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人,應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戒律?犯了戒又該怎麼辦?

2020-12-12 每日一首佛歌

我們學《沙彌律儀》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態度?不是說學了戒之後就能做得到,持戒守威儀是很難的,從某種角度講是不容易做到的。自力修行難,最基本的就是持戒難。持戒難,後面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就都難了。持戒都持不了,想有禪定,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禪定功夫也就開不了智慧。末法時代修行為什麼有教無行、難證果位?最重要一點就是戒持不了。

戒持不了,身心不清淨;身心不清淨,只在那裡打坐,想開悟、想求智慧,都不現實。為什麼末法時代的人沒有禪定功夫?因為戒、定、慧三學缺了一個最基礎的——戒學。戒律不清淨,行為有染汙,身心自然不清淨,怎麼定得下來呢?就像渾濁的水一樣,不斷地有風吹,不斷地被攪動,要讓水沉澱下來是不太現實的。應該以一種什麼態度來學戒律呢?又做不到,還得要學。

我們學淨土的更知道自己是凡夫眾生,站在這幾層關係上來說,怎麼認識戒律?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戒律?乃至犯了戒該怎麼辦?以及對於別人的持戒、犯戒,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對這些都要有基本認識,不然可能學了之後,要麼認為反正我做不到,我也不管了;要麼就是以戒律去看外界的是非、對錯、好壞,看哪裡都不如法。這就有悖於學習戒律的目的了。

有位戒律道場的法師講,很多師父把徒弟送到他們的道場去學戒。有些學了戒回去之後連師父都看不順眼了,覺得師父出家那麼多年居然不懂戒,居然到處犯規矩,反而把師父弄得下不了臺。本來師父讓徒弟去學習,是想成就他們回來管理寺院、規範道場,但是回去之後,不是按戒律來管理寺院,而是去看人家的是非了,這是學戒最大的一個問題,很容易去評判別人,去觀別人的過失。

這也是我們凡夫眾生的習性,總喜歡去觀別人的過失,觀佛門的過失。所以學戒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先要有正面的心態。學習的方式。這次以《沙彌律儀》為重點,這也是我們作為出家人的根本。沙彌律儀和比丘戒,除了戒律不同之外,威儀基本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做比丘之後,遵行的基本威儀還是這些,這是作為出家人共通的。首先,戒律不好講。

因為我們不是專門研究戒律的,包括我個人,對戒律也沒有太多的了解。關於出家比丘戒,蕅益大師有註解本《重治毗尼事儀集要》,早期我花了一點時間看過。後來因為學淨土,基本上也沒太關注戒律。所以,如果不是專門學戒律的,很多地方不太熟悉,不敢隨便發揮,拿不準的,也不敢隨便講,不像教理上可以做一些發揮。還有,戒律依循的標準也各有不同。

一般講戒律就是《四分律》,《四分律》是律宗依循的標準,依此而立宗;此外,還有《五分律》《十誦律》等其他幾部律典。這幾大部律典,有一些差異。即使同依四分律,不同的人對戒律的認識也會不一樣。學戒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為什麼講五年學戒呢?學教的人,恐怕有些還學不到五年。

五年學戒之後才能去學教理。因為戒律需要花時間去詳細了解細則,最終融入日常行為中。對戒律學習比較深入和專業的人,先不講做得如何,最起碼走出去,還是比不懂戒律的人要好很多。我們生在末法時代,雖然持戒很難,但最起碼學了之後,多少會提升一下自我,能做多少,儘量做。

