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他是林徽因的知己、陸小曼的丈夫、泰戈爾的翻譯、金庸的表兄、梁啓超的學生、胡適的至交、鬱達夫的同窗、沈從文的師友……
他叫徐志摩。
徐志摩的人生被隱去很多,除了那兩段婚姻和被無限放大的三個女人之外,他還懷揣著報國理想、以政論文章針砭時弊的青年熱血,他和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憂心家國,嚮往自由。
他創立的新月派,匯集了文學圈的許多人,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風格,影響了好幾批人。
胡適這樣評價他:徐志摩的人生觀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知識分子能做的許多,他在追求愛與自由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
可在當下的語言環境中,徐志摩成了「渣男」的代名詞,他們寧願選擇了解徐志摩的八卦與情愛糾葛。
遺憾。無奈。悵然。時代變了,人心也變了。
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他內心的那團火,已熄滅在歲月的長河。
如果沒有1931年的那場變故,不知徐志摩後半生會選擇怎樣的活法,只是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1924年5月8日,北京文學界發生了一件轟動性的事件——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恰逢這天是他的64歲生日。
各路學界人士在協和醫院的禮堂,為這位老人舉行了一個生日聚會。
郊寒島瘦的徐志摩與氣質獨特的林徽因,與泰戈爾狹臂而行,猶如一幅三友圖。
由左到右: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那場盛會的高潮,是一群名流用英語演出了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戲劇梁思成設計舞臺布景,林徽因飾演了女主角齊德拉公主,其父親林長民飾演春神伐森塔,徐志摩飾演愛神瑪達那。
幕布拉開,在場的人無一不驚嘆,那是當時國內第一場全英語演出的戲劇,他們出色的演出感動了觀眾,也感動了泰戈爾。
第一排左1為林徽因,中間為泰戈爾,
最後一排左1為徐志摩
那段時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常在一起排練話劇,也因陪伴泰戈爾朝夕相處,兩人若互生情愫,卻有著難言之隱。
彼時,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約已是眾所周知,流言蜚語讓她醒悟,一段時間後,她決定和梁思成遠赴美國留學。
留下來的徐志摩難過不已,他想要以寫信的方式與林徽因告別,可信還沒寫完,火車已經開了。
沒人知道徐志摩在信裡寫了什麼,不過他有一首《忘了自己》,詩裡面寫道: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
這首詩為徐志摩的人生留下了註腳,回首過往煙雲,他仿佛仍在康橋的風雨裡等一個人。
徐志摩的一生很短暫,短到只有34年,可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囊括起了那個走遠的民國年代。
徐志摩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含著金湯匙,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xia)石鎮。那天,一場大雪不期而至,望去白茫茫一片,像是伴隨著他而到來。
那是光緒二十三年,大清王朝還尚未傾塌,封建帝制還在苟延殘喘。
徐志摩的名字,頗有來歷,他原名徐章垿,在他周歲生日那天,按照江南習俗,徐家為他舉行了「抓周」之禮,彼時一位風骨不凡的和尚路過徐府,摸了摸孩子的頭,表示他將來必有大作為。
1918年,徐志摩遠赴美國求學,在走之前,徐申如想起老和尚的話,給兒子改名為徐志摩,希望他「志可摩天,修德成器」。
徐家世代經商,富甲一方。他的父親徐申如作為清末民初的實業家,是硤石商會會長,創辦了錢莊,後又開設了人和綢布號,積累了很高的聲望。
