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中有一場精彩的劇集就是明蘭和小公爺齊衡一組,顧廷燁和三小姐一組進行了馬球比賽,最終明蘭一組旗開得勝,贏得了髮簪。在歷史上,古人對馬球的場地、球杖、球等有什麼要求?人們為什麼會喜歡打馬球呢?
馬球是騎在馬上,用球桿擊球入門的一種體育活動。在古代叫「擊鞠」,始於漢代,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們打馬球的情形。我們先來看看打馬球的器具和場地吧。
馬球所用的球大小像拳頭一樣,球體中空,原料是用一種質地輕巧並且非常柔韌的特殊木材製成,球做好以後,外面還要塗上鮮亮的顏色並且要請專門的工匠在球的表面進行精緻的雕刻,因此製成的馬球不僅是競技運動的工具,還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因此被稱為「彩毬」、「七寶毬」等。
打馬球另一件必不可少的比賽工具是球杖,因為打馬球競技的比賽者是騎在馬背上擊球,所以球杖要特別長,球杖的頂端如偃月一般彎曲回來,形狀有點像今天的冰球桿,可以將急速滾動的馬球擋住。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紋彩,被稱為「畫杖」、「月杖」等。
打馬球的球場因要求場地面積大,一般是以草原、曠野為主,在球場的三面還置有短垣,四周樹以紅旗,一個球場圍起來了。而且球場的地必須平滑堅實,有的家庭甚至把油倒在場地上以牢固地面,以便於馳騁和擊球。
打馬球的遊戲者一般分為兩隊,隊員可以是幾十人,最少是兩人,手持球杖,共同擊打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實際上最昂貴的花費是馬匹,因為馬不僅用來作戰,而且是官方所控制的,以至於這樣的高成本就註定了它只屬於貴族的遊戲,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玩不起的。
馬球盛行於唐宋元朝,主要流行於軍隊和宮廷貴族中。從清代開始沒落。2008年6月7日,馬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馬球運動不僅有益於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鍊,而且可以增加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的交流。據文獻記載,唐太宗時期,就曾和突厥、高麗等國家進行過馬球比賽,輸出了自己的馬球文化。
唐朝是馬球比較興盛的時期,這主要是歷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天寶六年,唐玄宗專門頒詔,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可見唐朝皇帝對馬球的重視。
馬球的用球、球杖、場地以及馬匹註定了這是一項貴族運動,不能推廣到廣大的老百姓生活中,所以隨著現代體育的進入,馬球這項運動在我國逐漸沒落,成為了一項記憶中的活動。
不知《知否知否》中馬球的比賽規則是否正確,但以給我們提供了一場馬球盛宴,讓我們了解了古代的這項運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以配圖表達,無他意。若有不妥之處,請聯繫我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