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三環城中村:住的是窮人 拆遷說了十餘年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CBD地區密布著幾十層高的寫字樓和豪華賓館。在CBD的中心一帶,呼家樓地鐵站到東大橋地鐵站之間,由朝外大街、東三環北路和朝陽北路圍出一塊低矮的三角地,由平房和窄巷構成的城中村,一些老房房齡超過六十年。

  「倖存」下來的老房子,被幾百米外的高樓大廈圍成一座「孤島」。北二環的笑祖塔院,十裡河附近的飲馬井村和白牆子村等,都在複製著化石營村的孤單身影。

  操著地道北京口音的老人們說這裡是北京的舊城,廢品店老闆說這裡是個破爛市場,外地來的三輪車師傅管這叫「城中村」。貧窮、髒亂、治理無序和拆遷困難,是「村裡人」討論最多的話題。

  住在村裡的都是窮人

  下午,無事可做的男女老少穿著背心和拖鞋,在巷子裡閒逛閒聊,雜貨店店主和飯館的老闆娘斜坐在陰暗破舊的店鋪邊,拿著扇子睡著了。水果攤和生肉攤主光著膀子,漫不經心地趕著嗡嗡叫的蒼蠅。巷子各處歪歪斜斜地停著等待傍晚出去拉活兒的三輪車。髒臭的公廁裡流出汙水,女人們正在排隊。

  向軍南裡三巷和關東店的交接處,是老理髮師給舊城男居民「推光頭」的地點。他每天搬著一個小椅子來到此處,把一塊圍布搭在椅背上,理髮店就算開張了。頭髮濃密的小夥子跑過來坐在椅子上,也不說話。三四分鐘的工夫,就剃成了光頭,費用為4元。老理髮師只剃光頭,不做髮型,但每個小時都有顧客光臨。他的朋友說:「這裡男的有幾個上理髮店剃頭的?太貴了!住在村裡的都是窮人。」

  與四環外城中村的情況不同,在這座位於三環內城中心的「孤島」裡,幾乎看不見「房屋出租」的廣告,即便有貼在村子圍牆上的,也是附近樓房的出租廣告。一位姓王的老人說,最近來村裡找房住的人不多,村裡那些陰暗破舊的小平房裡已經被外地來的窮人佔滿了,幾平方米一間的小黑屋,一個月只要一二百塊錢。村裡的小吃店,最貴的蓋飯也只要四五塊錢。「在這兒住,隨便撿撿破爛,就活下來了。」

  「不瞞你說,我這孫子三十歲了,還沒有工作呢,沒錢出去租房子,還跟我擠在一起,不然我可以租你。本地人很少像他這樣的了。」老人說,有錢的都去城裡買房租房了。就剩下我們這些老人守著老房。

  記者跟著老人到她的平房,她的孫子正躺在外間小床上睡覺。雖然是白天,屋裡不開燈也黑漆漆的。「不透光。」老人說,「都被旁邊這棟樓擋住了。」她指的是緊挨著巷子矗立的「北京外企」大廈。

  三條北漂的「生意帶」

  向軍南裡三巷的石路上,每走幾步就可以看到一張用油漆寫在木板上的「高價回收廢品」牌子,斜靠在路邊平房的門外,門有的關著,有的雖然開著裡面也漆黑一片。個別牌子會特意標註上:「屋裡有人」。二三百米的小巷子裡,擠滿了十幾家小型廢品收購店,每家店裡空間十分窄小,不過二三十平方米大小,堆滿了從鋼鐵到塑料瓶在內的各式廢品,廢品堆裡塞著一張小床。

  一家廢品店的老闆介紹說,這一帶收廢品的店主大多是河南和山東過來的,租一棟小平房需要五六百塊錢,「連吃住帶倉庫都一起了」。收廢品和拾荒同時進行,他現在每個月能賺五千多元。

  按照舊城片區的劃分,城中村也從西向東區分出較為鮮明的「生意帶」。向軍南裡三巷成為「廢品巷」,關東店地區成為雜貨鋪和小吃店的聚集地,而化石營村則變成一條名副其實的「市場路」。三條「生意帶」上的生意基本不會越界,只偶然有所重疊。化石營市場裡,賣生肉、活魚和蔬菜水果的攤位間,也夾雜著一家洗衣店和一家小吃店。

