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 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據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介紹,由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推動的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衛星是一顆具備全極化工作模式的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運行於720公裡高度的晨昏太陽同步軌道,可以實現北極大多數地區每兩日的重複觀測。

程曉表示,在觀測全球環境變化過程中,北極海冰是一個重要的測量指標,全球變暖與霧霾等問題都與北極海冰減少有密切關係,但目前全球均很難實現對北極海冰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的準確預測。

據悉,這顆極地衛星由中山大學負責設計,衛星發射升空後可實時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海冰融化情況,並實現全球數據共享。「這顆衛星具備全球觀測能力,但我們重點關注北極海冰變化。」程曉說,「與其它國際類似衛星相比,該衛星能對北極大部分區域做到24小時內重訪,觀測精度和頻率都將優於現有極地衛星的水平。」

當日,「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該中心旨在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致力產生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完)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央廣網廣州12月4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發改委:中國將成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車市場,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
    【泰伯網急聘 策劃經理,記者(實習記者),客戶經理,產業服務(高級)顧問,分析師(實習分析師);點擊連結http://www.3snews.net/hire/ 或 添加HR微信(15724550012)了解詳情】【區域與行業】① 12月3日,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健表示,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車市場
  •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有望降低對國外的數據依賴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訊(見習記者 林煥新)9月12日,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代號:BNU-1)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中國經濟網酒泉8月16日電(記者佘惠敏杜芳)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 澳門首顆科技試驗衛星「澳科一號衛星」亮相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澳門星 航天情 中國夢」——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航天科普展15日在澳門科技大學開幕。開幕式上,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命名揭曉,名為「澳科一號衛星」。當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與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籤署合作協定,推動該衛星研製工作,以航天科技助力澳門發展。據介紹,該衛星計劃於2021年擇機發射,旨在觀測南大西洋上空地球磁場異常區磁場變化的精細特徵,實現地磁場中近期變化預報,獲取的輻射帶高能電子寬能帶能譜分布等信息,對研究相關地球科學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 中國首顆脈衝星試驗衛星深圳造
    深圳晚報訊(記者 曾賢平)10日7時42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這是全國首顆脈衝星導航試驗衛星,由位於南山區的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公司獨立研製生產。它標誌著深圳微小衛星設計建造水平進入新階段,實現了我國在脈衝星導航領域與國際比肩前行。
  • 「懷柔一號」科學衛星成功發射
    原標題:「懷柔一號」科學衛星成功發射 本報訊(記者張航)今天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
  • 海洋日報|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專用衛星擬下月升空
    航次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第三海洋研究所負責實施,預計用時90天,分2個航段。4.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專用衛星擬下月升空8月14日,「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的第一顆試驗衛星——「京師一號」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
  • 中國首顆AIS商用衛星即將發射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牽頭研製的中國首顆AIS商用衛星正式確認將於明年上半年發射升空。據介紹,AIS是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的簡稱,AIS系統是海事監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AIS商用衛星尚處於起步階段。
  • 我國首顆AIS商用業務衛星計劃明年發射
    我國首顆AIS商用業務衛星計劃明年發射
  • 福建首顆衛星「海絲一號」發射成功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省首顆衛星「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後,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架通信"鵲橋"
    月球背面將有「信號」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架地月通信「鵲橋」,助嫦娥四號奔月文/新華社5月21日清晨,在嫦娥三號「奔月」4年多之後,中國又做出一個探索月球的大動作——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四號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四號 源 / 新財網 文 / 新財網 2019年10月18日 10時44分   17日23時2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四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科學網—我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成功發射
    本報訊 11月20日上午7點40分,「天智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風雲系列獲中國工業大獎 2025年前將發射9顆高低軌衛星
    梁珂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 鄭瑩瑩)記者9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由該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當天在北京獲頒中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中國工業大獎。目前,風雲系列已規劃在2025年前將發射3顆高軌、6顆低軌風雲衛星,並在2025年後將補充發展風雲五號及測雲專用星等。
  • 中國首顆高軌遙感衛星高分四號將為地球拍「大片」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喻菲 申安妮)中國29日成功發射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分辨遙感衛星高分四號,它將為地球拍攝視角更寬闊的「大片」,並與先前發射的高分一號、二號衛星一起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 內蒙古攜手銀河航天:明年發射玉泉一號AI試驗衛星
    會上,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政府與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宣布共同研製發射全球首顆AI試驗衛星「玉泉一號」,面向大數據應用、軍民融合、民用航天、智慧城市與航天網際網路結合,共同打造「人工智慧(AI)+網際網路航天」新領域,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模式和途徑,推動深度合作,開展衛星遙感AI應用研究,推進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遙感大數據應用產業發展。
  • 鵲橋號發射成功 將成為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鵲橋號發射成功 將成為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2018-05-21鵲橋號研製方表示,順利發射和在軌應用後,鵲橋號將成為世界第一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星、第一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第一顆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上採用Halo軌道的衛星,這是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新突破,標誌著中國將率先掌握地月中繼通信技術。5月21日5時2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圖為發射現場。
  • 首個中國航天日:我國下半年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同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航天日」上獲悉,由上海航天參與研製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風雲四號衛星計劃於今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升空。據《科普中國》報導,與普通的衛星不同,天宮二號是承擔著科學實驗任務的空間實驗室。
  • 今早,西昌發射中心,世界首顆運行拉格朗日L2點通信衛星升空!
    2018年5月21日訊,記者剛剛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凌晨5時 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配圖與文字無關 新華社發(國防科工局供圖)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鵲橋號來源於中國民間流傳千古的牛郎織女傳說,而如今的鵲橋號則是中國航天人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和汗水設計建造的地月信息聯通的「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