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了!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2020-12-25 騰訊網

今天12時37分

廈大「海絲一號」

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

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發射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去年廈大曾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

都是為了科學研究

其中

『』海絲一號」衛星

是為了在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最新消息

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

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

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

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來看看廈大的衛星

廈大官方發布消息,「海絲一號」衛星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的。

海絲一號檔案

體重:約180公斤

波段:C波段

最高解析度:1米

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

可穿透雲層,不受時間和惡劣條件限制,獲取全天時、全天候的二維高分辨地球表面雷達圖像

還有這些厲害之處

「海絲一號」是

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

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

「海絲」星座的首發星

雖然廈大不是國內第一所發射衛星的高校,但是,廈大發射的這顆衛星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也是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

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

校方發布的一段視頻,通俗地介紹了SAR,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全稱叫合成孔徑雷達。雷達在太空中不斷地向地球發射信號並從接收到的信號中獲取信息。那麼合成孔徑雷達是什麼呢?它就像一臺「相機」。然而它不是一臺普通的「相機」。當海絲一號掃過特定區域時,它會不斷地運動,運動的同時又對某一特定目標進行拍攝,獲取一系列的影像。這些影像還只是半成品,海絲一號還會對這些影像進行「數字」合成,最終獲得高清的遙感影像。

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目前,已發射的適用於海洋觀測的C波段SAR衛星的重量一般都在幾噸左右,且成本高,研製周期長。

重量不到傳統SAR衛星的十分之一

校方介紹說,廈大」海絲一號」的重量,大約為180公斤左右,相當於3個成年人的體重,不到傳統SAR衛星的十分之一。

千萬不要以重量來論英雄,正如電子設備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發展的那樣,現在衛星也逐漸趨向於輕小便捷。校方介紹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它小,它可是千裡眼,它的成像幅寬最大為100km,解析度最高可達1m,同時它又是透視眼,可以穿透雲層進行全天時全天候的觀測。」

「海絲一號」要幹嘛

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

校方說,海洋科學是廈門大學的優勢學科之一,經過近百年的學科發展,如今已擁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遙感大數據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號海洋科考船、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聯合遙感中心及衛星接收站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臺和重大設施。

廈大說,海絲一號衛星是廈門大學現有海洋觀測能力從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將進一步推動海洋科學、生態學等「雙一流」建設學科的發展。

海天路基的海洋觀測一體化

明年還要發射第二顆衛星

校方還透露,海絲一號衛星是「海絲」星座的首發星,該星座還包括將於2021年上半年發射升空的海絲二號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海絲」星座由廈門大學、天儀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有限公司和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擬協同更多合作單位發射多顆輕小型SAR衛星和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目前,廈門大學正與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有限公司、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籌建海洋大數據應用技術創新研究院,並對接國家和市場需求,通過深度的產學研合作,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與轉化、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產業合作等,助力「數字福建」、「生態福建」、「海上福建」、「數字中國」和「十四五」新基建建設。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佘崢 綜合廈門大學

