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還賀蘭山一片翠綠

2021-01-12 澎湃新聞

還賀蘭山一片翠綠

——寧夏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作紀實

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作使賀蘭山舊貌換新顏。圖為秋日的賀蘭山美景 記者 許凌攝

賀蘭山是我國八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也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賀蘭山豐富的煤炭資源曾經給當地帶來財富,可是粗放管理下的無序開採也使這裡滿目瘡痍。近兩年,寧夏石嘴山市傾全市之力打響了賀蘭山生態保衛戰。通過綜合整治,賀蘭山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沒有賀蘭山就沒有寧夏的穩定生態環境,沒有賀蘭山就沒有石嘴山的煤炭資源。」寧夏石嘴山市委書記王文宇說。幾十年來,賀蘭山豐富的煤炭資源曾經給當地帶來財富,可是粗放管理下的無序開採也使這裡滿目瘡痍。如何還賀蘭山一片翠綠?近兩年,寧夏打響了賀蘭山生態保衛戰。

賀蘭山是我國八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也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溼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是中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也是寧夏平原的主要生態保護屏障。1988年5月9日,國務院批准寧夏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過度開採致千瘡百孔

賀蘭山的煤炭資源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迄今為止累計開採5億噸。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把賀蘭山北部汝箕溝、石炭井等礦區列入「一五」期間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石嘴山市因此成為寧夏第一個國家投資興建的煤炭工業基地。

賀蘭山綜合整治辦公室主任張建華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末,國家先後投資建成了石炭井一礦、二礦、三礦、四礦、大峰露天煤礦、白笈溝礦等一批國家統配煤礦。到了80年代末,石炭井三礦、四礦、一礦等因資源枯竭或者深度開採難度增加、效益下滑先後關閉。

「最開始煤礦都是國企,一邊開採煤炭一邊回填礦坑,都是有秩序有規劃地開採。之後,隨著政策的改變、私人開採的增加,賀蘭山變得千瘡百孔。」張建華說。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石嘴山市已經設立了數十家集體鄉鎮私營煤礦。2000年以後又批准了數十家以採煤為主的滅火工程、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多以露天剝挖為主。一方面,由於露天剝挖的大型剝挖機械設備越來越先進,導致開採過度。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為追求效益,往往無序開採。就這樣,日積月累,賀蘭山滿目瘡痍。

全面修復刻不容緩

「2017年5月12日,石嘴山市將中央第八環保督察組反饋意見作為整治任務,傾全市之力打響了賀蘭山生態保衛戰。」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區委書記張戈說。

按照《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工作方案》,石嘴山市負責118處整治點,含20處煤礦、8處生態治理點、61處非煤礦山、16處儲煤和洗煤廠、13處人類活動點。其中位於核心區29處,緩衝區20處,實驗區69處。

據介紹,整治點散落在保護區12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面積達62萬畝,破壞情況觸目驚心,有的坑深120米,有的溝長5公裡,有的治理區域達25平方公裡,涉經營業主208個,企業情況錯綜複雜,其中涉及許多違規開採行為、歷史遺留問題等。

「整治賀蘭山,我們需要拿出壯士斷腕、破釜沉舟的勇氣。」張戈說,經營者利害關係盤根錯節,利益訴求期望過高,整治過程中大量不可預見的問題突發頻發……

「剛開始的時候,為了宣傳政策,我們一家一家企業談。」張建華說。

為了堅定全市上下「不完成整治不鬆勁、不清理徹底不下山」的信心,石嘴山市成立了現場指揮部,由一名市領導帶領國土、園林、環保3個部門的一把手與原崗位脫鉤,進山駐點、一線推進、靠前指揮,全權負責清理整治工作。通過建立臺帳、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統一定計劃、定目標,組織實施了3次集中攻堅,統籌推進各項工作。針對熱點難點問題,採取層層壓進、分片包抓、逐點推進的措施,有效推動了整治進度。先後召開由區市縣相關部門參加的辦公會議31次,並針對工程治理、賠償獎勵、資金管理等具體事項,定標準、定方案、定措施,現場決策處理疑難問題。

繼續進行長效化修復

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8年年底,石嘴山市共完成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244個整治點的整治。

