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的八大特色
——《示範物流園區創新發展報告(2018)》前言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 賀登才
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貿易司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聯合出版的《示範物流園區創新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也是第二本同題系列報告。本書收錄了27個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提供的經驗材料,旨在總結、推廣它們的工作經驗和示範特色,以點帶面地促進全國物流園區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5年5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簡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開展物流園區示範工作的通知》(發改經貿[2015]1115號)。該《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國分批評定100家左右基礎設施先進、服務功能完善、運營效率顯著、社會貢獻突出的示範物流園區,並委託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負責具體組織評選、跟蹤監測和經驗推廣等工作。2016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的《關於做好示範物流園區工作的通知》(發改經貿[2016]2249號),公布確認了首批29個示範物流園區,第一本《報告》隨後出版。2018年2月,《關於做好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工作的通知》(發改經貿[2018]249號)認定河北省邢臺好望角物流園區等27個物流園區為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這為第二本《報告》提供了資料來源。第二批27個示範物流園區來自20個省、市、自治區和2個計劃單列市,都是經省級發展改革委或中國鐵路總公司重點培育和推薦的物流園區,多數分布在《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確定的節點城市。作為國內物流園區發展的典型,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的創新做法和經驗既各有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普遍的推廣價值。在《報告》編輯出版過程中,示範物流園區單位領導重視編寫工作,積極組織力量,總結提交經驗材料。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物流園區專業委員會(簡稱「中物聯物流園區專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張曉東副教授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審核、編撰,由此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的創新做法與示範特色得以展現,值得業界同人交流借鑑。
在本書開篇之際,本人試圖對這些園區的共性做法和普遍經驗做一點歸納梳理。難免掛一漏萬,敬請批評指正。
第一,規劃「連天」,選址「接地」。
物流園區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規劃選址工作是成功運營的前提條件。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從基礎性、戰略性高度,緊扣國家發展戰略,結合當地產業需求,高點定位,規劃先行。所有園區均已納入省級物流發展規劃,多數分布在《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確定的一級或二級節點城市、綜合運輸樞紐城市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從具體選址來看,多數園區藉助交通優勢,貼近產業資源。如南京龍潭綜合物流園區借力長江經濟帶門戶城市區位優勢和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發掘港口岸線資源和製造業基礎潛能,構建輻射全國、面向國際市場的上海-江蘇-安徽長江下遊經濟帶重要物流平臺;鄭州國際物流園區搶抓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經開綜保區、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三區疊加」的重大機遇,選址高效銜接鄭州鐵路貨櫃中心站、新鄭國際機場以及若干高速公路,形成「鐵、公、機」聯動發展、優勢互補的大物流產業鏈;福建福港綜合物流園區藉助「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與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的區位政策優勢,選址江陰港區,開闢福州至高雄、基隆、臺中、臺北的貨櫃直航航線以及兩條對臺海運直航郵路,成為承接臺灣產業轉移、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基地。鷹潭市現代物流園以鷹潭南站為中心,匯集320國道、206國道、滬昆高速、濟廣高速形成的「雙十字」交通網絡,以及浙贛、鷹廈、皖贛、滬昆高鐵四大鐵路幹線,充分藉助交通樞紐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公鐵聯運中心。
第二,產業支撐,需求到位。
需求為依託,產業為支撐,是物流園區發展的基礎。貼近需求,服務產業,與製造業、商貿業融合發展、助力精準扶貧,是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的共同特點。一是與製造業聯動。如湘南國際物流園依託「有色金屬之鄉」「中國銀都」等資源優勢,打造有色金屬檢驗檢測倉儲貿易平臺,設置倉單質押融資、有色金屬檢測中心,利用倉儲、貿易功能,集聚多家大型企業入駐,形成有色金屬總部經濟;黔中(安順)物流園區適應安順市軍工企業發展需求,提供面向航空產品製造的軍工物流服務,通過構建貨櫃「鐵轉公、公轉鐵」路徑,提高軍工企業物流通道和設施利用率,為軍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配套。衢州工業新城物流園區著力打造特色現代化工物流集聚區,通過完善園區化工物流服務功能,推進危化品物流防控體系建設,集聚了區域內危化品生產高度集中的氟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氟矽產業等一系列企業,承擔了衢州地區65%的危化品發送量,解決危化品運輸安全「老大難」等問題。邢臺好望角物流園區通過吸引物流企業開展物流服務,形成了具有規模性和影響力的物流產業聚集區,通過完善孵化器服務管理,為中小物流企業提供軟硬體支持。
