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2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2日發表社論說,香港特區政府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50歲以下的男女,幾乎有一半男人和四成女人都未結過婚。出現「結婚難」主要原因是結婚涉及龐大開支;相識容易,相守難;不少人工作時間長,疲倦得沒有心情戀愛。
文章摘編如下:
香港特區政府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50歲以下的男女,幾乎有一半男人和四成女人都未結過婚。遲婚和不婚,有的是基於家庭觀念轉變的個人選擇,也有不少源於「結婚難」的社會和工作環境。
根據香港統計處公布的去年人口普查結果,20至49歲適婚年齡組別中,從未結婚者比十年前顯著增加,男性由三成九升至四成七,女性由三成四升至三成九。至於初婚年齡中位數,男性由十年前的30.2歲推遲到31.1歲,女性由27.5歲推遲到28.8歲。
女性經濟獨立,男女同居比以往普遍,性觀念開放令一些人喜歡獨居自由自在,免受婚姻生活種種責任羈絆。一些人又喜歡過較長的二人世界,不急於生小孩,因而不急於結婚。這些遲婚或不婚男女,是出於個人選擇。
結識異性易 長相廝守難
不過,社會上還有相當部分的人,渴望結婚,與另一半好好廝守一生,組織小家庭,問題是結婚難,找伴侶難。他們遲婚或不婚,不是喜歡如此。
法律上,籤一紙婚約很「方便」,今天結婚卻往往涉及龐大的擺酒和蜜月等開支,當中最難克服的經濟難關是買樓築愛巢。今天的年輕一代,往往希望婚後能夠有自己的居所,享受較為自在的二人世界,同時與對方家人保持「相見好」的關係。可是,今天不少人消費高,儲蓄少,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儲夠首期買樓,往往為此推遲婚期。
另一個不由自主的遲婚或不婚原因,是難找合適對象。表面上今天男女交往比以往容易和方便,尤其是計算機社交網絡發達,足不出戶都可以結交到眾多男女朋友。實際上,做到朋友未必做到配偶。有些人歸咎於年輕一代比較自我中心,缺乏體諒他人,有些人沉迷網絡世界,反而削弱真實世界中的社交能力。
部分人的消閒圈子,上網或者上酒吧,雖然容易結識異性,甚至發生肉體關係,卻往往覺得對方只宜做男女朋友,共享眼前歡愉,不合則散,不宜做長相廝守、合組家庭的另一半。
工作時間長 又要常離港
此外,不少人是受到工作性質所限。港人工時之長,居於世界前列,不少人要在假日上班,疲倦得沒有時間和心情拍拖。隨著經濟全球化,港人出差往海外和內地大增,都不利於在港拍拖。
不少港人希望成家立室,卻基於本身性格或生活工作環境難找對象,反映在速配等婚姻介紹業務發展蓬勃,遲婚者多了,速配服務的顧客年齡反而下降,女性由30歲以下降至25歲左右,男性由35歲降至30歲。
要改變結婚難的現象,一方面要年輕一代從本身條件下工夫,減少「王子病」、「公主病」和「宅男宅女症」,另一方面,社會亦可以設法營造「對婚姻友善」的經濟和工作環境。
【編輯:丁文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