談到整治成果,張建華如數家珍:共拆除建築物55萬平方米、機械設備4.8萬臺(套);與企業個別洽談1242次,集中約談62次,關停企業214家,安置職工300名;轉運土石5600萬立方米,覆土1.9萬畝,完成整治面積62萬畝;種植樹木3萬株,播撒草種4000公斤,協調解決涉法涉訴問題29個;組織執法巡查2950次,制止違法行為197起,填封炸封盜採坑洞66個。累計投入人力5.9萬人次,機械4.1萬臺次,資金10億元。

「雖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我們對賀蘭山的整治絕不會止步於此。」大武口區區長蘇煥喜說。

2019年,石嘴山市繼續重點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34個點,其中煤礦14家、砂石礦2家、歷史遺留砂坑9處、煤炭集中加工區2個、生態恢復治理工程2處、渣臺5個,共計88平方公裡,計劃投入資金6.85億元,其中煤炭產能補償6.2億元、生態治理點及無主渣堆綜合整理費用0.65億元。

蘇煥喜告訴記者,目前,11家煤礦全部關閉,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總體進度達80%,緊鄰保護區的93家洗煤廠、儲煤場已全部拆除退出。按照「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的原則,組織實施了「一線兩溝、多片」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了大磴溝、北岔溝、姚汝路乾溝周邊、馬蓮灘周邊以及八號泉周邊生態修復等工程,計劃造林7000畝,各牽頭單位在雨季組織人工播撒草籽40噸、覆蓋面積8萬畝。

如今,夏日的賀蘭山上綠草茵茵,山下花海翻騰。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龍泉村依山而建,鄉村旅遊搞得如火如荼,從春到秋,田間地頭各種瓜果蔬菜不斷,每到周末,來採摘的人絡繹不絕。2019年,大武口區隆湖一站打造了百畝百合花海,曾經的鹽鹼地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景點,僅中秋假期,遊覽人數就超過10萬人次。

「通過整治,保護區內煤礦、非煤礦山等所有企業關閉退出,黑、髒、亂、差的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石嘴山市市長李鬱華說:「下一步,石嘴山市將著力打造美麗城市,實施山水林田湖試點項目,科學規劃、啟動實施賀蘭山生態帶建設,建立完善生態治理修復機制,由突擊式的整治轉向長效化修復,逐步推動保護區與城市區融為一體,把保護區打造成為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許凌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吳舒睿