編輯:羅小州 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標星+置頂廈門日報

一秒找到日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廈門日報社App「潮前智媒

輕鬆玩轉黑科技

一鍵get最潮新聞&服務▼

相關焦點

  • 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 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昨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本次發射,長徵八號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便是廈門大學的「海絲一號」衛星。
  • 廈門大學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昨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本次發射,長徵八號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便是廈門大學的「海絲一號」衛星。
  • 「你好,海洋!」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成功
    」也是「透視眼」,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東南網12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通訊員 歐陽桂蓮)昨天中午12時37分,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廈大說,目前衛星已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這顆衛星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是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海絲」星座的首發星。
  • 「你好,海洋!」廈大海絲一號 「上天 」
    ●波段:C波段●最高解析度:1米●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是「千裡眼」也是「透視眼」,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昨天中午12時37分,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以西海岸命名的衛星再添一顆!天啟6號衛星(青島西海岸號)成功發射
    天空中再添一顆以西海岸命名的衛星。10月26日23時19分,被命名為「青島西海岸號」的天啟星座06星,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徵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後衛星成功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建造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海洋衛星的作用及分類據悉,海洋衛星是用於海洋水色、海面溫度、海平面高度等的觀測,其實質上是為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服務而設計發射的一種人造地球衛星。據報導,國內外已發射的海洋衛星按用途分,海洋衛星可分為海洋水色衛星、海洋動力環境衛星和海洋綜合探測衛星。
  • 天儀研究院第14星發射成功!聯合一汽馬自達CX-4將Flag立上天
    北京時間 2019年8月31日上午7點41分,由天儀研究院自主研製的瀟湘一號07星搭載快舟一號甲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天儀研究院的第8次太空任務,至此天儀已成功將14顆衛星送入太空為客戶提供在軌服務,在衛星發射數量和服務能力上繼續領跑中國民營航天。
  • 廈大成功發射火箭!研究目標是:兩小時全球民航直達!
    廈大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廈門大學成功發射火箭!記者隨即從廈大校方獲得證實:2019年4月23日上午7時28分在我國西北部沙漠無人區廈門大學「嘉庚一號」火箭成功發射!火箭誰造的?廈大官方微博說「嘉庚一號」是由廈大航空航天學院攜手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研製為什麼廈大要發射火箭?
  • 歐空局土壤溼度與海水鹽度(SMOS)衛星成功發射
    11月2日,歐洲空間局地球探索者系列的第二顆衛星,造價4.64億美元的土壤溼度與海水鹽度衛星(SMOS)從俄羅斯北部Plesetsk人造衛星發射基地,於格林尼治時間1點50分成功發射。     SMOS衛星將在觀測全球氣候變化領域起到關鍵作用。基於獨特的被動微波幹涉成像技術,SMOS衛星能夠觀測大氣與海洋、陸地之間的水汽循環。
  • 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你好,海洋!」  海洋科學是廈門大學的優勢學科之一,經過近百年的學科發展,如今已擁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遙感大數據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號海洋科考船、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
  • 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雖然達到了四點要求,可還是有一個遺憾
    人造衛星是當時的高精尖技術,更是世界各國都要搶佔的高地,美國最早宣布要發射人造衛星,但最後在1957年10月4日,卻被蘇聯人搶先發射,即斯普特尼克1號,它人類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1958年2月1日,美國才發射了探險者1號,所以就只能屈居第二了;再到1965年11月26日,法國科學中心也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三顆人造衛星,即阿斯特裡克斯1號。
  • 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顆衛星是我國所發射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如果要算上試驗導航衛星的話,這顆就是第59顆,這次任務的成功,也表示著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全面部署完成,它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那麼這顆衛星成功發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 科技日曆| 20年前,「資源一號」01星發射成功,細數太原衛星發射...
    科技日曆| 20年前,「資源一號」01星發射成功,細數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資源」情結  Evelyn Zhang • 2019
  • 2020-6《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紀念郵票發行...
    郵票圖案 中國郵政定於2020年4月24日發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紀念郵票1套1枚。集郵門戶網訊詳情如下: 志號:2020-6 圖序:(1-1)J   圖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 面值:1.20元 郵票規格:44×33毫米 齒孔度數:13度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將有效服務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管
    央視網消息:今天(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二號C衛星、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生產,自然資源部為該衛星工程牽頭主用戶部門。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7次發射。海洋二號衛星明年完成組網 預警海洋災害今天發射的海洋二號C衛星是海洋二號系列的第三顆星,此前發射的A星是試驗星,B星已經進入業務化運行。
  • 北鬥衛星成功發射,科研基地「變身」旅遊勝地
    近日,北鬥衛星成功發射,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此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個擁有50年歷史的衛星發射中心,不僅成功送走了所有的北鬥導航衛星,還送走了包括「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在內的登月探測器,出鏡率之高,已是家喻戶曉。
  • 伊朗成功發射一顆軍用衛星 美國耿耿於懷|人造衛星|伊朗_軍事|穆拉...
    4月22日,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伊朗此前用運載火箭發射衛星的行為是否符合聯合國決議表示懷疑。蓬佩奧向記者表示:「每個國家在發射火箭之前都應該諮詢聯合國發射行為是否符合聯合國決議。我認為伊朗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此外他強調,美國國防部將做出更加明確的美國立場。
  • 這家網際網路公司要發射衛星全球免費上網,投入30億如何盈利?
    從最早的谷歌熱氣球WiFi計劃,到Facebook宣布放棄的無人機網際網路項目Aquila,再到Facebook旗下 PointView Tech計劃明年初發射自有網絡衛星Athena,以及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和獲軟銀投資的OneWeb向FCC(美國電信業監管機構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申請文件。截至目前,業界對於發射衛星提供網絡服務的計劃仍在探索之中,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 天啟6號衛星成功發射 我國物聯網星座已八星在軌
    10月26日,天啟6號物聯網衛星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後衛星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天啟6號組網後,天啟星座在軌業務衛星將達到八顆,共同服務於全球物聯網數據業務。天啟星座由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國電高科」)研製及運營。天啟6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落實青島西海岸新區與國電高科關於天啟衛星物聯網產業基地的重要舉措。
  •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平均每兩個月發射一顆衛星
    重大成果「大放異彩」  據悉,創新研究院已共計發射22顆衛星,包括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天宮二號伴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等,成功率達100%,一批「叫的響,數得著」的科研成果驚豔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