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這對父子都是科學家!還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成功發射有...

2020-12-15 浙江在線

2019-08-01 06:12 |溫嶺箬橫發布

說到科學家,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麼?聰明?離我們很遙遠?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來自溫嶺箬橫的科學家父子!

他,長期從事空間光電遙感有效載荷研製工作,為「嫦娥一號」成功研製我國首個空間用雷射高度計,成功研製「嫦娥三號」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使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離月面100米高度進行行星軟著落自主避障。

他同時也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衛星副總師、有效載荷總體主任設計師。

他,就是舒嶸。

舒嶸一家合照

人物簡介

舒嶸,1971年生於上海,祖籍箬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兼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獲中科院先進工作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六部委「嫦娥三號突出貢獻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勞模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團隊負責人。

舒美冬,舒嶸的父親,1941年生。箬橫鎮東浦人,定居上海。高級工程師。上海光機所所長辦公室主任,上海市雷射學會理事,上海市雷射學會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從事全所綜合計劃、綜合統計和主編年刊等工作。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各1次。

舒嶸與父親舒美冬

從小耳濡目染於科研氛圍

嫦娥工程、量子科學衛星、高分重大專項……這些有著重大意義的工程填滿了舒嶸的生活工作。今年48歲的舒嶸,深耕科研領域27載,要說起他與科研的點滴,還得追溯到舒嶸的童年……

舒嶸的父親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母親畢業於上海交大機械系,都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光機所)工作。由於父母工作繁忙,舒嶸自小跟著外婆在浙江長大,「小學二年級來了上海,一開始跟著父母住在光機所的集體宿舍裡。」舒嶸回憶道。那時候,實驗室是舒嶸眼裡的「遊樂園」,實驗室裡的螺絲螺母是舒嶸愛不釋手的「玩具」,所裡的叔叔伯伯是舒嶸的「百科全書」。據舒嶸的父親舒美冬回憶,學生時代的舒嶸一放學就鑽進實驗室,也常常會請教所裡的叔叔伯伯各種各樣的問題,「他是用心去看的(實驗)。」舒美冬說。

從小在光機所裡長大的舒嶸,對實驗室的環境再熟悉不過,裡面各式各樣的器材承載著舒嶸的童年記憶。也許就是從那時起,舒嶸心裡就種下了科研的種子。儘管大學的專業是由父母決定的,但舒嶸並不反感,大學期間努力學好專業課以外,語文、英語的學習也沒有落下。

畢業後,舒嶸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工作。

正在作報告的舒嶸

成長離不開父親的鞭策

「其實我受我父親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舒嶸說。上世紀90年代正值出國熱潮,舒美冬希望兒子也能出國深造,但舒嶸從沒考慮過出國留學,在他看來科研工作比遠赴他鄉讀書要有趣的多,「不去,他說,他覺得國外有的國內也能做出來,只要持之以恆。」舒美冬笑著說。但舒美冬始終認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員,必須深入學習,不斷進修,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支撐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保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我要求他一定要拿下碩士、博士學位。」

工作6年後,舒嶸在職攻讀碩士和博士,跟隨導師薛永祺在科研路上繼續奮勇拼搏。那時候實驗室、寢室、食堂佔據了舒嶸大部分生活,回憶起這段邊工邊讀的歲月,舒嶸說:「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和工作,每天在實驗室待到十一二點,第二天早上六七點又精神飽滿,開始新的一天。」通過理論加實踐的磨礪,舒嶸漸漸開始明白父親如此鞭策他的原因,不僅僅是學位,更是對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的系統化培養。

從入職初期的學位要求到如今工作中的每個階段,父親舒美冬都會給兒子提出相應要求,鞭策兒子不斷進步。舒美冬敏銳地感覺到時代的變化,創新開始逐步替代從前「追蹤式」的研究,而這也是他對兒子最新的期望。

印著女兒照片的日曆

逐漸找到科研的意義

對科研的熱愛,對技術的追求,對「做一件事像一件事」的執著,使得舒嶸在科研路上不斷修煉、升華。據舒嶸介紹,探測器在落月時會有不可避免的晃動,為解決「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面的安全著陸,舒嶸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經歷數年的攻關與實驗,終於成功研製了國際上第一個用於空間自主著陸避障的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實現250ms內對30°×29°區域的精準三維成像。「國際上,只在美國的實驗室做過,就再沒見過任何報導。」舒嶸說,這一方案成功保障了「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面的安全著陸,也使得我國成為國際上首次採用雷射三維成像技術在離月面100米高度進行行星軟著陸自主避障。

舒嶸在一個個重大項目中不斷成長、不斷提升,他越來越發現科研的目的不僅僅停留在順利完成指標的工作中,他更希望通過科研提升技術,讓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不能為了做科研而科研,要做有效的科研工作 。」舒嶸說。

一兩個月才有時間去探望一次父母,在女兒眼裡爸爸的職業「是出差的」,繁忙的工作讓舒嶸錯過了很多女兒成長的時刻,錯過了很多和父母相伴的時光,「沒有時間陪家人,這點確實挺遺憾的。」舒嶸略表無奈。而讓他感到寬心的是家人的理解,「我很理解他,很放心他,只要他把工作做好。」舒美冬如是說。

