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曾經是美國文化輸出的典型,世界上許多影迷們都非常喜歡好萊塢電影。尤其是漫威宇宙、X戰警等系列,將好萊塢電影推向了高潮。但是高潮之後就是急速下跌的過程。
在漫威宇宙終極一戰《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結束之後,美國好萊塢就基本上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了。今年也是一樣。
作為2020年秋季唯一一部被引入內地的好萊塢電影《末日逃生》成績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好,雖然各路UP主和營銷號都吹噓它的特效和燃爆的場景,但是票房收入和口碑一直未見起色。上映六天,第六天的票房就滑倒了一百多萬,被同檔期的《金剛川》吊打。
同一時期中國、印度、韓國電影開始崛起,分走了許多原本屬於好萊塢的觀眾。這是為什麼呢?
西方自詡為創新之地,科技什麼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在電影上,西方卻實實在在地沒有任何創新。可以說好萊塢電影成也特效、敗也是特效。
還記得當年《阿凡達》特效一出,人們紛紛拍手叫好,認為好萊塢開啟了一個新的電影時代——技術電影時代。然而《阿凡達》所謂的高科技不過是八九十年代好萊塢特效的迴光返照罷了。我們扒開《阿凡達》的高科技特效,它的依舊是無聊的抗爭與侵略的老掉牙的故事。
X戰警是這樣的故事,漫威宇宙、地獄男爵系列等都是如此。聽了一遍這樣的故事,我們會被感動,但是聽多了,我們就會覺得幼稚,因為所有的故事脈絡都是蒼白無力的抗爭故事。只會讓人提不起興趣。
接下來好萊塢又開發了災難電影,還記得我上高中時候,第一次觀看《2012》真的是被震撼到了,也被嚇住了,心裡對2012年還有一絲絲恐懼。但是後來什麼史前巨獸、洪水、外星人、太陽風暴等災難題材越來越多,最後也讓人麻木了。而《末日逃生》就是這麼一個讓人食之無味的災難電影。
《末日逃生》的彗星碎片跌落地球的特效真的很好看,但是劇情真的讓人很無語。就拿父親帶著孩子去上飛機的時候,竟然忘記了帶孩子的保命藥胰島素,然後下飛機回到車子裡去取。然後傻乎乎的媽媽到處嚷嚷,最終讓孩子得糖尿病的消息廣為人知。然後所有的故事就在這樣的橋段裡展開。
這樣的情節真的很讓人無語,編劇為了能夠讓故事得到延申展開,需要特別製造一些條件、誤會或者矛盾來推動情節發展。但是不能為了設計矛盾而設計矛盾。男主產生的錯誤明顯是一個小概率時間,對於這樣的失誤,並不會引起觀眾的同情,反而會讓觀眾覺得編劇太傻太low,引起觀眾的反感。
有這樣一個方案的情緒鋪墊,觀眾們對於後面劇情展開都會有一種天然的牴觸。拋開了特效,這部《末日逃生》的劇情簡直糟糕透了。
這裡我們姑且不討論它哪裡糟糕,你們直接看幾個豆瓣影評就知道了。我們來說說它為什麼這麼糟糕。
根源就在於好萊塢流水線的劇本生產模式,這樣的生產模式固然效率高,但是它是保量不保質。然而就是這樣帶有明顯的創新缺陷的編劇培養模式,卻深受國內一些影視公司的追捧。結果就形成了特效沒人家做的好,劇本卻和人家一樣爛,所以除了《流浪星球》之外,許多科幻災難片都落得了一個粉身碎骨的結局。
現在的影視圈,對於優秀的獨立編劇來說是非常不友好的。你們若是翻開國內許多影視公司的編劇招聘條件上,你們會發現,都有影視製作經驗的這一個條件。許多觀眾會說,這有什麼問題。在這裡我告訴大家,這個條件的問題在於,現在很多已經出來的影視都太垃圾了,參與這些垃圾影視的編劇就可以憑藉著有「製作經驗」這一尚方寶劍遊走於各大影視公司,導致垃圾電影層出不窮,而那些優秀的獨立編劇,拿著優秀的劇本無人賞識。
所以希望影視公司能夠沉得下心,在社會中去挖掘一些有潛力有能力的編劇,而不是拿著簡歷篩選出一堆垃圾。
有點說偏了,其實總結起來,就是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走下坡路,就是因為他們的產業化編劇體系太成熟了,將一些有潛力的編劇的機會都給斷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