,也想不到孩子在眼前。再想到十方如來、佛的慈悲,要是「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 楞嚴經常識:淨空楞嚴經譯文
    聰明人要會算帳,一個人要從《楞嚴》、《華嚴》、《法華》修到阿惟越致,不是一生能做到的。「三昧水懺」,我們看到悟達國師,十世高僧,修得不錯了,每一次死了又到人間來,到人間來還接著修,十世啊!修到什麼地位?修到國師,皇上的老師,十世!達到這個地位,不簡單,還沒有離開人道;往生到極樂世界,他早就成佛了,《華嚴經》上「妙覺如來」,我相信決定證得了。十世要幾百年,幾百年的時間在極樂世界,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 印光法師:讀《楞嚴經》,知念佛法門殊勝
    文鈔原文:楞嚴一經,不知淨土者讀之,則為破淨土之元勳。知淨土者讀之,則為宏淨土之善導。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難,淨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雖陰破一二,尚或著魔發狂,為地獄種子。唯如子憶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淨念相繼,自可親證三摩。知好歹者讀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印光法師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七白話譯文:《楞嚴》這部經,不知道淨土的人去讀它,就會成為破淨土的元勳。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無如根結未開,大用不發,故當機喻如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此即大開圖解之後,繼請圓修,求佛不舍大悲,令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佛告雲:『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一、決定以因同果,旋妄還覺,得令五濁澄清。二、決定從根解結,舍劣取勝,但向一門深入;不了根性真常,擊鐘驗其不滅。
  • 楞嚴經常識:慧法師講楞嚴經
    此《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所教示的道理可運用的範圍,也是能運用於一切情況下,所以也是含蓋一切,無所不包,無所不含。所以此經,稱之為「大」。例如:此《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以下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所教的「三摩提」是大。為什麼呢?例如此經中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 最初,聖空法師是如何學習《楞嚴經》的?
    公眾號裡最後一條「每天幾分鐘,輕鬆學楞嚴」,即將完結,只剩最後一講——十卷6講。從2016年8月份到現在,已經發了3年多。倘若每天堅持學習幾分鐘,背一小段,三年也就把《楞嚴經》背下來了。可惜,願望總是美好的,懶惰與懈怠卻佔了上風。
  • 楞嚴經賞析:淨空法師講解楞嚴經
    云何獲圓通。】尊者這是講到因果報應,這個事情千真萬確,就在我們圖書館過去也有這個情形。昨天悟儀告訴我,他的姊姊跟陳居士同事,在榮總服務,陳居士去世之後,她牌位供在我們這裡,她託了好幾次夢,牌位供在圖書館,圖書館她進不來,這個事情是真有。我今天教他把皈依證燒給她,她就可以進來。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至於謂《仁王》《圓覺》《起信》等是偽經,暫且不辨,唯於「楞嚴百偽」一文,今當辨之。  據元惟則法師之《楞嚴經》序云:「《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又云:「教以攝心軌則,安立道場。」如此,則何得謂為邪說?又《楞嚴》四清淨明誨,戒淫殺盜妄,為四根本戒,何得謂此是邪說?是否示人應行淫殺盜妄,方為正說耶?