相關焦點

  • 佛教:永恆的戒律之美,佛門的「根本五戒」,你能做到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佛教在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戒律捆綁在一起,一個出家人,一襲袈裟在身,就與世俗之人有了本質的區別,就必須要遵守佛家的「清規戒律」,出家人的戒律有「八萬四千」之多,什麼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等種種,也許舉手投足之間就會犯了戒,足見遵守戒律之難
  • 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你不可不知!
    菩薩戒,即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佛說十來偈》中有言:「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受持菩薩戒,只要不犯重大過失,就可一直保留佛弟子的身份,直到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一樣的覺者。譬如學生,只要遵守校規,就可保留學生身份,直到畢業。
  • 佛學|守戒的幾種境界:不得不戒,不可不戒,與不戒之戒
    要回答這些問題,其實根源是要先明白一點:學佛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或者說,佛法的追求是什麼?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一種法門,最終指向的都是見性明心,大徹大悟天地宇宙最終極的奧妙,進而能擺脫生死輪迴,超凡入聖,獲得生命大自在的解脫。
  • 佛教的戒律在家人能不能看呢?
    01反對者說我覺得這樣的學佛是非常可恥的,學佛就要學習佛祖的言傳身教,戒律是僧人的私有財產嗎什麼是出家人,出家人不一定是僧人,在家居士也有出家人,難道只有僧人才可以學律法,在家居士就不能?四眾弟子都是僧人嗎?再有,僧人如果持戒,就不會怕被人監督,你堂堂一個修行人,老怕別人丈量你,你不是執著嗎?戒律應該公平、公正、公開,假如自己不願持戒,就不要找很多藉口,不讓人學戒律。
  • 戒是一種保護——佛教中的五戒是什麼
    在佛教中,學佛需要遵守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五戒是成無上菩提的基礎,也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五戒即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也是做人的準則,雖然其規範與世間道德很接近,但是佛弟子修行根本為三皈五戒,而非世間規則,切忌以世間善法的要求代替了佛法的規則。五戒的道理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遠。
  • 學佛人面對現前瘟疫應有的態度
    我們學佛的人,現在在這個時代,眾生迷惑顛倒,苦報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電視新聞裡常常看到,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怎麼形成的?世間人不知道,以為這都是天災,天然災害,人無能為力。其實他的看法完全錯了,所有一切的果報是業力感招的。
  • 一位學佛者的內心自白,學佛還是要下苦功夫去修行
    我這人的毛病就在於沒有恆久的毅力,心力弱,有時明知有的事不該做,卻又那樣做了,結果又是懊喪又是悔恨,可到下次,不知不覺又犯了。這才知道學佛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看幾本書,背幾卷經就解決問題了,關鍵是要「行」,要以佛法為良藥,對治自身的毛病習氣,凡夫有八萬四千種毛病習氣,佛法也有八萬四千法門,只要對症下藥,肯治病,肯揭創疤,就沒有調伏不了的「病」。
  • 嚴持戒律 以戒為師:界詮法師為閩南佛學院學僧開示
    界詮法師從平興寺創辦伊始講起,用樸實智慧的話語為大家介紹了平興寺的發展緣起與歷史、寺院的學修課程以及日常管理模式,重點講解了戒律在修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堅定我們的信仰,因果才是學佛的根本法義,大家不能本末倒置。出家人,一定要把出家的基礎建立起來,嚴持戒律,以戒為師。只有腳踏實地修行,才能避免我慢,免生煩惱。做好自己的本分,自然能夠贏得社會的理解與尊重。」   法師強調,出家人應該樹立僧格,安於道場,守得住清淨。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 阿難問佛陀:為何有人學佛後事事如意,而有的人學佛後卻百般不順?
    阿難問佛陀:「為什麼都是信佛、學佛,結果卻富貴和衰敗不同?是什麼原因造成得呢?」佛對阿難說:「有的人信佛、學佛拜求真正明佛理、得了悟的善知識,跟從明師受戒律、聞佛法,去除自己各種貪、嗔、痴妄念,嚴格按照佛經的要求去做,不斷精進修行!
  • 學佛開示丨2020年延恩寺五戒
