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釣魚的朋友,都喜歡到自然水域釣野魚,野魚不僅味道好,而且釣魚成本低。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熱愛釣魚的人越來越多,釣魚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在城市生活,釣魚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周邊的黑坑魚塘,收費較高魚肉還不好吃,已經完全失去了釣魚的樂趣。
野生魚從體型和肉食上就能區分的,野生魚色澤更亮麗,魚肉更緊實。
到了冬天野魚難釣,當地釣魚人紛紛把目標轉向另一種大魚,這種魚釣上岸沒有人要,不是送人就是原模原樣放回水裡。
昨天,當地的釣友釣起一條和清道夫魚齊名的大魚,一米多長十多公斤重,最後送人都送不出去,無奈只能將大魚扔進水裡。
這魚是從當地河道裡釣起來的,魚體漆黑有八根鬍鬚,也是當地人口中的「垃圾魚」,這就是埃及鯰魚,也叫塘鯴或塘角魚。
或許有人吃過這種魚,也認為魚肉好吃!可當地的釣魚人,認為這種大鯰魚不能吃,吃下去容易發病。埃及鯰魚和本土鯰魚不同,本土鯰魚個頭較小,生長緩慢,對水質要求極高,而且肉質細膩鮮美,魚刺很少營養豐富。
埃及鯰魚和清道夫魚一樣,能在汙水裡生存繁殖,而且生命力很強。
這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當地的河道或多或少都受過汙染,原本數量很多的本土魚開始絕跡,取而代之的就是這些外來物種,如羅非魚、巴西龜、清道夫等。
了解埃及鯰魚的就知道,這種魚什麼都吃,最愛吃腐爛食物。
「這種漆黑鯰魚在當地賣不出去,今天釣的這條,十元錢都沒有人要。在這種河裡生存的魚類是不能吃的,你們看看綠油油的水面就知道,大量的生活用水、工業廢水排放到這裡,遠遠就能聞到刺鼻味道。」釣上大鯰魚的釣友說。
據他說,他們釣這種魚就是為了過過手癮,到了冬天無魚可釣,實在閒得無聊。
據吃過埃及塘鯴的人說,這魚一煮即爛,軟綿綿的吃在嘴裡沒有一點鮮味,反而有一股煤油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