  • 《楞嚴經》解釋:如何學好楞嚴經
    其實如何學好楞嚴經,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但是大部分都是知道如何學習楞嚴經的。不過一些先輩大師是知道知道這個答案的,下面就是聖空法師的關於如何學好楞嚴經的見解:先誦楞嚴咒,後學《楞嚴經》,這是佛教的。你要去看《楞嚴經》,才知道這個道理。
  • 楞嚴經釋疑:淨界法師楞嚴經修行法要
    蕅益大師說:你今天用念佛的法門要對治煩惱,每天念佛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念佛一聲能夠消你很多很多…的罪障,就這樣念了一百年,每天念十萬聲,這樣子一百年下來。蕅益大師說:你消的業障如爪中土,你沒有消的業障如大地土。所以他說你只是事相的修學,你改變不了你自己。
  • 深具慧根,自幼讀誦楞嚴經,深有感悟,聽見楞嚴經裡一句話而開悟
    子璿講師九歲出家,依普慧寺契宗法師受業,一直持誦《楞嚴經》不斷。十三歲受具足戒。初從秀州洪敏法師學習華嚴經教。一天,子璿講師聽洪敏法師講《楞嚴經》,至「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一句時,豁然有省,於是便告訴洪敏法師:「敲空擊木,尚落筌蹄。舉目揚眉,已成擬義。去此二途,方契斯旨。」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般剌密諦」:這是譯主的梵名,中文義為「極量」或「極恭」,又,此《大佛頂首楞嚴經》原來是藏在龍宮;龍勝菩薩(亦即龍樹菩薩之異名)至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拜閱之下,嘆為稀有,便將全經默誦下來,以利益閻浮提眾生;出龍宮後,便將此經誦出,記錄下來,呈給王家,王家也把它視為稀有之法寶,珍藏在國庫中,並且禁止傳到外國。
  • 獻身佛學,一生以刻經為己任的妙空法師(揚州江都)
    在念《地藏菩薩本願經》時,引起了他對佛學理論的興趣;讀《妙法華蓮經》時,又「明開示悟入成佛知見之旨,慨然欲究大事因緣」,更加萌發了超脫紅塵,投身佛教之業的念頭。清鹹豐元年(1851),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魏源出任高郵知州,邀請北京紅蠡山(懷柔境內)瑞安法師來郵弘法。許靈虛居士(杭州人,號息庵,後出家)又延請瑞安法師住在揚州藏經院,鄭學川便赴揚城問道於瑞安法師。
  • 《楞嚴經》:楞嚴的儀軌
    念淨業真言是為了清靜障礙, 使念楞嚴咒效果好; 念安土地真言, 是因為念楞嚴咒鬼神害怕, 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你要使他們安心.唵, 娑瓦, 婆瓦術馱, 娑瓦達摩娑瓦, 婆瓦秫多憾ōng, suō wá, pó wá shú tuó, suō wá dá mó suō wá, pó wá shú duó hàn安土地真言(三遍)南無三滿哆,母馱喃
  • 聖空法師答疑:誦楞嚴咒前,是否要先學《楞嚴經》?
    摘自:《50屆楞嚴法會》時間:2015年5月9日晚上問:誦楞嚴咒前,是否要先學《楞嚴經》?聖空法師:要不要?不要。先誦楞嚴咒,後學《楞嚴經》,這是佛教的。你要去看《楞嚴經》,才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要先誦楞嚴咒?
  • 楞嚴經常識:元音法師楞嚴經第五卷講解
    由於意根不緣外塵,所以外面的色境不是意識所緣,這樣一來,《楞嚴經》的觀點與相宗就有紛爭了,所以相宗裡有人要破壞這個經,這一點要對大家講清楚。接著看下文:「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什麼是「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呢?
  • 深入經藏:《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成就法門
    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大勢至菩薩說:我回想在無量劫以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又有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在一劫內,總共有十二位佛相繼出世;最後這位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法門,我遂得入正定,所以叫做念佛三昧。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楞嚴經》:如何念楞嚴經
    在去念楞嚴經的時候,首先要確保自己的時間充足,還有要讓自己能夠有好的耐心,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能夠念完一遍楞嚴經,也是能夠讓自己去體會到楞嚴經中的益處,使自己能夠有更多的體會。1、只有能使自己有好的信念,這樣才能夠確保自己在去念楞嚴經的時候不會出錯,也是能夠保證自己領悟到楞嚴經讀誦的好處,讓自己能夠有好的體會,這樣也是能夠加深自己的感悟,從而能夠使自己保持下去,讓自己能夠產生更多的想法,也是能使自己可以去實現它們。
  • 佛法楞嚴|《楞嚴經》介紹
    編者按:此楞嚴經內容,為釋果來師父之開示,在此發出和有緣同修共同學習。釋果來師父持戒精嚴、解行並進,是一位值得親近的善知識。《楞嚴經》被尊為經中之王,亦被稱為諸佛心印。世尊四十五年曲折開遮、橫說豎說,無非提此最上乘法印,普印一切眾生心地。《楞嚴經》無法不備,無法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