  村裡主要居民為留在本地的老主和外來的低學歷打工者、個體戶,收入水平有限,物價也相應地比幾百米外的東大橋東裡和農豐裡等樓房住宅區要低,於是吸引了附近住戶來村裡採購,成為這一帶有名的廉價市場。每天傍晚五點開始,陸續回村的打工者和剛剛下班的城裡居民湧入化石營的小市場,吆喝、砍價、問候和叫罵聲不絕於耳,路面被菜葉、油汙和髒水染得一片狼藉。有個從向軍北裡過來買菜的中年婦女抱怨說:「每次過來,都跟趕集一樣擠死了。」

  拆遷說了十多年

  都不敢當真了

  從呼家樓地鐵D口出來,沿星巴克北邊的小路向西走三百米,就拐入向軍南裡三巷。86歲的村民吳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和老鄰居聊天,討論拆遷的老話題。他們都是三五零一服裝廠的退休工人,周圍還有多家企業當年為職工提供的宿舍。吳奶奶在這裡居住的年頭最長,她說:「這片本來是三五零一的宿舍,1949年蓋的。我是第一批住進來的,一住就是65年。」

  吳奶奶在這裡居住六十多年,卻並未感受到村裡的變化。唯一的一次變化,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時候,本地人開始往城裡走,外地人出現在這裡,開始租房。很快,年輕人都走光了,這裡成為本地老年人和外地人在城市中的「孤島」。她說:「不管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住,這房子始終沒變過。六十多年來,再結實的房子也開始壞了。」這幾年,老人家的房子光修修補補就花了不少財力,「我兒子也六十來歲了,幹不動了。現在就想趕緊住樓房。」但老人等待拆遷住樓的願望,一直落空。「這事說也說了十多年了,現在都不當真了。」

  8月19日下午,北京市朝陽區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在化石營舊城區各處的牆上張貼公告,徵集改建意願。

  老理髮師沒有去圍觀,他對記者說:「早聽說要拆遷,這回可能要動真格了。」他還聽說,拆遷後本地居民都會被安排到通州區,「遠是遠,那也是樓房啊。」坐在旁邊的大娘表示:「我是有房就走,見好就收。」

  一名村民說,各家家庭條件不同,對拆遷補償要求也不同。有的人家不願意走,拆遷也就一直僵持在那裡。

  在這次改建涉及的區域中,並不包括吳奶奶所在的向軍南裡三巷。她望著自己房屋背後高聳的「北京外企」大廈,高樓遮住了他們的房子,「住在這裡像是住在城市中的一座橋上,偶爾有人路過,從城市一邊走到城市那邊,就那麼點路,走過去就過去了,不會想想這座橋裡還住著我們窮老百姓。」

  孤島式城中村的改造困境

  北京「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目標,城鄉結合部改造到2015年基本完成。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認為,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很多原為農村的地區捲入到城市區域範圍內,農村被城市化裹挾為城中村。大量的城中村,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個與城市進行融合的過程,這種融合從全國各種案例來看是非常難的。融合改造需要一定時間,其中包含許多困難,但是一旦融合改造成功,可以改變城市未來形態。

  在仲大軍看來,困擾一些城中村改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拆遷與開發過程。拆遷則是在改造中的第一步,一些村民因為拆遷補償問題很難談攏,使改造的進度變慢。另一方面,主導拆遷的部門缺少資金的支持,開發也很難進行。改造城中村是一個系列的完整過程,從土地流轉到綜合開發、人員安置以及商業利益分配,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使整個改造過程停滯。而停滯從表面上看,是改造的資金出現問題,但是更深層的因素在於缺少統一的規劃。同樣,與化石營村類似的一些城中村,是多個企業的宿舍房,產權也較為複雜,其中一些是集體產權房,拆遷也涉及到其所屬單位。

  一家小店在門玻璃上貼著「水果,蔬菜,涼麵,涼皮」,邊上的店鋪直接搬一個板凳,一張紅紙寫上「換拉鎖,改褲腳,刮鬍子」。

  老理髮師坐在店外和老朋友聊天。老理髮師說:「這裡的事兒現在沒人管。大家的心思都在拆遷改造上呢。」

  和化石營村一樣,分散在城市中心和角落的村莊一直期待改造後的新生。(記者 趙喜斌 實習記者 修佳明)

