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鬥、悟空、墨子」等讓世界喝彩
據《勞動報》報導,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17次提到「科技」,成為「高頻詞」之一。其中著重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而天宮、北鬥、悟空、墨子這些神話傳說中的名詞,通過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不斷努力變為了現實,此刻正在我們頭上的宇宙中默默工作著。
重大成果「大放異彩」
據悉,創新研究院已共計發射22顆衛星,包括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天宮二號伴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等,成功率達100%,一批「叫的響,數得著」的科研成果驚豔全球。
「我希望未來有一天,人們像把蘋果手機換成華為一樣,喜歡北鬥勝過GPS」。作為北鬥導航衛星總師,林寶軍對北鬥抱有很高的期望。
2015年我國發射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標誌著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區域走向了全球。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首次採用星間鏈路與自主導航技術,解決了複雜星上時統問題;首次採用框架面板式結構,大大降低了整星重量;首次採用功能鏈設計理念,提高了整星的系統集成度。
而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則是世界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它就像神話中的「悟空」一樣擁有「火眼金睛」,在太空中開展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測任務,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
2016年8月,「墨子號」成功發射,它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其主要科學目標一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越;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提升,創新研究院為我國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建設、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及空間科學研究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機制打造人才隊伍
平均每兩個月就發射一顆衛星,這樣的高效率又從何而來?原來,創新研究院構建了一支創新能力強、知識結構合理、專業技術配套、管理規範高效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創新研究院以人才驅動思想和競聘機制為保障,在「公平、公開、和諧、進取」的創新文化推動下,全體員工「全部起立,重來一遍」;同時面向社會廣泛招聘人才,收到了海內外各類人才簡歷9411份,競聘產生部門負責人41名,最年輕者31歲,錄取比例為229:1。
按照任務的不同,以重大成果產出為導向,實行分層分類考評體系:跑項目的,關鍵看中了多少標拿了多少任務;做新技術的,則可以以3年為一個考核周期沉下心來做研究。
此外,為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研究院施行末位淘汰,通過末尾淘汰制,有的員工績效成績不高,可選擇離開,或流動到其他更合適的崗位,這種機制並非走過場,而是「真刀實槍」的改革,在這支以年輕人為主的隊伍中,成了實實在在的激勵。
協同作戰帶動航天進步
除了人才機制改革,創新研究院還將視角投向了更廣闊的世界,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及國內外其他研究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等,聚焦重大任務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形成優勢互補、共生共贏的創新生態。
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授時中心、空間科學中心、物理所、高能所、力學所、大氣所等單位組成衛星空間科學聯盟,開展空間科學的創新研究。與中科院電子所、長光所、西光所、上光所、技物所、光電院、軟體所、安光所、中電集團29所和航天科工集團8511所等組成衛星載荷聯盟;與中科院成光所、上海技物所、空間中心、沈自所、西光所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539廠、811所、803所、13所、電科集團18所等組成衛星部組件聯盟,帶動了載荷和部組件技術的發展並提升了衛星的研製水平。
當前,創新研究院正在搶抓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契機,希望為科創中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單位之一,創新研究院正積極參與張江科學城和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同時,將衛星批量生產製造和商業化航天布局到了臨港地區,為將臨港地區打造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創新引領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