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給我來一顆衛星!」

2020-12-13 SZNEWS

深圳商報記者 王海榮 實習生 張文鑫

「你們家有衛星賣嗎?我想來一顆。」

「有啊,你今天把要求告訴我,一年半後就可以交貨。」

這段對話發生於8月11日在深圳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遙感大會微小衛星分論壇上。買家是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賣家則是來自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張曉敏。

「國際商業航天市場增長迅猛,去年衛星遙感圖像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總量已經達到18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這項服務的收入將達到60億美元。」張曉敏說,「我國這一市場的增長態勢也不弱。而且市場需求進一步細分,在傳統高精度定量化遙感市場穩定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新興消費級遙感衛星市場。」

張曉敏所在的航天東方紅公司正是深圳發展航空航天產業過程中跑出的一艘快船,目前已成功發射了60顆小衛星,實現了我國遙感衛星出口零的突破,開發了覆蓋1公斤級到1000公斤級的完整小衛星和微小衛星平臺型譜。

面對越來越細分、應用模式不斷多樣化的商業遙感市場,以及逐漸興起的網際網路用戶,航天東方紅公司提出了系列化的遙感衛星產品服務,既面向高精度定量化遙感市場,滿足用戶數據精細化應用需求,同時也面向新興低成本遙感衛星市場,滿足用戶靈活的多元化服務需求。

「在發展商業遙感過程中,航天科技集團將推出由多顆高解析度光學衛星、高光譜衛星等組成的『星座』。其中第一階段就是由我們公司研製4顆0.5m解析度的光學遙感衛星,計劃分別於今明兩年進行『一箭雙星』發射升空。」張曉敏透露,在提升遙感小衛星能力的同時,還將進一步拓展商業衛星領域,以數據採集衛星星座起步,逐步演進成為具備隨遇接入、多維信息融合、網絡式傳輸等特徵的低軌信息綜合服務提供商。「我們還將構建創新中心,創新研製模式,加強企業在衛星研製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客戶提出購買小衛星的要求,到產品交付,研發生產周期大約需要一年半時間。」

「小衛星正面對著一個大舞臺。」來自國防科技大學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納衛星工程中心的趙勇也在一旁「添柴」,「質量在100公斤以內的微納衛星的技術發展呈不斷加速趨勢,成為當前國際航天領域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與研製成本高達幾億到數十億元之間的傳統衛星相比,研製成本只有幾百萬到幾千萬元之間的微納衛星吸引了很多社會資本參與。但微納衛星在設計、空間管理、實用化方面面臨挑戰,因此參與者需要找準定位,著眼於『先進設計、靈活管理、新型應用』等方面,才能充分發揮微納衛星在技術驗證、快速響應方面的獨特優勢,與傳統大衛星形成良性互補。」

事實上,在深圳航空航天產業領域裡,並非只有航天東方紅一家獨行者。正是看好小衛星通信領域的發展機遇,深圳光啟也加快了基於小衛星的窄帶通信技術研發。深圳光啟科學首席科學家季春霖介紹,窄帶通信具備發射功率較低、研發難度較低、系統開銷較少等成本優勢。他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衛星通信企業和非傳統衛星通信企業進入小衛星通信領域,窄帶通信有望迎來又一次春天,並將在智能設備、環境監測、應急通信、市政服務、設備監控、車聯網等領域率先發力。

季春霖透露,光啟正在研究一種新型窄帶高效無線通信技術,能夠帶來高效利用頻譜、傳輸更遠距離、降低硬體要求等變化。「我們也有研製質量在1~10公斤間的新一代小衛星計劃,進而實現小衛星的批量生產,降低單個衛星的成本,提供一個費用極為低廉的衛星通訊服務平臺。」