原標題:《生態保護|還賀蘭山一片翠綠》

相關焦點

  • 依法保護賀蘭山生態環境,從你我做起
    12月9日,為了有效保護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環境、合理利用生態資源,賀蘭山管理局組織人員在景區內開展了生態保護和普法宣傳活動。此次活動結合自然保護區實際,通過懸掛標語、設置展板、語音播放、發放宣傳品等形式,向現場農牧民、僧侶、遊客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內蒙古自治區森林草原防火條例》、《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保護區相關法律法規及賀蘭山資源保護、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方面進行了宣傳。
  • 賀蘭山生態保衛戰
    2017年,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一場生態保衛戰在賀蘭山正式打響。三年來,賀蘭山生態保護區的生境通道逐漸形成,長效管護有序開展,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金川銀川米糧川說到寧夏,很多人可能會立馬想起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謠:「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
  • 賀蘭山生態治理修復取得積極成效
    整治修復保護區內面積6673公頃,人工播撒草籽40噸、覆蓋面積8萬畝,造林7000畝……記者近日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了解到,近3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面推進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嚴格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賀蘭山「黑、髒、亂、差」的狀況已實現了根本性好轉,生態治理修復取得積極進展。
  • 賀蘭山護林員:腳板築牢防線見證生態變遷
    智能巡護系統、手持機經緯定位導航儀等智能設備的運用,不僅實現了護林員的智慧巡山,還實現了賀蘭山生態保護的智能化管理。「有了這些智能設備,巡山的時候沒有網絡也能定方向,一邊巡山一邊拍照錄像,為賀蘭山生態保護留下珍貴的數據資料。」鄭自福說,看著賀蘭山一天天重燃生機,他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
  • 怎樣理解賀蘭山是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近些年來,由於過度墾荒、超載放牧、盲目開採、無序旅遊等人為因素的幹擾,加劇了其脆弱性,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為此,我們應深刻認識賀蘭山的生態價值以及其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努力奪取賀蘭山生態保衛戰的勝利。
  • 賀蘭山的生態重建之路:從野蠻開發到全面退出,坑壑育新生
    這是寧夏為昔日因野蠻開發而傷痕累累的賀蘭山所做出的修復與保衛,也是寧夏人與自然共處的新徵程——自2017年起至今,賀蘭山保護區內169處整治點全面完成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任務,83個礦業權全部退出,50處工礦設施全部拆除,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100億元,人類活動全面退出。
  • 逐漸恢復元氣的賀蘭山,正吟唱出如歌行板
    倏忽間,幾隻巖羊的身影從眼前掠過,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惹出一片驚嘆聲——賀蘭山,正逐漸恢復為自然生態的「主場」,生機勃勃的綠草山花、活潑靈動的飛鳥走獸,重新成為這裡的「主人」。寧夏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3年來,截至目前,治理修復面積已達200平方公裡。
  • 漫談賀蘭山氣候特徵
    賀蘭山森林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地處蒙古高原中部南緣,華北黃土高原西北側,西南鄰近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西北第一大南北走向的山脈,根屬陰山山系。具有複雜多樣的動植物區和比較完整的山地生態系統,具有色調分明的垂直景觀,呈現梯度分布。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有高山灌叢草甸、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青海雲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種類型。
  • 每平方公裡還不到一隻 賀蘭山野生獐子急需搶救
    內蒙古日報阿拉善5月6日電 俗話說:「沒有賀蘭山,沒有阿拉善。」賀蘭山是阿拉善的母親山,是阿拉善地區的天然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之一。山區內有豐富的動植物物種。自從1992年國家在賀蘭山設立自然保護區,實行「退牧還林」和「自然林保護工程」等環保措施,很多瀕危的物種得到了恢復。如巖羊的數量,從不到1萬隻發展為現在的3萬多隻。
  • 被「燒傷」的賀蘭山:煤層自燃三百年,每年損失10億元
    全面提升賀_臧_蘭山生態_甄__蒯_治_胥_理修復成效_農_,除了植樹造_索_林、退出礦企_宗_、消除非法人_呂_類活動,還需要給賀蘭山_從__戎_山體來一次_邢_全面體檢,實施一臺「微創手術」,消除困擾賀蘭山的_禹_「自燃」破壞,給賀蘭山這道_胡_生態屏障強_雷_筋健骨。 2020年10月30日,大石頭火_諸_區一明火點_蒙_。
  • 賀蘭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巖羊總數逾4萬隻【組圖】
