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顆自主研發衛星赴美 未來靠它監視大陸?

2020-12-25 環球軍事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餘潞】臺灣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簡稱「福衛五號」),19日深夜啟程空運赴美,預計8月25日凌晨2時50分在美國西岸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分析稱,臺灣雖然聲稱該衛星是民用,主要用於遙感,但它具有軍事用途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福衛五號」出海關發生一段小插曲,因沒有按規定附上臺「經濟部國貿局」的輸出許可證,無法放行。19日晚8點多,「國貿局」緊急核發許可通知,海關接到通知後放行,讓「福衛五號」順利搭上晚間11點多的飛機赴美。據臺灣《聯合報》20日報導,「福衛五號」是臺灣耗時6年研發、自主擁有的第四顆人造衛星,也是地球遙測應用衛星,總重量475公斤,高約2.8米,外徑約1.6米,呈八角柱形,軌道高度為720公裡,繞地球一周約99分鐘,解析度黑白影像為2米、彩色影像4米。臺「太空中心」稱,造價近37億元新臺幣的「福衛五號」將延續「福衛二號」的遙測任務,每兩天就會通過臺灣上空一次,所拍攝的遙測影像解析度更高,除了可用於防災勘災外,還可提供「國土安全」、環境監控及「科技外交」等用途。

「福衛五號」被臺當局吹捧為「太空裡程碑」。《自由時報》20日稱,它是臺灣首枚自主研發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其核心技術、負責拍攝影像的「光學遙測酬載」更是完全「臺灣製造」,可以說是「臺灣的驕傲」。「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稱,當初規劃「福衛五號」時,遙測儀器中的光學傳感器原本打算從境外購買,不過由於這類精密儀器太過敏感,找不到賣家;但也因為這個困境,促成「太空中心」思考利用臺灣成熟的半導體科技自己開發。「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主任張中白稱,「福衛五號」證實臺灣有能力設計並製造一顆完整衛星,同時它還可以針對臺灣提高到訪率,對臺灣的觀測將更直接且綿密。

「中央大學」太空所副教授趙吉光還稱,過去「福衛一號」到「三號」都是發包給境外,再運回臺灣進行整合測試,而「福衛五號」基本上組件、次系統都是臺灣製造。他透露,臺灣下一顆升空的將是有12顆小衛星與一顆主衛星的「福衛七號」,預計明年升空。

「福衛五號」將延續「福衛二號」的遙測任務。「福衛二號」2004年在美國發射升空,原名「中華衛星二號」(簡稱「華衛二號」),因陳水扁當局搞 「正名」,被改成具有「臺獨」意味的「福爾摩沙」。事實上,「福衛二號」是打著科學研究名義而實施的軍事項目。臺灣太空計劃室2005年2月透露,高雄一艘運砂船在從花蓮港駛向日本石垣島途中失蹤,臺太空計劃室利用「福衛二號」展開搜尋。這是臺灣官方首次披露該衛星具有海上偵察與搜索能力。中時電子報2016年8月還披露稱,臺灣對臺海的監視一直靠「福衛二號」,但該衛星老舊,已有不堪使用的跡象;臺灣希望在發射「福衛五號」前,能使用日本間諜衛星。

針對「福衛五號是否在必要時,可從事軍事拍攝功能」,臺「中科院」等相關單位都不願多談。軍事專家、《亞太防衛雜誌》總編輯鄭繼文直言,「福衛二號」服役時,具備商用、一般觀測等地面遙測能力,藉由高空偵照作為軍事用途,大家也「心照不宣」,關鍵在於衛星遙測對地解析度、遙測覆蓋範圍,是否具備更高的軍事價值。他透露,臺「國安」部門曾和境外衛星公司籤約,訂購相關遙測情報,甚至依據臺方要求,在某些軌道拍攝目標。不過衛星發射、遙測運行都必須對外公告,國際上也有部分軟體可實時確認衛星位置,被遙測的地區可藉此做出應對與掩蔽,「因此,衛星偵照並非萬能,運作上仍有些許限制」。《自由時報》20日稱,屬於臺軍方系統的「中科院」和漢翔航天公司都參與了「福衛五號」的研發。美國計劃2020年發射載有無人登月小艇的火箭,探尋月球水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去年1月與臺「太空中心」「中科院」等籤署合作協議,合作無人登月小艇,預計明年完成。

