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平均每兩個月發射一顆衛星

2020-12-24 東方網

原標題:「北鬥、悟空、墨子」等讓世界喝彩

  據《勞動報》報導,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17次提到「科技」,成為「高頻詞」之一。其中著重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而天宮、北鬥、悟空、墨子這些神話傳說中的名詞,通過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不斷努力變為了現實,此刻正在我們頭上的宇宙中默默工作著。

  重大成果「大放異彩」

  據悉,創新研究院已共計發射22顆衛星,包括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天宮二號伴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等,成功率達100%,一批「叫的響,數得著」的科研成果驚豔全球。

  「我希望未來有一天,人們像把蘋果手機換成華為一樣,喜歡北鬥勝過GPS」。作為北鬥導航衛星總師,林寶軍對北鬥抱有很高的期望。

  2015年我國發射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標誌著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區域走向了全球。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首次採用星間鏈路與自主導航技術,解決了複雜星上時統問題;首次採用框架面板式結構,大大降低了整星重量;首次採用功能鏈設計理念,提高了整星的系統集成度。

  而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則是世界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它就像神話中的「悟空」一樣擁有「火眼金睛」,在太空中開展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測任務,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

  2016年8月,「墨子號」成功發射,它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其主要科學目標一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越;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提升,創新研究院為我國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建設、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及空間科學研究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機制打造人才隊伍

  平均每兩個月就發射一顆衛星,這樣的高效率又從何而來?原來,創新研究院構建了一支創新能力強、知識結構合理、專業技術配套、管理規範高效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創新研究院以人才驅動思想和競聘機制為保障,在「公平、公開、和諧、進取」的創新文化推動下,全體員工「全部起立,重來一遍」;同時面向社會廣泛招聘人才,收到了海內外各類人才簡歷9411份,競聘產生部門負責人41名,最年輕者31歲,錄取比例為229:1。

  按照任務的不同,以重大成果產出為導向,實行分層分類考評體系:跑項目的,關鍵看中了多少標拿了多少任務;做新技術的,則可以以3年為一個考核周期沉下心來做研究。

  此外,為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研究院施行末位淘汰,通過末尾淘汰制,有的員工績效成績不高,可選擇離開,或流動到其他更合適的崗位,這種機制並非走過場,而是「真刀實槍」的改革,在這支以年輕人為主的隊伍中,成了實實在在的激勵。

  協同作戰帶動航天進步

  除了人才機制改革,創新研究院還將視角投向了更廣闊的世界,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及國內外其他研究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等,聚焦重大任務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形成優勢互補、共生共贏的創新生態。

  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授時中心、空間科學中心、物理所、高能所、力學所、大氣所等單位組成衛星空間科學聯盟,開展空間科學的創新研究。與中科院電子所、長光所、西光所、上光所、技物所、光電院、軟體所、安光所、中電集團29所和航天科工集團8511所等組成衛星載荷聯盟;與中科院成光所、上海技物所、空間中心、沈自所、西光所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539廠、811所、803所、13所、電科集團18所等組成衛星部組件聯盟,帶動了載荷和部組件技術的發展並提升了衛星的研製水平。