相關焦點

  • 北京三環城中村:住的是窮人 拆遷說了十餘年
    操著地道北京口音的老人們說這裡是北京的舊城,廢品店老闆說這裡是個破爛市場,外地來的三輪車師傅管這叫「城中村」。貧窮、髒亂、治理無序和拆遷困難,是「村裡人」討論最多的話題。  住在村裡的都是窮人  下午,無事可做的男女老少穿著背心和拖鞋,在巷子裡閒逛閒聊,雜貨店店主和飯館的老闆娘斜坐在陰暗破舊的店鋪邊,拿著扇子睡著了。
  • 北京三環內的城中村,旁邊是高樓大廈,它卻破舊的心安理得
    相信沒有人不嚮往北京。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不管是它的經濟發展還是城市建設,都是我國最前端的城市。這不免吸引了大量的打工者跟畢業生,畢竟在北京工作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可去北京旅遊跟去北京打工是不同的,陽光雖亮,但總有它照射不到的地方。北京雖然豪華,但還是有一些老舊的地區。
  • 10年後,幾十層的高樓,會變成窮人的「城中村」?
    早在2000年時,上海新建住宅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已佔了53%,2004年,北京高層住宅的比例也已經佔到住宅總數的63%。西部新一線城市重慶,一度擁有全國第三的高層建築數量和第一的密度,同屬熱點城市的南京,早在2011年,已有高層建築4978棟,其中2300棟為住宅。
  • 成都「僅存」的城中村,坐擁市中心黃金地段,拆遷改造卻遙遙無期
    可經過十餘年的快速發展,不知不覺間成都已經邁入「新一線城市」行列,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又一顆「明珠」。一座座奪人眼球的建築拔地而起,一個個不可思議的事物再次產生。對於成都的市中心,很多沒有來過當地的人也如數家珍,什麼春熙路、太古裡,都已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網紅」,被無數人打卡拍照。
  • 成都「僅存」的城中村,坐擁市中心黃金地段,拆遷改造卻還未知
    可經過十餘年的快速發展,不知不覺間成都已經邁入「新一線城市」行列,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又一顆「明珠」。一座座奪人眼球的建築拔地而起,一個個不可思議的事物再次產生。,可是有這麼一座城中村卻永遠都無法讓人忽視它的存在。
  • 天津「留不住人」的城中村,租客急劇減少,拆遷之路遙遙無期!
    天津「留不住人」的城中村,租客急劇減少,拆遷之路遙遙無期!大城市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的機會,上面比農村有9個發展前景,因為嚮往美好生活的年輕人往往選擇離開家鄉在外面工作。我只住在城中村這樣的地方。 這裡生活條件不好,因為房租比較低。天津近年來城市化發展迅速。 由於是京津冀經濟圈的重要成員,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許多城中村也成為改造的一部分,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天津作為直轄市之一,這裡的精神壓力沒有北京上海大,而且生活節奏沒有北京緊張,但是城市裡的很多當地人,是不喜歡的地方。
  • 北京萬壽寺附近城中村開始拆遷 將恢復明清原貌
    佟一博/攝北京的文物古蹟眾多,其歷史價值舉世公認。然而,很多重要古建的周邊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日前,市政協委員汪舟同本報記者一起走訪調查了萬壽寺等重要文保單位的周邊環境狀況。有關部門表示,萬壽寺、大鐘寺等周邊環境將進行綜合治理,萬壽寺東側的城中村開始拆遷,將恢復明清歷史原貌。
  • 西安被按下暫停鍵的城中村,拆遷延後兩年,有人歡喜有人憂
    儘管人們說,去旅行不在於記憶,而在於當時的那份心情。西安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城市,為了提升城市的品質,進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活環境,在城中村改造方面一直都要大動作。到如今,西安三環內城中村的三年清零計劃已經接近尾聲。
  • 北京「心酸」城中村,曾是10萬「北漂」的家,卻難逃拆遷「命運」
    高額的房租令人望而卻步,價貴的美食令人戛然止步,北京的東西就一個字:貴!於是,這些」北漂「一齊湧入了城中村內,畢竟,城中村不僅離市區近,且消費低,人們都可以承受得起。五環旁邊的史各莊就成為了年輕人租房子的首選地區,成為了他們在北京溫暖的」家「,據說,史各莊裡容納了10萬」北漂「,人口密度大。
  • 北京三環內的城中村,旁邊是高樓大廈,它卻破舊的心安理得
    相信沒有人不嚮往北京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不管是它的經濟發展還是城市建設,都是我國最前端的城市。這不免吸引了大量的打工者跟畢業生,畢竟在北京工作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可去北京旅遊跟去北京打工是不同的,陽光雖亮,但總有它照射不到的地方。北京雖然豪華,但還是有一些老舊的地區。而這些老舊的地區,就是許多打工者們居住的地方。