(原標題《溫嶺這對父子都是科學家!還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成功發射有關!》編輯 趙靜)

1564611125000

相關焦點

  •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中國經濟網酒泉8月16日電(記者佘惠敏杜芳)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5日電記者15日從中科院獲悉,我國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關於這顆衛星的命名,我們考慮了好久。」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就像國外有伽利略衛星、克卜勒望遠鏡一樣,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先賢的名字來命名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將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他說。
  •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四號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四號 源 / 新財網 文 / 新財網 2019年10月18日 10時44分   17日23時2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四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有望降低對國外的數據依賴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訊(見習記者 林煥新)9月12日,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代號:BNU-1)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 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科技日曆| 3年前,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升空,突破與潛力備受...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3年前的今天,2016年8月16日凌晨1時4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懷柔一號」科學衛星成功發射
    原標題:「懷柔一號」科學衛星成功發射 本報訊(記者張航)今天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
  • 中國發射的量子衛星「墨子號」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墨子號」是一顆量子衛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衛星。   我們聽說過氣象衛星、天文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軍事用途衛星甚至搭載武器的「殺手」衛星——恐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量子衛星」是個什麼玩意兒……   量子衛星是什麼?能做什麼?怎麼做?   墨子號應該可以算作通訊衛星當中的一種。
  • 澳門首顆科技試驗衛星「澳科一號衛星」亮相
    開幕式上,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命名揭曉,名為「澳科一號衛星」。當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與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籤署合作協定,推動該衛星研製工作,以航天科技助力澳門發展。據介紹,該衛星計劃於2021年擇機發射,旨在觀測南大西洋上空地球磁場異常區磁場變化的精細特徵,實現地磁場中近期變化預報,獲取的輻射帶高能電子寬能帶能譜分布等信息,對研究相關地球科學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張克儉在開幕式上表示,國家航天局高度重視澳門地區在航天科技領域的發展,鼓勵並支持港澳地區科技界參與國家航天工程項目。
  • 科學網—我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成功發射
    本報訊 11月20日上午7點40分,「天智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鵲橋號發射成功 將成為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鵲橋號發射成功 將成為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2018-05-21鵲橋號研製方表示,順利發射和在軌應用後,鵲橋號將成為世界第一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星、第一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第一顆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上採用Halo軌道的衛星,這是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新突破,標誌著中國將率先掌握地月中繼通信技術。5月21日5時2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圖為發射現場。
  • 周末去科大看「墨子號」量子衛星
    去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是科大科研人員提供的技術支持。想不想知道,這顆衛星是如何發射?量子衛星有哪些神秘之處?  在5月20日~21日的2017年科技活動周高校開放日上,中科大將端出「科普大餐」,一大批像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神秘的科技將撩開面紗,邀請市民前去感受科技魅力。  在今年的科技周活動上,可謂亮點紛呈。
  • 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架通信"鵲橋"
    月球背面將有「信號」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架地月通信「鵲橋」,助嫦娥四號奔月文/新華社5月21日清晨,在嫦娥三號「奔月」4年多之後,中國又做出一個探索月球的大動作——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中國首顆脈衝星試驗衛星深圳造
    深圳晚報訊(記者 曾賢平)10日7時42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這是全國首顆脈衝星導航試驗衛星,由位於南山區的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公司獨立研製生產。它標誌著深圳微小衛星設計建造水平進入新階段,實現了我國在脈衝星導航領域與國際比肩前行。
  •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平均每兩個月發射一顆衛星
    原標題:「北鬥、悟空、墨子」等讓世界喝彩  據《勞動報》報導,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17次提到「科技」,成為「高頻詞」之一。其中著重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 福建首顆衛星「海絲一號」發射成功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省首顆衛星「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後,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今早,西昌發射中心,世界首顆運行拉格朗日L2點通信衛星升空!
    2018年5月21日訊,記者剛剛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凌晨5時 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配圖與文字無關 新華社發(國防科工局供圖)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鵲橋號來源於中國民間流傳千古的牛郎織女傳說,而如今的鵲橋號則是中國航天人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和汗水設計建造的地月信息聯通的「天橋」。
  • 我國首顆Ku頻段高通量衛星發射成功!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組網成功。2020年7月9日晚間,亞太6D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在載荷重量、通信容量、設計複雜程度等方面,刷新了國內同類通信衛星的紀錄。目前通信衛星的主要頻段包括C頻段、Ku頻段、Ka頻段等。
  • 中國成功發射高分七號衛星|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天鵝座」貨運宇宙飛船,太空人將首次在太空烤巧克力曲奇,你沒有看錯,這是真的!兩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頒「科學探索獎」,巧合的是他們兩人均來自漳平,並且同樣畢業於漳平一中。關於蘋果: 蘋果提交環繞屏手機新專利、蘋果手錶迎來最強大對手。
  •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任暉 攝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首次發射的科學衛星,中科院與北京市政府共同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同時,為推動科學傳播,該衛星暱稱為「極目」,其兩顆衛星「小極」和「小目」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 引導中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