  當前,創新研究院正在搶抓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契機,希望為科創中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單位之一,創新研究院正積極參與張江科學城和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同時,將衛星批量生產製造和商業化航天布局到了臨港地區,為將臨港地區打造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創新引領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做出應有貢獻。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我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成功發射
    本報訊 11月20日上午7點40分,「天智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一天的數據量,列印出來跟東方明珠一樣高「北鬥精神」託起小衛星...
    原標題:一天的數據量,列印出來跟東方明珠一樣高「北鬥精神」託起小衛星: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故事一天的數據量,列印出來跟東方明珠一樣高「北鬥精神」託起小衛星: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故事( 2020-09-2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綜合新聞本報記者張建松北鬥三號衛星
  •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任暉 攝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首次發射的科學衛星,中科院與北京市政府共同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郭文彬 攝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工程任務由中科院負責組織實施,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負責工程大總體和地面支撐系統的研製建設,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研製,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為任務科學目標提出單位,並負責衛星有效載荷、科學應用系統研製建設,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科學數據的地面接收。
  • 北鬥衛星:中國「天眼」看世界
    發射成功不久的第17顆北鬥導航衛星,是中科院承擔的首顆長壽命、高可靠業務星。它的研製只用了3年零3個月。在未來的導航衛星研製上,中科院將會承擔更多的任務。 ■本報記者 黃辛 王珊 大部分人的五一小長假過得不亦樂乎。
  • 「懷柔一號」科學衛星成功發射
    原標題:「懷柔一號」科學衛星成功發射 本報訊(記者張航)今天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
  • 長徵十一號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GECAM衛星
    12月10日4時14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十一火箭點火升空此次發射的GECAM衛星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由2顆微小衛星組成,是「多波段、多信使」天文學時代重要的高能望遠鏡。長十一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研製,截至目前共計完成9次陸地發射任務和2次海上發射任務,創造了十一連勝的佳績。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央廣網廣州12月4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每一顆北鬥衛星的發射出徵都...
    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王國平11月22日,四川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論壇暨座談會在成都舉行。作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在論壇中提到,「都說55顆北鬥衛星是從四川發射升空的,實際上是59顆星,這其中還包括了4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他說,每一顆北鬥衛星的發射出徵都離不開我們四川省的大力支持。攝影 王晉朝四川是北鬥追星夢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是我國五大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聚集區之一。
  • 做衛星如爬山,快樂在攀登中每一步
    熟悉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林寶軍的人都知道,北鬥三號衛星凡有大事,他必寫詩直抒胸臆。今年7月31日,正逢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他欣然寫下一首藏頭詩,每句開頭兩字連綴起來,正是新時代北鬥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
  •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中國經濟網酒泉8月16日電(記者佘惠敏杜芳)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 中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胡藍月 攝 12月10日4時14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中科院空間中心「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雖然廈大不是國內第一所發射衛星的高校,但是,廈大發射的這顆衛星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也是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 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目前,已發射的適用於海洋觀測的C波段SAR衛星的重量一般都在幾噸左右,且成本高,研製周期長。
  •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副主任林寶軍 打開看世界的"天眼"
    在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人人都知道「60後」北鬥導航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是個「拼命三郎」:回家成「出差」、去上班卻成了「回家」;確定導航衛星的有效載荷狀態時,連著熬了3個通宵,喝掉一箱紅牛;平時的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為了北鬥衛星全球導航系統能早日運作,林總帶頭拼,我們一起拼,再苦再累也值!」
  • 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0日12時37分,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簡稱「中國電科38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 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昨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本次發射,長徵八號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便是廈門大學的「海絲一號」衛星。
  • WiFi萬能鑰匙「放衛星」,發射272顆衛星讓全球免費上網
    而昨天其背後資本運營方連尚網絡宣布WiFi萬能鑰匙的MAU月活躍用戶達到了9億之多,還宣布「令人大吃一驚」的連尚衛星上網計劃,投資30億元,一共發射272顆衛星,為全球用戶提供免費的衛星網絡上網服務,第一顆衛星「連尚一號」將於2019年擇機發射。272顆衛星組成可供全球免費上網的衛星網絡聽起來就有「放衛星」的嫌疑,那麼具體是怎麼樣的呢?
  • 「親,給我來一顆衛星!」
    深圳商報記者 王海榮 實習生 張文鑫 「你們家有衛星賣嗎?我想來一顆。」 「有啊,你今天把要求告訴我,一年半後就可以交貨。」 這段對話發生於8月11日在深圳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遙感大會微小衛星分論壇上。買家是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賣家則是來自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張曉敏。
  • 在天完成數據運算,手機APP實時訪問——「天智一號」升空 開啟衛星...
    11月20日7時40分,位於大西北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還黑黢黢的,呼嘯騰空的火箭瞬間劃破夜空,搭載「天智一號」衛星發射升空。7時52分55秒,衛星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天智一號』是一顆可以不斷更新軟體的衛星,人們可以通過手機訪問它,給它下任務。」
  • 廈門大學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昨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本次發射,長徵八號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便是廈門大學的「海絲一號」衛星。
  •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地球2.0衛星於2020年6月列入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第二批),上海天文臺是項目牽頭承擔單位,參加單位包括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項目負責人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