相關焦點

  • 10顆有趣的衛星:海衛一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逆行」軌道的衛星
    今天,我們來看看太陽系中這10顆最有趣的衛星。我確信,其中一些事實將會令你著迷。1.木衛三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其直徑大於水星,質量約為水星的一半,木衛三主要是由矽酸鹽巖石和冰體構成的。它的大小如此之大,以至於它擁有自己的磁場。
  • 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 木星的衛星為什麼那麼多?
    來源:新浪科技圖中顯示了圍繞木星運行的眾多衛星中的4顆,這顆行星為什麼有這麼多衛星呢?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7日消息,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但有幾十顆天然衛星圍繞著木星旋轉。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一向以衛星數量眾多著稱,並且不斷有新成員被發現。
  •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平均每兩個月發射一顆衛星
    重大成果「大放異彩」  據悉,創新研究院已共計發射22顆衛星,包括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天宮二號伴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等,成功率達100%,一批「叫的響,數得著」的科研成果驚豔全球。
  • 人類第一顆衛星竟然是個41米直徑的「大氣球」
    原標題:人類第一顆衛星竟然是個41米直徑的「大氣球」   5月5日消息,通信衛星的早期鼻祖是一顆酷似氣球的衛星,圖中顯示的就是美國宇航局在1964年於北卡羅來納州進行充氣衛星測試的場面,135英尺直徑(41米)的鋼化充氣氣球衛星正在進行拉伸應力測試,美國宇航局開始了對通信衛星技術的示範性應用。
  • 本周一顆小行星與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親密接觸」
    摘要: 據外媒報導, 本周一顆小行星與地球同步軌道的通信衛星「親密接觸」 。地球同步衛星或地球靜止衛星位於赤道上方的軌道帶內,其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相等,這意味著它們始終保持在同一地點上空。這些衛星構成了軌道通信系統的骨幹,任務規劃者們費盡心思確保太空飛行器之間不相互幹擾。然而,有時意想不到的危險會出現得很突然。
  • 中亞像一顆失落的衛星
    我後來才知道,她們是在酒吧裡做皮肉生意的,而客源就是像狼一樣徘徊其間的跨國公司的外籍僱員。我的第一次中亞之旅伴隨著震撼。可回到家,我卻發現自己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我面對的是一個極其陌生的世界,有著複雜而悠久的傳統。蘇聯解體後,中亞像一顆失落的衛星,迷失了方向。我之所以用「衛星」這個意象,是因為衛星的軌道很難由自己決定,它總是被周圍更大的行星所左右——而中亞也是如此。
  • 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 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本次發射,長徵八號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便是廈門大學的「海絲一號」衛星。  「海絲一號」衛星諧音英文「HI, SEA」,具有「你好,海洋」之意,以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為主要觀測對象,可全天候、全天時對陸地、海洋、海岸進行成像觀測,為我國海洋環境、災害監測和土地利用等提供服務。
  • 一顆墜入宇宙的衛星,失聯50年後,為何頻頻傳回「神秘」信號?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加緊了步伐,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幾十年間,人類向宇宙發射了近千顆衛星,但是探索宇宙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科技起步階段,人類所發射的大部分衛星都沒有到達目標星球,也許墜落到了地球,也許在太空中漂浮成為了太空垃圾。
  • 以西海岸命名的衛星再添一顆!天啟6號衛星(青島西海岸號)成功發射
    天空中再添一顆以西海岸命名的衛星。10月26日23時19分,被命名為「青島西海岸號」的天啟星座06星,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徵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後衛星成功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每一顆北鬥衛星的發射出徵都...
    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王國平11月22日,四川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論壇暨座談會在成都舉行。作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在論壇中提到,「都說55顆北鬥衛星是從四川發射升空的,實際上是59顆星,這其中還包括了4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他說,每一顆北鬥衛星的發射出徵都離不開我們四川省的大力支持。攝影 王晉朝四川是北鬥追星夢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是我國五大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聚集區之一。
  • 我在衛星發射現場,見證歷史的一刻
    伴隨著轟鳴巨響,推遲一周發射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噴薄出熊熊烈焰,託舉著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直破雲霄,飛向太空。約30分鐘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鄭重宣布:衛星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太陽帆板展開到位,衛星狀態正常,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伊朗成功發射一顆軍用衛星 美國耿耿於懷|人造衛星|伊朗_軍事|穆拉...
    4月22日,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伊朗此前用運載火箭發射衛星的行為是否符合聯合國決議表示懷疑。蓬佩奧向記者表示:「每個國家在發射火箭之前都應該諮詢聯合國發射行為是否符合聯合國決議。我認為伊朗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此外他強調,美國國防部將做出更加明確的美國立場。
  • 廈門大學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本次發射,長徵八號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便是廈門大學的「海絲一號」衛星。「海絲一號」衛星諧音英文「HI, SEA」,具有「你好,海洋」之意,以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為主要觀測對象,可全天候、全天時對陸地、海洋、海岸進行成像觀測,為我國海洋環境、災害監測和土地利用等提供服務。
  • ...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鄧孝慈】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預期在軌運行不少於4年。
  • 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國北鬥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歷時20多年發展,距離北鬥全球組網只有一「星」之遙,因此,第五十五顆北鬥導航衛星的發射備受關注。原計劃6月16日10時左右發射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GEO-3因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技術原因推遲,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在6月23日9時43分成功發射。
  • 2020-6《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紀念郵票發行...
    郵票圖案 中國郵政定於2020年4月24日發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紀念郵票1套1枚。集郵門戶網訊詳情如下: 志號:2020-6 圖序:(1-1)J   圖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 面值:1.20元 郵票規格:44×33毫米 齒孔度數:13度
  • 人民星雲項目下一顆衛星計劃於今年10月中旬發射
    8月31日,人民網在互動平臺表示:人民星雲項目下一顆衛星計劃於2020年10月中旬發射。人民星雲是集「衛星研發裝配、衛星測控接收、專屬星座定製、遙感信息服務」為一體的衛星和大數據全產業鏈項目,致力打造研發裝配、衛星遙感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產業高地。
  • 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雖然達到了四點要求,可還是有一個遺憾
    對我國來說,人造衛星的發展歷史,是漫長而又艱巨的,其中針對第一顆人造衛星,專家們還制定了「四大要求」,不過最後也留下了一個遺憾。究竟是什麼「要求」,又是什麼遺憾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曾經被認為最有希望蘊藏生命的衛星 很有可能是一顆死星!
    來源: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二十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在太陽系外部行星的衛星冰層深處是否存在著欣欣向榮的外星生命。伽利略號(Galileo)和卡西尼號(Cassini)等太空飛行器在木星任務和土星任務中偶然發現了一些證據,這些證據證明木星和土星的的一些衛星隱藏著全球性的海洋,它們所環繞的巨行星的引力使這些海洋變暖。
  • 仙跡巖親山步道
    仙跡巖親山步道仙跡巖與七星山一樣,擁有一顆一等衛星控制點,自景美景興路243巷牌樓拾級而上,經過78階的長壽梯與100階的登仙坡後,就是濃蔭密佈的綠色步道,沿途種類繁多的綠色植被、山頂的仙跡巖大石上、健康步道及仙巖廟皆可遠眺臺北盆地街景,景色幽靜而宜人。山不在高 小而美就好仙跡巖位在景美地區,這山自然別名「景美山」,再因為地處景美溪匯入新店溪的溪口附近,所以也有個「溪子口山」的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