    也是世俗當中我們應該要做到的五常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明就可以知道無論是學佛或者不學佛的無論是佛教或者是儒家都是要求我們遵守五戒五常我們當個佛弟子還有什麼理由說不應該去遵守五戒守持五戒呢我們剛才講的成佛修學佛法是從人道開始
  • 出家有幾種類型,學佛人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
    提到出家的概念,一般是指削髮為僧,生活在寺廟,有著嚴格的戒律規定的人,男的俗稱和尚,女的俗稱尼姑。而佛談出家,都是根據學佛人而談的,如果沒有學佛,就沒有出家的概念。出家有四種類型,學佛人可以對照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大體說來,佛陀所制的戒律,可以分為「通戒」和「別戒」2種,其中所謂「通戒」有3種:一、攝律儀戒:即「諸惡莫作」,是所謂「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惡」指的是違反菩提心、慈悲心,會惱害其他眾生的事。攝律儀戒是所有戒律中,最基本而具體的行持,可以顯發人們的斷(惡之)德,令心易於安住,發起禪定。
  • 學佛是為了消業障,還是為了斷煩惱,從根本上告訴你學佛的原因
    學佛久了,會經常聽到同修說道「消業障」這個詞,說「磕大頭消業障效果最好」、「念《地藏經》功德大,消業障快」、「放生消業障最明顯」等等。好像學佛就是為了消業障一樣,這樣的想法對嗎?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明白這個「業障」到底是什麼。
  • 戒律裡是說不能養貓狗一切畜獸,但佛並沒說不能向畜生行布施救護
    現在有一些學佛的人說,戒律裡面有規定,學佛的人不能養貓狗,不能養寵物,所以見到那些流浪貓、流浪狗之類的,也不能給它們飯吃,更不能收留它們,甚至見到它們還要把它們趕走!還有人說不能與三惡道的眾生結緣,跟三惡道的眾生結緣,這些眾生會把我們也拉下水,障礙我們修行,所以也不能和畜生結緣!
  • 佛教: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的人,才會變得有福氣
    一個人的生活,就是自己的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學佛的人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夠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人生就會防微杜漸,有人格的完善。一個人學佛是為了求得清淨心,能有心靈的安寧。佛說:一切唯心造,一個人之所以有痛苦煩惱,往往是來自己自己的欲望,有求皆苦,無欲則剛,求而不得,人生就會痛苦煩惱。學佛重在身心的解脫,學佛後,能夠看淡欲望,放下執著,不再去追名逐利,尋聲覓色,能夠看得破放得下,不為物役,不被情困,不去自尋煩惱,就會有心靈的清淨。
  • 學佛的人為什麼不能算命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佔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佛遺教經》【妙祥法師開示】命自我立,算也沒用佛的戒律上是不允許學佛人算命的。雖然有一些書也寫了一些類似算命的東西,還有《一掌經》等等的。現在有的電視片,拍的觀世音菩薩也拿手指掐一掐,這都是後代人亂編的。
  • 家庭生活中如何學佛,自己學佛很精進,家人不理解怎麼辦
    學佛要保持中道,當先社會需要的是民心安定,大眾歡喜,社會認可,所以學佛人對於佛法的理解要中道而不能偏在一邊,如果偏在一邊走極端就沒有給學佛人做一個好榜樣。相信有學佛同修遇到過類似情況,早晨很早起床,學佛很精進,把一些經咒念完,幾個小時過去了,家人一看真好,真用功,你怎麼不去出家當和尚呢,這樣就會造成誤會,家人不會認為你學佛精進用功是應該的,僅僅會以為你讀經了早飯沒人做了,你學佛了我們生活受影響了,甚至有些極端的情況,家人會因此排斥佛法,甚至有可能會和佛學劃清界限,心想都是這個佛學影響了我們的家庭生活。
  • 佛門中人也「貪財」,不過非世俗之財,而是「七聖財」
    這位財首菩薩修行的就是「七聖財」法門,分別是信,戒,慚,愧,聞,舍,慧,出家人們都非常歡喜這些。如果說我們世俗中人逢年過節見面喜歡說恭喜發財的話,那佛弟子們就可以用這「七聖財」來做恭喜了,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發財,離苦得樂,超凡入聖。那麼這七種聖財究竟是什麼呢,咱們就來一一介紹。
  • 佛教:戒律學習該如何深入呢?最深奧的道理往往都在平凡生活中!
    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庶幾成就聖道,不負出家之志矣。若樂廣覽者,自當閱律藏全書。這是前面一個總的說明。因為是「要略」,所以整本書的內容是選擇比較實用的,跟出家人生活比較貼近的地方,摘錄出來,編輯成一本書。如果想全面地知道,了解得更深入、更廣泛一些,那就要去閱律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