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沙彌律儀》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態度?不是說學了戒之後就能做得到,持戒守威儀是很難的,從某種角度講是不容易做到的。自力修行難,最基本的就是持戒難。持戒難,後面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就都難了。持戒都持不了,想有禪定,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禪定功夫也就開不了智慧。末法時代修行為什麼有教無行、難證果位?最重要一點就是戒持不了。
戒持不了,身心不清淨;身心不清淨,只在那裡打坐,想開悟、想求智慧,都不現實。為什麼末法時代的人沒有禪定功夫?因為戒、定、慧三學缺了一個最基礎的——戒學。戒律不清淨,行為有染汙,身心自然不清淨,怎麼定得下來呢?就像渾濁的水一樣,不斷地有風吹,不斷地被攪動,要讓水沉澱下來是不太現實的。應該以一種什麼態度來學戒律呢?又做不到,還得要學。
我們學淨土的更知道自己是凡夫眾生,站在這幾層關係上來說,怎麼認識戒律?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戒律?乃至犯了戒該怎麼辦?以及對於別人的持戒、犯戒,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對這些都要有基本認識,不然可能學了之後,要麼認為反正我做不到,我也不管了;要麼就是以戒律去看外界的是非、對錯、好壞,看哪裡都不如法。這就有悖於學習戒律的目的了。
有位戒律道場的法師講,很多師父把徒弟送到他們的道場去學戒。有些學了戒回去之後連師父都看不順眼了,覺得師父出家那麼多年居然不懂戒,居然到處犯規矩,反而把師父弄得下不了臺。本來師父讓徒弟去學習,是想成就他們回來管理寺院、規範道場,但是回去之後,不是按戒律來管理寺院,而是去看人家的是非了,這是學戒最大的一個問題,很容易去評判別人,去觀別人的過失。
這也是我們凡夫眾生的習性,總喜歡去觀別人的過失,觀佛門的過失。所以學戒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先要有正面的心態。學習的方式。這次以《沙彌律儀》為重點,這也是我們作為出家人的根本。沙彌律儀和比丘戒,除了戒律不同之外,威儀基本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做比丘之後,遵行的基本威儀還是這些,這是作為出家人共通的。首先,戒律不好講。
因為我們不是專門研究戒律的,包括我個人,對戒律也沒有太多的了解。關於出家比丘戒,蕅益大師有註解本《重治毗尼事儀集要》,早期我花了一點時間看過。後來因為學淨土,基本上也沒太關注戒律。所以,如果不是專門學戒律的,很多地方不太熟悉,不敢隨便發揮,拿不準的,也不敢隨便講,不像教理上可以做一些發揮。還有,戒律依循的標準也各有不同。
一般講戒律就是《四分律》,《四分律》是律宗依循的標準,依此而立宗;此外,還有《五分律》《十誦律》等其他幾部律典。這幾大部律典,有一些差異。即使同依四分律,不同的人對戒律的認識也會不一樣。學戒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為什麼講五年學戒呢?學教的人,恐怕有些還學不到五年。
五年學戒之後才能去學教理。因為戒律需要花時間去詳細了解細則,最終融入日常行為中。對戒律學習比較深入和專業的人,先不講做得如何,最起碼走出去,還是比不懂戒律的人要好很多。我們生在末法時代,雖然持戒很難,但最起碼學了之後,多少會提升一下自我,能做多少,儘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