    人民網銀川8月15日電(吳隆重)近日,記者在賀蘭山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看到,在藍天白雲下成群巖羊自由徜徉在山間,時而嬉戲、時而狂奔。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經過多年保護,賀蘭山自然保護區一帶的巖羊總數已有4萬多隻,賀蘭山已成為世界巖羊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巖羊又名石羊、青羊,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賀蘭山東麓摁下空間生態修復鍵讓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
    如今,賀蘭山的饋贈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每逢周末或假日,去趟賀蘭山才覺得解乏、舒暢。這一切,得益於銀川人民始終秉承用心守護和永葆敬畏之心的信念!西夏區自然資源局綠化養護中心主任馬軍向記者介紹說,從2018年起,在西夏區賀蘭山東麓開展淺山區文化旅遊生態廊道建設項目,截至2020年5月底,累計在賀蘭山自然保護區東邊界以東、振興路以西、拜寺口溝以南、新小線以北區域,東西寬800~1200米,南北長8公裡的區域內累計投資3020萬元,完成生態修復治理面積7140畝,其中:新增人工造林6380畝,退化林改造及森林撫育生態修復面積760畝,種植樟子松、
  • 35萬畝荒地變綠地和釀酒葡萄園—— 逐綠前行,賀蘭山東麓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站在酒莊廣場處,抬頭遠望,蜿蜒巍峨的賀蘭山傲然屹立。從酒莊的葡萄採摘區、林木區、酒莊主題公園,到酒窖,一抹抹濃濃的綠色中帶出一片「曲徑通幽處」的詩意。  誰能料想,腳下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15年前還是一片荒蕪的採砂場。  時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在通往賀蘭山的一個路口,立著一塊「老袁砂石場」的牌子,這是現志輝源石酒莊董事長袁輝的父親開辦的。
  • 哈拉烏北溝,賀蘭山最美的遇見(上)
    哈拉烏溝位於賀蘭山西麓,是賀蘭山自然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域之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敖包疙瘩,蒙語又稱達塄浩繞,意指70個石頭壘成的圈子,海拔3556米,行政區劃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內,位於賀蘭山脈中部哈拉烏北溝底,是賀蘭山主峰,也是賀蘭山海拔最高的山峰,比銀川平原高出了2000多米,是寧夏和內蒙的界峰。是寧蒙兩省(區)登山愛好者最熱門的山峰。由於封山育林,防火防盜,保護環境,近年來把控很嚴,輕易無法進山。
  • 漫談賀蘭山氣候特徵
    賀蘭山森林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地處蒙古高原中部南緣,華北黃土高原西北側,西南鄰近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西北第一大南北走向的山脈,根屬陰山山系。具有複雜多樣的動植物區和比較完整的山地生態系統,具有色調分明的垂直景觀,呈現梯度分布。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有高山灌叢草甸、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青海雲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種類型。
  • 寧夏: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推進 破損地貌逐漸恢復
    央視網消息:寧夏六盤山、賀蘭山地區是我國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從去年開始,寧夏制定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對重點區域進行生態恢復治理。現在,生態防護林、經濟林、溼地等「五個百萬畝」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正在規劃建設,破損地區自然風貌已經逐漸恢復。
  • 神秘的賀蘭山
    1985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寧夏賀蘭縣佛教協會管理,我回到北京特別題寫並雕刻了「賀蘭山鹿盤寺」匾額,從北京運回銀川,銀川市佛教協會和賀蘭縣人大等領導及有關佛教人士100餘人參加了揭牌儀式。嚴凝藉雪風威裡,眩曜爭光日色間,獨有詩人憐短景,賀蘭容易又青還。」清人胡秉正也賦詩曰:「西北天誰補,此山作柱擎,蟠根橫遠塞,設險壓長城。俯看黃河小,高懸白雪清。曾從絕頂望,灝氣接蓬瀛。」  賀蘭山文化遺產  在賀蘭口溝谷兩岸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還有400幅巖畫。
  • 賀蘭山下的風景有多美?一半是江南,一半是塞北
    但賀蘭山就不是,在大約15.5億年前,賀蘭山所在的地區還是一片大海,海洋生物在此安居樂業。直到燕山運動時期,強烈的地質運動令海底沉積物慢慢隆起,形成賀蘭山的雛形,而隨著7000萬年前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賀蘭山繼續緩慢上升,最終形成了今天綿延200餘公裡、平均海拔2000-3000米的近南北走向山脈15億年的地質演變,讓賀蘭山由一片汪洋挺拔為一座奇特的山脈,也讓中國西北多了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
  • 神秘的賀蘭山
    上一篇,我們已經來到寧夏中衛市,自從進入中衛的地界,明顯感覺景象與之前的蘭州大不同了,如果不告訴你這裡是哪裡,咋一看路兩旁的流水與楊柳,還誤以為是江浙一帶呢。巍巍賀蘭山擋住了西伯利亞的寒流,也擋住了騰格里沙漠的東侵,加上母親河黃河的灌溉,造就了這一片的塞北江南。今日寧夏,塞上江南。
  • 別了,賀蘭山再無「人家」
    還存在著公墓陵園、軍事區、廠礦企業、葡萄基地酒莊、農莊農家樂等設施。2017年5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以不怕揭短亮醜、敢於面對擔當的堅定態度,正式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 2017年的寧夏新聞是這樣報導的: 2017年8月,銀川市將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所有農家樂等人類活動場所依法予以拆除。目前大部分農家樂已於6月底拆除完畢,僅剩一處名為「山上人家」的農家樂也在拆除計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