雖然臺「行政院長」林全20日宣示要繼續發展太空產業,但趙吉光認為,當局必須把發展規模拉高到數百億元才行。總體而言,臺灣太空發展面臨諸多制約:一是科研技術水準不高,臺灣目前只有200人在建造衛星。二是衛星發射完全受制於人。新竹清華大學教授鍾堅此前曾表示,因為美國幹涉,臺灣根本沒有發展太空科技的空間,臺灣衛星科技工業是「花錢請別人買鞭炮,再花錢請別人放鞭炮」。

相關焦點

  • 臺灣首顆自主研發衛星赴美,未來監視大陸就靠它?
    臺灣首顆自主研發衛星赴美,未來監視大陸就靠它?參與互動    原標題:臺灣首顆自主研發衛星昨夜赴美
  • 賴清德誇海口:臺灣十年要自制九顆衛星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美合作的臺衛7號衛星現已完成淮備工作,接續臺衛5號的氣象監測工作,預計明年赴美發射。1991年至2006年,培養太空科技基礎能力,成功完成3項衛星計劃、發射8顆衛星、3枚火箭。第二期為2004年至2018年,目的建立太空科技初期自主研發技術,完成了2項衛星計劃,包括正在運行中的臺衛5號。而第三期計劃則從2019年至2028年,預計精進自主研發技術,賴清德表示「行政院」已核定259億新臺幣預算,讓臺灣太空中心人員大為振奮。
  • 臺灣首枚自研衛星升空 發射仍受制於人
    【環球網軍事8月25日報導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按照規劃,臺灣首顆自主研製的高解析遙測衛星「福衛五號」在25日凌晨2時50分發射升空,臺當局把它吹捧為「太空裡程碑」。臺「國研院太空中心」副主任餘政憲也說,過去受制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因為信號編碼之故,「太空中心」每年都要支付龐大的權利金;而「福衛五號」則能百分之百由臺灣自主操控,營運也更有自主性,專門為臺灣設計,不但通過臺灣的角度較佳,還會每兩天就經過臺灣上空一次,「雖然國外衛星也會拍到臺灣的影像,但基於各種不同原因或許不願意提供,有錢不一定買得到,現在臺灣自己就可搞定」。
  • 韓國首公開自主研發衛星所拍圖像 含首爾日間影像
    原標題:韓國首公開自主研發衛星所拍圖像 含首爾日間影像  中新網4月14日電 據韓媒報導,14日,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首次公開了「阿里郎3A號」衛星拍攝的地球觀測影像,其中包括紅外線熱傳感攝影機拍攝的首爾晝間影像、長白山地區夜間影像,以及光學攝影機拍攝的杜拜著名酒店影像。
  •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中國經濟網酒泉8月16日電(記者佘惠敏杜芳)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 我國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常欽)16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召開的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獲悉: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測試表明高光譜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衛星的正式交付,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 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架通信"鵲橋"
    月球背面將有「信號」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架地月通信「鵲橋」,助嫦娥四號奔月文/新華社5月21日清晨,在嫦娥三號「奔月」4年多之後,中國又做出一個探索月球的大動作——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9顆!「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出徵
    9顆!   今天(8月20日),「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9顆衛星發車出徵儀式在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航天信息產業園內舉行。
  • 中國首顆6G衛星上天啦!一箭13星
    近日,在我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一箭多星「技術再次以令人驚嘆的姿態再次刷爆了各大媒體的科技板塊,其中兩大元素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是這次發射的是中國首顆、全世界第一顆用於6G網絡通信的實現衛星,另一個是這一次我們總共一次性發射了13顆衛星!
  • 中國首顆脈衝星試驗衛星深圳造
