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餘潞】臺灣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簡稱「福衛五號」),19日深夜啟程空運赴美,預計8月25日凌晨2時50分在美國西岸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分析稱,臺灣雖然聲稱該衛星是民用,主要用於遙感,但它具有軍事用途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福衛五號」出海關發生一段小插曲,因沒有按規定附上臺「經濟部國貿局」的輸出許可證,無法放行。19日晚8點多,「國貿局」緊急核發許可通知,海關接到通知後放行,讓「福衛五號」順利搭上晚間11點多的飛機赴美。據臺灣《聯合報》20日報導,「福衛五號」是臺灣耗時6年研發、自主擁有的第四顆人造衛星,也是地球遙測應用衛星,總重量475公斤,高約2.8米,外徑約1.6米,呈八角柱形,軌道高度為720公裡,繞地球一周約99分鐘,解析度黑白影像為2米、彩色影像4米。臺「太空中心」稱,造價近37億元新臺幣的「福衛五號」將延續「福衛二號」的遙測任務,每兩天就會通過臺灣上空一次,所拍攝的遙測影像解析度更高,除了可用於防災勘災外,還可提供「國土安全」、環境監控及「科技外交」等用途。
「福衛五號」被臺當局吹捧為「太空裡程碑」。《自由時報》20日稱,它是臺灣首枚自主研發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其核心技術、負責拍攝影像的「光學遙測酬載」更是完全「臺灣製造」,可以說是「臺灣的驕傲」。「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稱,當初規劃「福衛五號」時,遙測儀器中的光學傳感器原本打算從境外購買,不過由於這類精密儀器太過敏感,找不到賣家;但也因為這個困境,促成「太空中心」思考利用臺灣成熟的半導體科技自己開發。「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主任張中白稱,「福衛五號」證實臺灣有能力設計並製造一顆完整衛星,同時它還可以針對臺灣提高到訪率,對臺灣的觀測將更直接且綿密。
「中央大學」太空所副教授趙吉光還稱,過去「福衛一號」到「三號」都是發包給境外,再運回臺灣進行整合測試,而「福衛五號」基本上組件、次系統都是臺灣製造。他透露,臺灣下一顆升空的將是有12顆小衛星與一顆主衛星的「福衛七號」,預計明年升空。
「福衛五號」將延續「福衛二號」的遙測任務。「福衛二號」2004年在美國發射升空,原名「中華衛星二號」(簡稱「華衛二號」),因陳水扁當局搞 「正名」,被改成具有「臺獨」意味的「福爾摩沙」。事實上,「福衛二號」是打著科學研究名義而實施的軍事項目。臺灣太空計劃室2005年2月透露,高雄一艘運砂船在從花蓮港駛向日本石垣島途中失蹤,臺太空計劃室利用「福衛二號」展開搜尋。這是臺灣官方首次披露該衛星具有海上偵察與搜索能力。中時電子報2016年8月還披露稱,臺灣對臺海的監視一直靠「福衛二號」,但該衛星老舊,已有不堪使用的跡象;臺灣希望在發射「福衛五號」前,能使用日本間諜衛星。
針對「福衛五號是否在必要時,可從事軍事拍攝功能」,臺「中科院」等相關單位都不願多談。軍事專家、《亞太防衛雜誌》總編輯鄭繼文直言,「福衛二號」服役時,具備商用、一般觀測等地面遙測能力,藉由高空偵照作為軍事用途,大家也「心照不宣」,關鍵在於衛星遙測對地解析度、遙測覆蓋範圍,是否具備更高的軍事價值。他透露,臺「國安」部門曾和境外衛星公司籤約,訂購相關遙測情報,甚至依據臺方要求,在某些軌道拍攝目標。不過衛星發射、遙測運行都必須對外公告,國際上也有部分軟體可實時確認衛星位置,被遙測的地區可藉此做出應對與掩蔽,「因此,衛星偵照並非萬能,運作上仍有些許限制」。《自由時報》20日稱,屬於臺軍方系統的「中科院」和漢翔航天公司都參與了「福衛五號」的研發。美國計劃2020年發射載有無人登月小艇的火箭,探尋月球水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去年1月與臺「太空中心」「中科院」等籤署合作協議,合作無人登月小艇,預計明年完成。
雖然臺「行政院長」林全20日宣示要繼續發展太空產業,但趙吉光認為,當局必須把發展規模拉高到數百億元才行。總體而言,臺灣太空發展面臨諸多制約:一是科研技術水準不高,臺灣目前只有200人在建造衛星。二是衛星發射完全受制於人。新竹清華大學教授鍾堅此前曾表示,因為美國幹涉,臺灣根本沒有發展太空科技的空間,臺灣衛星科技工業是「花錢請別人買鞭炮,再花錢請別人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