二是與商貿業融合。如義烏港物流園針對小商品市場特點,大力發展倉儲業務,建立大型倉庫,持續探索各類海關拼箱模式,支撐義烏「買全球、賣全球」的戰略定位,2017年商貿物流貨運量達6800萬噸,出口貿易量130萬標準貨櫃(TEU)。集寧現代物流園區圍繞當地優勢產業,延伸皮革生產、銷售和物流產業鏈,實現以「銷售帶動加工、加工帶動製革、製革帶動養殖」,「三產融合」幫助農牧民增收致富,也為烏蘭察布市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項目奠定基礎。豫東綜合物流產業集聚區依託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信息化和冷鏈化設施建設為重點做強農產品物流,通過不斷推進市場升級改造,形成涵蓋鮮果、肉食等幾百個產品的倉儲產業集群,吸引全國各地經銷商、批發商達6000多戶,每天進入市場的車流量約2萬輛次,人流量約7萬人次,2017年市場交易量900多萬噸。
三是助力精準扶貧。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區建立起電商物流、電商平臺、農產品上行、人才培養和電商服務「五大體系」,形成線上「村頭」、線下武陵生活館的「網際網路+三農」特色模式,帶動訂單農業、電商產品加工和快遞物流等產業融合發展,電商產業鏈覆蓋全縣近70%農戶,近三年通過電商平臺售出價值17億元的農特產品,日均收發快遞3萬餘件。南充現代物流園引進「物流+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著力推動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目前已覆蓋823個貧困村,帶動6萬餘戶農民脫貧。
第三,功能拓展,服務延伸。
服務功能是物流園區的「立園之本」,也是示範物流園區的「看家本領」。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在不斷提升物流服務質量與效率的同時,立足基礎服務,不斷創新拓展服務功能,延伸服務鏈條,開發服務新領域。如山東佳怡物流園建立行業共享雲倉,通過資源共享,不斷整合供應鏈上下遊資源,助力企業構建敏捷供應鏈。同時,採用自建與合作方式,搭建起包括2100多個終端服務網點、7000多條運輸線路,基本覆蓋三級以上城市的物流服務網絡;中鼎物流園創新傳統鐵路貨運組織方式,連接大同、運城和曹妃甸區域物流園,以及代縣、忻州、朔州、侯馬等13個鐵路多式聯運貨場,構建覆蓋山西全省、輻射全國的鐵路物流網絡。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國際物流園區創新口岸功能,採用一體化監管、一站式通關查驗模式,將監管嵌入到物流環節,對近八成的誠信等級A級企業實行「信用放行」,對進口業務24小時預約查驗通關,每個貨櫃平均減少綜合物流成本2000元左右,每一批貨物出口平均通關時間縮短1.5天以上,累計已縮短企業通關時間12.5萬小時。宜昌三峽物流園引入各類政務、商務服務機構,通過打造商戶社區化服務平臺、探索食品安全管控體系、創建消費者維權服務示範站,為園區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第四,智慧物流,提檔升級。
以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潮流滾滾向前,物流園區成為重要應用場景。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在運用智慧物流技術、升級改造傳統產業、轉換發展動能方面走在行業前列。如深國際華南物流園相繼引入電商雲倉和深國際無憂螞蟻自動分揀倉,布置智能密集「循環推動」式自動貨架系統,為客戶提供訂單產生後全程物流服務並延伸倉儲相關增值服務,智能倉庫的運用為園區節省79%的倉儲面積,降低人力成本90%,提高揀貨效率近7倍;豫東綜合物流產業集聚區信息中心大樓和指揮調度中心構建了安全監控、電子交易結算、客戶查詢服務、無線稽核、行情顯示、安全追溯、檢驗檢測和進門登記監管及冷鏈物流等一整套信息化管理系統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系統,達到了信息透明化、服務全程化;衢州工業新城物流園區為危化品物流車輛安裝網絡攝像頭,運用3G可視化功能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isitioning System,GPS)先進的空間定位技術,開發建設危化品道路運輸綜合監管系統,對車輛速度、運輸軌跡等運行狀態、貨物信息、車輛罐體信息、駕駛員押運員信息全程監控與自動報警,並與交通運輸、安監、公安、質檢等部門互聯互通,助力應急處置;香江物流園通過「香江徵信」「香江班車」「香江貨的」等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為小微企業提供創業孵化服務。目前共有在孵小微企業逾20家,整體業務增長110%,就業人數增加了79%。
第五,體制改革,模式創新。
體制機制、運營模式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密切相關。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運營模式創新,持續提升園區發展活力。如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城廂鐵路物流基地,通過鐵路運營部門與地方政府鐵路港的實質性合資合作,共同組建公司化治理結構,實行一體化管理、建設與運營,將鐵路港與全國性路網資源實現了無縫銜接。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國際物流園區實行特色化的財務體制,將區屬留成部分作為園區管委會的財政收入,為園區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鷹潭市現代物流園為入駐企業提供培訓補貼政策,給予用人單位培訓費用50%-100%的補助,鼓勵組織人才培養,自建園以來累計培訓超900人次。
