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風窗常務副主編 謝奕秋
多名「戴黑頭套的白衣人」當街行刑式槍殺路人,發生在萬聖節後第二天;維也納商業街上人們發足狂奔的視頻,搖動觀者心旌。
最新消息是,有1名經營炒麵店的奧籍浙江青田人(陳志彬)身中兩槍死亡,1名中國公民受輕傷。另有3名平民死亡。
事發地附近的「瑞典廣場」是維也納市中心地標之一,多年前我曾去過。記得往西南走不到10分鐘,穿過一路高檔商店的商業街,便到了另一個地標,擁有世界第三高尖嗒的聖斯特凡大教堂。
11月2日晚,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發生槍擊事件,造成至少7人死亡、多人受傷。圖為襲擊發生地圖示,標紅處為此次發生在Seitenstettengasse一座猶太教堂附近的恐襲
這次發生在美國大選日前夜的襲擊,已有「聖戰分子」和「伊斯蘭國」先後認領,稱是為了報復奧地利參與國際聯軍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同一天稍早時候,阿富汗喀布爾大學遭「伊斯蘭國」武裝分子襲擊,死傷44人(包括3個兇徒)。
如果真是全球恐襲的一環,為什麼這次輪到奧地利?
01 專業殺戮
11月3日零時起,奧地利按計劃重新實施全國「封鎖」(至11月底),以遏制飆升的疫情(日增四五千例)。「封鎖」令生效的前一晚,首都維也納的許多市民聚在酒吧、餐館,以挽留衣香鬢影的熱鬧時光。
悲劇恰在此時發生。
一名猶太教神職人員說,他住在猶太教堂(當時對外關閉)的大樓裡,「聽到槍聲之後,我們從窗戶往下看,看到槍手朝各個酒吧和餐館(街邊露天區域)的客人開槍」。
他說:「持槍者到處亂跑,並在我們大樓前至少射出了100發子彈。」
稍後,維也納還有5個地點發生槍擊,至少十多名路人被擊中,多人傷重不治。
「聽起來像鞭炮,然後我們意識到那是槍聲。」一位路過的市民說。
迅速趕到的警方擊斃了一個兇徒,當場抓獲了一名嫌疑人,隨即在全城展開大搜捕,特種部隊也已介入。而原先由警方承擔的部分治安職責(如守衛主要建築物),轉由軍隊接管。
應急部門響應後,市中心傳出警笛聲和直升機聲,有其他州的救護人員趕來支援。大量武裝警察把守著該市舉世聞名的歌劇院附近的一條通道。
警方敦促社交媒體用戶不要發布正在進行的警察行動的視頻,以免危害警察。
社交媒體上一段錄像顯示,一名槍手在猶太教堂所在的鵝卵石街道上奔跑射擊,並大喊大叫。另一段視頻顯示,一名警察在與兇徒展開槍戰時不幸被擊中,受傷倒地。
錄像顯示,其中一名槍手沿著教堂所在街道奔跑,在用突擊步槍射傷一名路人後,再折返上前對其進行了補槍
奧地利擁有歐洲最寬鬆的控槍法,平均每100人擁有30支槍。據說,這次兇徒使用的AK-47突擊步槍是民用版,很可能是在當地採購的。
年輕的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說,襲擊者「裝備了很好的自動武器」,並且「經過專業準備」。現年34歲的實權總理庫爾茨大學肄業,領導著奧地利中右的人民黨,是限制非法移民的急先鋒。
內政部長卡爾·內漢默說,邊境檢查得到了加強,星期二不要求兒童上學。「根據我們目前所知,至少有一名肇事者仍在逃亡。」當地居民被要求待在家中,遠離窗戶及公共運輸。
稍晚傳來消息:被擊斃的嫌犯是「伊斯蘭國」支持者,名為庫伊蒂姆·費祖萊,20歲,出生在維也納南部,曾因想加入「伊斯蘭國」被判監22個月,但被提前釋放,目前其公寓已被炸毀。當局在對維也納及其附近的18處房產進行搜查時,拘留了與襲擊者有關的14人。
社交媒體上傳出的槍手畫面
奧地利已經多年沒有發生過嚴重恐襲。1981年,在前述猶太教堂,有兩名巴勒斯坦人發動襲擊,造成2死18傷。1985年,一個巴勒斯坦極端主義組織用手榴彈和步槍襲擊了維也納機場,炸死3名平民。
今年8月,奧地利逮捕了一名31歲的敘利亞難民,他涉嫌試圖襲擊第二大城市格拉茨的一名猶太社區領袖。
不到3個月後,該國「倖免於近年來歐洲嚴重恐襲」的記錄被打破。