    深圳晚報訊(記者 曾賢平)10日7時42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這是全國首顆脈衝星導航試驗衛星,由位於南山區的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公司獨立研製生產。它標誌著深圳微小衛星設計建造水平進入新階段,實現了我國在脈衝星導航領域與國際比肩前行。
  • 斯裡蘭卡計劃在2020年將首顆納米衛星送入太空
    新華社科倫坡11月24日電(記者 唐璐 朱瑞卿)據斯裡蘭卡媒體23日報導,該國計劃於2020年將首顆納米衛星送入太空。  當地媒體報導說,斯裡蘭卡阿瑟·克拉克現代技術研究所與俄羅斯國立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籤署了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國立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同意提供納米衛星技術,並幫助斯裡蘭卡將衛星送入太空。
  • 美國空軍確認,伊朗首顆軍用衛星入軌,俄專家:已能建造洲際飛彈
    當地時間4月22日,伊朗革命衛隊在黑蘭東北方向大約330公裡處,位於馬卡茲沙漠一處此前從未曝光過的秘密基地,用「信使」火箭,成功發射了一枚「光明」衛星,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的美國第18太空監視中隊,在推特上發布消息,「美國空軍第18太空監視中隊正跟蹤兩個目標——來自伊朗太空發射的『光明』衛星(太空目標目錄第45529號)和『信使』火箭級(第45530
  • 海洋日報|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專用衛星擬下月升空
    「向陽紅03」船遠赴太平洋執行科考任務「向陽紅03」船8月13日從廈門起航,赴太平洋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夏季水體綜合調查任務。航次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第三海洋研究所負責實施,預計用時90天,分2個航段。
  • 還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成功發射有...
    他,長期從事空間光電遙感有效載荷研製工作,為「嫦娥一號」成功研製我國首個空間用雷射高度計,成功研製「嫦娥三號」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使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離月面100米高度進行行星軟著落自主避障。他同時也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衛星副總師、有效載荷總體主任設計師。他,就是舒嶸。
  • SpaceX順利發射臺灣衛星 為何卻賠了1000多萬美元
    「臺衛5號」衛星的重量僅474.9公斤,即便是一名人類健身達人,使使勁的話也能將它硬拉起來。然而富有戲劇性的是,負責此次商業運輸任務的獵鷹9號火箭的運載能力,卻是這顆衛星重量的50倍不止。這種「牛刀殺雞」的情景之所以會出現,得歸咎於SpaceX的該項發射任務已經被拖延了好幾年。
  • 越南未來幾年計劃發射4顆衛星
    越南科學技術院所屬的國際衛星中心日前在越南航天中心2017-2022年發展計劃會議上宣稱,在未來幾年中將開發4個衛星項目,即4至6公斤重的NANODRAGON號衛星、10公斤重的MICRODRAGON衛星、600公斤重的LOTUSSAT-
  • 臺灣衛星開始軍事偵察
    該星原名「中華衛星二號」(簡稱「華衛二號」),去年12月臺當局大搞所謂的「正名」運動,臺太空計劃室於是改稱「福爾摩沙衛星二號」,而「福爾摩沙」系陳水扁開辦的一個所謂「民主基金會」的名稱,使用「福爾摩沙」顯然是要討好陳水扁。實際上,目前正在太空運行的這顆衛星上,仍然寫著「華衛」二字。
  • 首顆土壤溼度和海洋鹽度觀測衛星升空
    莫斯科時間10月2日4時50分(北京時間10月2日9時50分),由歐洲航天局(ESA)研發的全球首顆土壤溼度和海洋鹽度觀測衛星(Smos)從俄羅斯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順利升空,俄羅斯
  • 中國一公司調十顆衛星去拍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中國一公司調十顆衛星去拍攝9月3日,多家外媒報導稱, 一名英國技術專家表示,他發現MH370殘骸就在柬埔寨密林深處MH370安全調查報告稱,雷達和衛星分析表明,MH370航班在飛回馬來西亞半島後,又飛往印度洋。然後,他們得出結論,因為燃料耗盡,這架飛機墜入了澳大利亞西部的水域。但調查人員表示,他們並沒有排除任何可能性,並在一份長達1500頁的報告結尾承認,他們不知道這架飛機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