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郵政局授予臨沂「中國快遞示範城市」的稱號,臨沂市成為25個示範城市之一。
近年來,臨沂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以商貿和物流作為城市發展兩大引擎,先後榮獲「中國市場名城」「中國物流之都」稱號,入選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智慧物流配送示範城市,網紅直播電商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入選山東省第一個「中國電子商務示範城市」。
臨沂商貿物流優勢,催生快遞行業快速崛起、蓬勃發展,臨沂快遞行業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區域發展道路。一組組數字和一段段文字,足以顯示我市快遞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總量大 快遞業務屢創新高
2016-2019年,臨沂市快遞業務量、快遞業務收入平均增幅50%以上,均居全省第1位。今年,全行業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頂住疫情防控的巨大壓力,借力山東省「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政策和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中心的機遇,緊抓短視頻直播電商發展機遇,暢通「微循環」,打通「大動脈」。今年1—8月,全市快遞企業完成業務量4.79億件,增長65.08%,居全省第1位,全國第24位;業務收入25.66億元,同比增長39.37%,居全省第3位,全國第43位。
綠色亮 綠郵建設穩步推進
重點圍繞綠色郵政建設,組織開展了「郵來已久綠動未來」主題宣傳活動,大力推進「9581」工程,引導快遞分撥中心安裝使用太陽能、推廣甩掛運輸,推廣符合國家標準快伴包廢棄物回收裝置,加大對新能源快遞車輛的扶持力度。2019年,下發《關於加強新能源快遞服務車輛規範管理的通知》,充分保障新能源快遞服務車輛通行權。截至目前,全市投入新能源快遞車輛370輛,電子運單使用率達99%,80%以上大客戶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市內快遞循環中轉袋(箱)使用率達80%,全市236個郵政投遞網點快件包裝廢棄物全覆蓋。
縱向深 行業服務網絡健全
臨沂市積極支持快遞行業「三進工程」,鼓勵快遞「向下發展」。臨沂市直機關帶頭在市行政服務中心設立了快遞綜合服務站,臨沂大學設立了具備較高規範化程度的快遞服務超市。市直有關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做好郵(快)件投遞工作的通知》,推進解決快遞進小區難的問題,同時落實專項補貼資金250萬元,支持智能快件箱(群)進樓宇。臨沂市各縣區也堅持把促進快遞向下發展作為服務民生的重點工作,莒南快遞分揀中心、平邑電商產業園初具規模,沂南縣打造雙堠鎮電商產業園,同時深入開展快遞末端網點違規收費治理,引導企業探索試點「快遞超市」、「交郵合作」以及「快遞+電商」等多種經營模式推動快遞下鄉工程,保障農村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鄉村流通。截至目前,順豐、三通一達、百世、天天等骨幹快遞品牌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全市末端網點、智能快件箱等設施基本齊全,快遞實現進社區、校區、機關,城市快遞服務末端配送難題基本解決。
底線牢 智慧平臺助力安全監管
高度重視行業安全監管工作,投資建設郵政業安全信息平臺,成立了市級郵政業安全信息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配齊配強人員力量,2016年臨沂局在全國「雪亮工程」建設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著重寄遞安全三項制度落實,市政府撥付640萬元專項資金引導行業加強安檢機配備,臨沂市安檢機總數連續3年在華東地區位居前列。
橫向廣 協同創新成果顯著
積極發展立體化運輸。臨沂市積極構建立體大交通體系,完善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網,「日蘭高鐵」即將建成並投入使用,加快實施臨沂機場改擴建工程,努力建設快速鐵路和貨運樞紐中心、通用航空運營基地、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快遞企業積極與鐵路、公路、民航等部門合作,構建覆蓋省內外的快件寄遞體系。
截至目前,羅莊區依託陸運系統建設了陸運快遞物流園區,招引申通、圓通、百世、韻達等品牌入駐,集聚效應初步形成;河東區依託臨沂國際機場建設航空物流園區,順豐提前入駐,連續兩年降落水果專機,郵政公司二級中心局已經籤約;依託日蘭高鐵,臨沂高鐵物流園區與申通、國通、中通等品牌達成合作協議。
推動「快遞+」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戰路。臨沂市積極發揮快遞網絡優勢,推動「產自臨沂」品牌創建。2018年臨沂蜜桃項目寄遞量突破千萬,成為全市首個「快遞+農產品」金牌項目。今年全市繼續推進「快遞創牌」項目,臨沂順豐運用自身優勢在櫻桃主產區設立攬收點141 個,投入櫻桃專項小組和收派員366名,通過順豐小當家等線.上渠道幫助果農增銷量。費縣韻達、圓通、順豐等快遞企業積極參與助推費縣農產品宣傳銷售,調集業務骨幹、運輸車輛對售出的農特產品優先服務。
快遞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制定《臨沂市深入推進電商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將農產品上行的快遞業務量、產品重量作為考核縣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平邑縣通過共同建設社區鄉村電商快遞服務站點,促進快遞網絡向下延伸;莒南縣推動快遞企業與交通、供銷等部門合作,構建縣、鎮、村三級快遞服務電商網絡;臨沭縣通過快遞企業下鄉開展電商培訓等途徑,促進鄉村流通快速發展;沂南縣重點打造雙堠鎮電商產業園、慄林社區電商綜合服務站,發揮快遞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受到國家、省扶貧工作現場會與會領導的高度肯定。(文/李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