示範物流園區搶抓政策機遇,推進運營模式創新。中鼎物流園、香江物流園、邢臺好望角物流園、宜昌三峽物流園等列入交通運輸部無車承運人試點單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洋山保稅港區(陸域)物流園區用足貿易便利化系列政策優勢,創新海關監管模式,拓展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展示交易以及融資租賃等新型業態,園區在滬上跨境電商保稅進口貿易量中佔比超過50%。中鼎物流園、邢臺好望角物流園、甘肅(蘭州)國際陸港、義烏港物流園、湘南國際物流園、鄭州國際物流園區與天津港、唐山港等港口建立合作關係,成為沒有碼頭的「無水港」。
第六,節能環保,綠色發展。
聲勢浩大的「藍天保衛戰」對物流園區運作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節能環保,綠色發展也是對示範物流園區的基本要求,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已經開始行動。如南方物流集團物流園配備大量電動車與充電樁,採用水簾蒸發冷卻新風設備和負風壓降溫循環系統代替傳統大型中央空調機組,建築降溫節能率達80%,建設無負壓節能集中供水系統、水循環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節約水資源,利用新材料、新工藝進行園區設計,能源需求明顯減少。宜昌三峽物流園使用太陽能年均發電1800萬度,節約電費近50萬元、標準煤6萬噸。安徽華源現代物流園循環使用包裝箱,循環使用率達到40%,年節省新包裝箱80萬個。在冷鏈運輸過程中,根據派送數量確定合適保溫箱並在籤收後回收,促進了循環利用。第二批27家示範物流園區多數距鐵路貨場、航空場站、港口碼頭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公裡範圍以內,其中16個園區擁有鐵路專用線或裝卸線,佔比約60%,便於開展多式聯運。
第七,對外開放,走向國際。
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在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下,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如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城廂鐵路物流基地多措並舉暢通國際國內物流網,建成了輻射歐洲的國際班列通道與11條「蓉歐+」多式聯運通道集聚貨源,2017年,共計開行國際班列1012列,「蓉歐+」班列1500列;上合組織(連雲港)國際物流園聯合和薩克斯坦國家鐵路公司等骨幹企業開發和共享連雲港中哈物流場站,延伸阿拉木圖、阿克套港、塔什幹、伊斯坦堡等國內外物流網絡資源。投產運營三年多來,累計完成進出貨物中轉服務951萬噸,貨櫃63萬TEU(標準箱);深國際華南物流園先後引進奧特萊斯、名車廣場、紅酒基地和跨境電商交易中心等企業和項目,進出口貨值累計突破3000億美元;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物流園與越南工貿部、諒山口岸經濟區管委會等部門建立工作交流機制,共同推進越南諒山中國產業園、機電產品展示中心、建設現代物流基地等多個合作項目,先後獲批水果、苗木、冰鮮水產品、糧食進口指定口岸資質。威海國際物流園規劃建設韓國產品中國分撥中心和國貨對韓產品分撥中心,開展跨境電商、國際快遞等業務。2017年園區共操作跨境電商進出口250萬單,涉及貿易額近2億美元,海運快件業務量迅猛增長,全年突破36萬件,月業務量突破200噸。
第八,政府重視,政策給力。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物流園區發展,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2017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73號)要求,進一步發揮城鄉規劃對物流業發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中綜合考慮物流發展用地,統籌安排物流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選址和布局,在綜合交通樞紐、產業集聚區等物流集散地布局和完善一批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等,確保規劃和物流用地落實,禁止隨意變更。對納入國家和省級示範的物流園區新增物流倉儲用地給予重點保障。國家發改委等政府部門及許多地方政府先後出臺相關政策,從規劃、用地、融資、降稅、清費、便利通關、城市通行、多式聯運、簡政放權和試點示範等多方面對物流園區予以支持。北京、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廣東、重慶和四川等省區市制定物流園區規劃、開展省級試點示範、出臺支持促進政策,推動物流園區發展政策環境持續改善。
以上是本人對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創新經驗和示範特色的粗略歸納。要想取得「真經」,建議研讀原文、現場考察、交流座談。任何經驗的產生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對於示範物流園區經驗的學習借鑑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必須指出的是,經驗只能說明過去,未來將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新時代要求物流園區業界同人,包括示範物流園區本身站在時代潮頭,研判發展趨勢,順勢而為,迎難而上,不斷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業績,貢獻新經驗,把我們的物流園區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再次感謝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以及地方發改部門的支持,感謝第二批示範物流園區領導和撰稿人,感謝中物聯物流園區專委會專家委員會姜超峰主任、張曉東副主任及專委會各位同事,感謝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師生及中國財富出版社各位編輯的辛勤勞動。同時,懇請各位讀者朋友提出寶貴意見。
二○一八年六月九日
(本文是作者為《示範物流園區創新發展報告(2018)》撰寫的前言。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文章來源: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物流園區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