02 歐美共情
哀悼來自世界各地。歐盟、法國、荷蘭、挪威、希臘和美國的高級官員,對「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遭襲擊表示震驚。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推文中說,法國「與今晚遭受襲擊的奧地利人民一樣感到震驚和悲傷」。
「在法國之後,這是又一個遭到攻擊的友好國家。」他對兇徒語帶威脅地說,「這是我們的歐洲。我們的敵人需要知道他們正在與誰打交道。我們不會屈服。」
上周四,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一名突尼西亞男子進入聖母升天大教堂後,用刀殺害三人,其中一名婦女系被斬首。此前,有巴基斯坦難民在《沙爾利周刊》舊總部外炸傷兩人;一名在有關表達自由的課程中向學生展示先知穆罕默德漫畫的教師,遭到來自車臣的18歲激進分子斬首——法國舉國哀悼,隨後在索邦大學為之舉行國葬。
2020年10月16日,法國教師塞繆爾·帕蒂(Samuel Paty)被18歲的襲擊者Abdoulakh Anzorov斬首,後者被警察開槍打死。10月18日,法國巴黎,抗議者舉著寫有「我是老師」的橫幅聚集在共和國廣場,抗議恐怖主義,並對法國教師塞繆爾·帕蒂被暗殺表示敬意
馬克龍誓言捍衛言論自由。蓋達組織則敦促殺死侮辱先知的人。
法國已經發出了最高級別的恐怖主義警報。當局部署了數千名士兵來保護禮拜場所和學校等,相關警衛人員還將增加到7000人。有關方面警告說,穆斯林世界(如土耳其、黎巴嫩、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的反法抗議活動仍在繼續,法國駐沙特吉達領館警衛也被捅了,可能還會發生其他伊斯蘭激進分子襲擊的事件。
5年前,同樣是在11月,巴黎的多個文體娛樂休閒場所遭到連環槍擊和爆炸襲擊,導致至少130人死亡、368人受傷。「伊斯蘭國」事後認領襲擊。在已知的10名兇徒中,兩人有比利時公民身份,3人有法國身份,還有4名來自敘利亞的僱傭兵。
筆者記憶猶新的一個細節是,巴塔克蘭劇院有一男子沃納不顧安危,哀求槍手放過自己的兄弟,槍手心軟,最終讓他和其餘50多名觀眾保住性命。而這名槍手和3名同夥,最後都死在劇院,他們在警方接近時引爆了佩戴的自殺式腰帶。
2015年11月13日,法國多地發生恐怖襲擊,其中巴塔克蘭劇院內最少有120人死亡,為本次恐怖襲擊中傷亡最慘重的地點
這次維也納襲擊者中,據說也有一人綁了自殺式腰帶,尚待進一步證實。
德國外交部在推特上稱,奧地利的報導「令人震驚和不安」,但又話鋒一轉:「我們不能屈服於旨在分裂我們社會的仇恨。」
這個時候,誰跳得最高,也就成了全球極端分子的靶子。馬克龍便是前鑑。
所以,泛泛地譴責暴力和仇恨,既安全又有交代。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譴責了他所謂的「恐怖襲擊」,並補充說:「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反對仇恨和暴力。」
川普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賴恩說:「我們與奧地利、法國和整個歐洲站在反恐鬥爭中。」
03 歷史迴響
維也納恐襲事件不是孤立的,除了法國的近例,西歐近年來不乏這樣的致命襲擊事件,不少涉及槍、炸彈和卡車,例如:
2016年3月,三名「伊斯蘭國」自殺炸彈手(均為比利時國民)在布魯塞爾機場和地鐵中炸死32人。7月,法國尼斯市慶祝巴士底日的人群中,駛入一輛重型卡車,造成86人喪生。攻擊者被確認為突尼西亞出生的法國人。12月,一輛卡車駛入德國柏林市中心一個擁擠的聖誕節市場,碾死12人,碾傷48人。
