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翻譯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是由國際翻譯家聯盟(FIT)於1991年設立的,旨在紀念《聖經》拉丁文本譯者哲羅姆的誕辰。每年9月30日,FIT會員都會組織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如組織翻譯活動、表彰傑出譯者、召開記者發布會等,以表達作為譯員的職業自豪感。
為慶祝2019年聯合國本土語言國際年,今年的主題是翻譯與本土語言。
歷年國際翻譯日主題
回顧人類東西方文明發展的歷程,從文明的發展趨勢與翻譯活動之間的關係來看,翻譯活動都經歷了宗教典籍翻譯、人文著作翻譯與實用文獻翻譯三個階段。
談起翻譯,自然繞不開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古國。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設立「四夷館」,負責翻譯朝貢國家往來文書,並教習周邊民族、國家的語言文字,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為培養翻譯人員而設立的專門機構。
自19世紀末以來,隨著西方列強打開中國的大門,西方人文著作也隨即成了這一時期翻譯活動的中心主題,中西文明的深度碰撞激發了中華民族新的創造活力。
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實用文獻的翻譯又佔據了主要的位置。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設立「四夷館」,負責翻譯朝貢國家往來文書,並教習周邊民族、國家的語言文字,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為培養翻譯人員而設立的專門機構。
點擊播放 GIF 0.0M
《華夷譯語》是中國近代早期
外文譯漢文的官方辭書
點擊播放 GIF 0.0M
中華翻譯文明源遠流長
翻譯大咖自也是不勝枚舉
點擊播放 GIF 0.0M
嚴復
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他所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梁實秋
國內研究莎翁「第一人」,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有《莎士比亞全集》(譯作)、《呼嘯山莊》(譯作)、《英國文學史》等。
傅雷
一代翻譯巨匠傅雷一生譯著宏富,幾乎譯遍法國重要作家伏爾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的重要作品,代表譯作有《約翰•克利斯朵夫》《貝多芬傳》《高老頭》《老實人》等共30餘部作品。
楊絳
「沒有她,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楊絳的譯文非常注重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度,因而她的譯文十分注重細節描摹,語言幽默詼諧、自成一格。她的代表作有《堂吉訶德》(譯作)、《1939年以來英國的散文作品》。
現如今,26個英文字母的變化組合在國人眼裡早已不再陌生,連幼兒園牙牙學語的小朋友都可以輕鬆回答「what color is it?」。然而,由於近現代中國的特殊國情,國內翻譯工作一路走來,敘述內容多以西學翻譯為主,中學外播卻鮮有涉及。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向世界展現東方古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讓世界了解中國、走近中國,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而翻譯就是我們手中最有利的工具。
圖片來源:網絡
攝影:王貝佳
編輯:宋一笑
初審:龔明娟
覆審:陳慧
審核發布:王天琪
※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評論
轉載須註明出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