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福衛2號」衛星被證實有監測臺海功能
臺灣太空計劃室2005年2月17日透露,臺高雄籍一艘運砂船在從花蓮港駛向日本石垣島途中失蹤,根據臺有關部門的請求,臺太空計劃室利用「福衛二號」衛星從太空向臺灣東北海域展開搜尋,但至今仍未發現運砂船的下落。這是臺灣官方首次披露其衛星具有海上偵察與搜索能力,從中看出臺灣衛星可能已經開始執行軍事偵察任務。
打著「民用」旗號的軍用衛星
臺灣的「福衛二號」衛星全稱為「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於2004年5月在美國發射升空。該星原名「中華衛星二號」(簡稱「華衛二號」),去年12月臺當局大搞所謂的「正名」運動,臺太空計劃室於是改稱「福爾摩沙衛星二號」,而「福爾摩沙」系陳水扁開辦的一個所謂「民主基金會」的名稱,使用「福爾摩沙」顯然是要討好陳水扁。實際上,目前正在太空運行的這顆衛星上,仍然寫著「華衛」二字。據報導,「福衛二號」衛星高2.4米,設計壽命5年,軌道高891公裡,屬太陽同步軌道,其解析度黑白影像為2米,多頻譜(彩色)影像為8米,幅寬24公裡,每日繞地球飛行14圈,每天經過臺灣兩次。臺灣方面公開聲稱,「福衛二號」是民用衛星,其主要任務是「遙測」,目的在獲得臺灣陸地及附近海域近實時的衛星影像資料,但實際上這是打著科學研究名義而實施的軍事項目。什麼是遙測?最通俗的解釋就是「照相」,即「福衛二號」的主要任務就是從太空對地表拍照,如果拍攝的地表影像包含軍事設施,就是「影像情報」,因此「福衛二號」具有軍事用途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眾所周知,陳水扁上臺之初便出臺了一個《科技政策白皮書》,提出要建立一套空間偵察預警網路,進而達到強化軍力部署的目標,而「福衛二號」衛星系統的研發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步。這從該星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能便能看出其軍事意義,最突出的一條便是該星「可轉動」,可以改變衛星本體前後仰角(俯仰角上下45°,滾動角左右45°),也就是說它具有傾斜攝影能力,而具有傾斜攝影能力的衛星,因攝影範圍較大,可在軌道不同位置對地表同一區域進行攝影,以獲取立體影像資料,而由立體影像資料可進一步推演得到地表地形高度。這個功能可提供最新地形地貌資料,供地圖製作使用,並可用來製作數據地形模型,進一步還可作為地理資訊系統的基本圖檔資料,製成電子地圖加以應用,這些資料經過處理後,更可發展成「飛行模擬」系統,可用於戰機訓練,或者用於巡航飛彈的地形比對系統。同時運用在軍事上,意味著「福衛二號」可以通過傾斜攝影能力,分辨出地表物是否被施以偽裝,破解敵方隱匿目標誤導己方偵察的意圖。正因如此,「福衛二號」衛星的總負責人陳正興不久前無意間向法新社記者表示,「福衛二號」可以用於多個領域,包括軍事方面。
建立衛星接收系統
有了衛星,還必須建立衛星接收系統,一個完整的衛星情報系統於是構建成功。同樣,為了接收「福衛二號」的遙測影像,臺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太空計劃室10樓屋頂建立了一座「X頻段天線系統」,這也是臺灣最新一座衛星影像接收站。目前,臺灣軍民用衛星影像接收站共有3處、4個接收天線。其中最早設立的是「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所屬的衛星影像接收站,1990年2月至10月進行「設置資源衛星接收站規劃」,1993年6月底安裝測試完成,當年12月31日正式啟用,接收天線接收距離遠達3000公裡,其接收站靈敏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早在衛星影像接收站建成前,臺軍方就已通過太空遙測中心外購商用衛星影像,如以製作軍圖為主的臺軍聯勤401廠就是軍中最早的衛星影像大戶,早在1985年時,聯勤401廠就曾連續數年委託「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購買衛星影像,累計購買的衛星影像金額達1500多萬元。臺空軍多次委託臺灣「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購買了數百萬元的衛星影像。所以在太空遙測中心衛星影像接收站啟用後,臺軍方立刻成為主要客戶。太空遙測中心衛星影像接收站在軍方衛照情資來源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是臺軍方掌握周邊情況的一個重要來源。
同時,臺軍方和「國安局」還設立了一個「浩全專案」,這是臺灣高機密的衛星接收系統,主要是通過臺灣太空遙測中心的設備接收以色列EROS-A1商用衛星的影像,從中獲取情報。1999年10月5日,臺軍方與擁有EROS-A1商用衛星的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秘密籤約,參與衛星運作夥伴計劃,掌握了衛星部分區域控制權,一旦衛星進入臺灣要求的設定區域,便全權掌控偵照目標。此外,臺軍內部還有一個「啟元專案」,主要是臺軍參謀本部的電展室在林口監聽站「林園」興建衛星影像接收站,直接接收外購的商用衛星影像,目前以接收美國IKONOS衛星影像為主。
「花錢請別人買鞭炮,再花錢請別人放鞭炮」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通過研發「福衛二號」衛星,積累了一定的太空高科技經驗。其間,多家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包括臺太空計劃室和漢翔航空、大同世界、勝利工業、士林電機、臺翔等企業分別參與了衛星主體、衛星電腦、飛行軟體模組、S頻段天線、太陽感測器、衛星線束及垂直整合裝置等7項結構分系統計劃,而且衛星的整體組裝工作、科學酬載安裝工作、全功能測試工作及電磁相容、熱真空、音震、震顫、太陽能板展開、分離爆震、質量量測等一系列驗證測試工作,都是在臺灣島內完成的。「福衛二號」專案總負責人陳正興表示,在經歷了「福衛二號」開發工作之後,臺灣能夠獨立完成從設計、分析到製造、測試等一系列作業,臺灣已基本擁有了自主發展小型衛星系統的能力。
但總體上看,臺灣太空發展計劃還處在初級階段,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科研技術水平低下,自主研發能力不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太空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科研技術水平仍然較為低下,自主進行科學研發的能力嚴重不足。以「福衛二號」衛星為例,其主要部件中儘管有相當一部分是由臺灣島內企業生產的,但技術卻全部來自法國公司。二是沒有太空發射載具,衛星的發射完全受制於人。由於美國政府的強烈反對,臺灣太空發展計劃中沒有列入運載工具的專案,使得臺灣衛星系統的發射完全受制於人。「福衛二號」衛星的發射計劃就因為美國OSC公司運載火箭系統的故障而數次延後,臺灣當局對此毫無辦法。臺灣「清華大學」教授鍾堅表示,因為美國幹涉及阻止,臺灣根本沒有發展太空科技的空間,臺灣的衛星科技工業是「花錢請別人買鞭炮,再花錢請別人放鞭炮」。 (來源:東方軍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