2017年4月,一輛卡車撞入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一家百貨商店,碾死5人,碾傷15人。5月,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在英國曼徹斯特一個擁擠的音樂場所,殺死22名兒童和成人,炸傷59人。6月,3名襲擊者在倫敦橋上和附近酒吧作案,致死8人,致傷至少48人。8月,一輛麵包車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市中心的人群中碾過,至少13人喪生。
2019年11月,英國警方開槍殺死了一名穿著假自殺背心的男子,該男子在倫敦刺死了2人,刺傷3人,然後被路人摔倒在地。當局稱這是恐怖襲擊。
2016年7月14日深夜,尼斯市法國國慶日慶祝活動遭襲,一輛大卡車撞向正在觀看巴士底日煙花表演的人群,造成86人喪生
但維也納恐襲事件又是別具一格的,因為「維也納」三個字本身,就代表了歷史的迴響。
1683年,土耳其人對被黑死病肆掠過的維也納的進攻,被神聖羅馬帝國內外的幾支援軍奇蹟般打退,這被後世論者解讀為「基督教世界對於伊斯蘭世界的重大勝利」。「如果此役是相反的結果,歐洲或許已經不再是現在的歐洲。」
前述奧地利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聖斯特凡大教堂,其塔樓上重達20噸的銅鐘,原型的熔鑄材料,就來自維也納人戰勝奧斯曼帝國侵略後所繳獲的槍炮。
聽到那裡的鐘聲,會想到文明衝突的歷史,但又不僅於此。
2016年7月,一名18歲的槍手單槍匹馬在德國慕尼黑殺死了至少9人。這位少年沒有與伊斯蘭教的聯繫,但沉迷於大規模殺戮。這次襲擊是在挪威極右翼分子布雷維克連環襲擊5周年之際進行的,當年白人布雷維克殺死了包括本國青少年在內的77人,以示反對執政的挪威工黨引入外來穆斯林移民。
2019年3月,在紐西蘭的克賴斯特徹奇清真寺,澳大利亞籍白人殺死了51名穆斯林,其中包括兒童。
2019年3月,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清真寺發生槍擊事件後,大批民眾參加了惠靈頓守夜活動
在這兩次襲擊中,白人極端分子都提到了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以使其大規模殺戮合法化。在挪威,布雷維克為紀念維也納戰役400周年,命名了他的所謂「2083宣言」。
然而,這段維也納「反包圍」的戰役,並不是截然的十字架與新月的戰爭。奧斯曼帝國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多民族的政治實體,當時與天主教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四結盟,其軍隊包圍奧地利城市,是由傳說中的匈牙利新教貴族伊姆雷·索科利加速的——他在奧斯曼帝國的旗幟下進軍,矛頭直指維也納的天主教哈布斯堡家族。
奧斯曼帝國當時也受到了哥薩克人的支持,而哥薩克人來自現在的烏克蘭中部。過去,他們是奧斯曼蘇丹對抗波蘭人和俄國人的有用盟友。相反,參加維也納救援的波蘭軍隊中,有一支重要的塔塔爾族騎兵,他們碰巧是遜尼派穆斯林。
「維也納之戰是一部多元文化的戲劇,」歷史學家達格·赫伯約斯魯德寫道,「這是歐洲歷史複雜而矛盾的轉折的一個例子……從來沒有像歐洲的基督教聯合軍這樣的東西。」
11月2日晚,警察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街頭警戒
當今西方民族主義者構建的二元稜鏡,並不能準確描述形成歐洲大部分歷史的章節。同樣,把一兩個國家較嚴重的恐襲事件上綱上線到「某宗教已經向某國開戰」,也是不可取的。
歐洲恐襲是不是進入了上升周期,我們還要再觀察。畢竟,此次維也納襲擊的危害遠不如5年前的巴黎連環恐襲,是否會引起又一波瘋狂的跟風,取決於歐洲各國反恐部門的打擊是否足夠精準。
編輯 | 何子維
排版 | 何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