  • 北京一荒涼的城中村,租客在不斷的減少,卻等不到拆遷
    即使是現在,大家每當踏上前往北京地區的火車,高鐵,飛機的時候,都會很自然地說上一句前去北漂了。這個城市的魅力是很大的,它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城市,這也就意味著這裡所擁有的現代化產物,科技,信息等等,都是現在我們國家最先進突出的表現。
  • 北京"最難辦"城中村,拆遷4年才完成一半,或將成為新地標
    還有一些人,不甘於自己城市的發展,想要去北京大展拳腳,於是,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有了"北漂"這樣的字眼。對於這些北漂,在城市中,最熟悉的就是城中村。北京作為我國的首府,城中村未免就是老舊影響市容的一個存在,所以,北京在不斷的發展之中
  • 【樓盤測評】熙悅安郡抄底三環:花8萬住村裡 值嗎?
    都說如今在北京買新房比較值,尤其是140平米以下的小戶型新房,如果還是北京城區地段位置比較好的項目呢?去年底的時候,北京在售的各房產項目都感受著市場的寒意,買房私人顧問在門頭溝、通州等區域新項目踩盤走訪時,確實能感受到年底各家房企的銷售壓力和回款壓力。
  • 關於趙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拆遷工作的通告
    為加快推進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主場館周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及環境提升改造,助力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根據《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關於滻灞生態區趙村城中村改造方案的批覆》(市城改發〔2012〕188號),現就相關事項通告如下
  • 北京豐臺火車站附有拆遷計劃:豐臺區造甲村北裡的城中村將消失
    2019年10月,北京市豐臺區發布了一個拆遷調查計劃。這個地方位於在建的北京豐臺火車站的南側,也就是豐臺區造甲村北裡附近的城中村。在北京市豐臺區的鐵路線沿線,一直有著一種「城鄉相結合部的面貌」,隨著新豐臺火車站的建設,以及這一片配套的拆遷、改建,這片城鄉結合部的面貌也將發生根本性的改善。本次拆遷的範圍是:豐臺區造甲街北裡的1號、2號、3號樓北側的平房區。
  • 西安拆遷最新消息!這些地方停止戶籍遷入,看來又有大批拆遷方了
    西安的城中村改造或者說棚戶區改造長期牽動著西安人的心,無論是城改後的項目建設,還是拆遷中的賠償款和搬遷問題,拆遷改造的每一步背後都牽扯著諸多問題。近日,網絡上流傳了一張關於《西安市雁塔區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事務中心關於沙滹沱、北山門、南山門口、吉祥村、閔旗寨、姚家村和二府莊項目暫停辦理遷入戶籍等手續的函》的通知。
  • 被北京「遺忘」城中村,戶口本拿出來好多次,拆遷到底還進行嗎?
    但是在現實之下,幾乎所有的人都甘拜下風,選擇了房租便宜的城中村,作為自己短暫的居住場所。在北京的崇外6號地,就是這樣的場所。這個村子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發展,以前這裡蓋了很多的廠房,所以這裡的人口流動相當地密集。雖然村子的面積只有0.8平方公裡,但是崇外6號地跟崇外大街僅有一牆之隔,所以這裡面居住人口卻不算是小數字。
  • 深圳最大的城中村,15萬打工者的聚集地,拆遷以後他們該何去何從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叫白石洲。它號稱深圳最大的城中村,這裡的人口頂峰曾達到15萬人!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異鄉人,這裡的原住居民非常少。可以這麼說,最大的老闆就是白石洲的房東了,因為這裡有15萬人給他們「打工」。在這麼小的面積下住這麼多人,怎麼做到的?原來這裡大部分的房子都被房東改造過,有的單間只能勉勉強強地睡下一個人。
  • 濟南「坎坷」的城中村,拆遷擱置多年,如今依然存在
    儘管人們說,去旅行不在於記憶,而在於當時的那份心情。說到濟南,很多人腦海裡的第一反應就是「泉城」,這是自然,因為很多人認識濟南就是從趵突泉開始的。濟南有「七十二名泉」,也有濟南八景,是一個有著「山、泉、湖、河、城」的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國內外的遊客。
  • 河北一「幸運」城中村,被拆遷「砸中」,村裡居民有福了
    如果城市中有哪些需要遠離的地方,那麼當地人一定會告訴你城中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城中村的數量也正在不斷的減少著,但是很多小夥伴們都曾經對城中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這個地方在光鮮亮麗的城市中顯得很是」潮溼、陰暗「。但是在城中村中住的人看來,這裡卻有著他們極其溫暖的記憶。」每個路過的人都不想踏進來,這地方太髒了。「這是城中村住著的人對於這個地方最直觀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