徐志摩作為家中長孫獨子,自小過著優渥的生活。整個徐家都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厚望,不捨得讓他受一點兒委屈。
徐志摩
民國動亂,該迷醉的仍在迷醉,該狂歡的仍在狂歡,硝煙在四處瀰漫。
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徐志摩被家人護於安穩之中,讓他得以平靜度日,享受生活,無需擔憂自己的未來。
這培養了他善良的品德和不羈的性格。
到了上學的年紀,徐志摩在父親的安排下在家塾讀書,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孫萌軒和查桐軫兩位老先生,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
從《三字經》、《千字文》到《古文觀止》,家塾教育為徐志摩打下了堅實的舊學基礎,他痴迷於唐詩宋詞元曲,細雨斜風裡,他有他的恣意。
1910年初春,13歲的徐志摩離開家鄉,來到杭州府中讀書,那是極好的中學,走出去很多雅士。魯迅、葉聖陶都曾在此就讀。
詩情畫意的南方環境,孕育了徐志摩骨子裡的多情與浪漫。
在杭州府中,他結識了鬱達夫。
鬱達夫
兩人性格天差地別,徐志摩多情浪漫,鮮活靈動;鬱達夫內斂憂鬱,總是鬱鬱寡歡。
國文老師總是總拿這兩個學生的文章做範文,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他們成為了摯友。
在鬱達夫眼裡,徐志摩是戴著金邊眼鏡的頑皮小孩,愛看小說,手裡總是捧著一本書。
在書海漂浮多年,徐志摩明白了許多事情,他的領悟遠超常人,他有著與生俱來的倔強與才思。
徐志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封建帝制被推翻,各種新思想猛烈碰撞,杭州府中受到了波及,徐志摩只能休學回到故鄉。
革命的煙火穿過深宅高高的圍牆,薰染著他的耳朵和眼睛,徐志摩思考著,也很快回到了杭州復學,梁啓超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令他思緒萬千。
徐志摩提筆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徐志摩
這篇文章在杭州轟動一時,徐志摩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就讀。
在北方讀書的那幾年,他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思想也注入了新的元素,也遇到了對自己影響甚大的老師——梁啓超。
1918年6月,21歲的徐志摩拜師時年45歲的梁啓超,兩人一見如故,梁啓超認定了這位青年的才華。
在梁啓超面前,徐志摩畢恭畢敬,謙虛好學,又不失自己的鋒芒與個性。
梁啓超
當時,正值留學風潮,梁啓超建議徐志摩出國留學,拓展視野。父親徐申如知道後,萬分支持,徐家本就是富裕家庭,也不愁出國經費,徐志摩出國的事情很快就定了下來。
出國之際,梁啓超給徐志摩寫信進行關心,面對恩師的鼓勵,他表示:「首塗之日,奉握金誨,片語提撕,皆曠可發蒙。」
那年8月14日,上海十六鋪碼頭,汽笛聲陣陣,一艘艘船隻離岸遠去。
人群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出現在這裡的人,有著相同的離別和不舍。
那年,徐志摩21歲。
徐志摩一生,與三個女子有著感情的糾葛,張幼儀是第一個出現在他生命中的人。
1915年12月5日,徐家熱鬧非凡,徐志摩被迫結婚了。
父親帶給他的18歲禮物,是一場舊式包辦婚姻。一個名叫張幼儀的女子,就這樣毫無防備地進入到了他的生命中。
父親說:「她出身書香望族,家中兄弟都頗有名望,我很滿意,你們儘快完婚吧。」
新婚之夜,徐志摩隨著看熱鬧的人群一同離開了,徒留張幼儀一人獨守空房。
張幼儀
張幼儀在《小腳與西服》中回憶,在訂婚前,張家曾找來算命的婆婆為張幼儀和徐志摩算八字。那位婆婆看著兩人的生辰八字,眉頭緊鎖,神色凝重。
或許,故事的結局在最初就已經寫好,兩人的悲劇被說中了。
徐志摩崇尚自由,倡導自由戀愛,痛恨包辦婚姻;張幼儀相反,她認為父母指定的結婚對象不代表產生不了愛情,這是「孝順的另一種體現」,默默付出後會日久生情,感化對方。
徐志摩用長久的沉默,對抗著這場舊式婚姻。
他提議「自由之償還自由」,喜歡的是風情萬種的女文青,而面前的這個女人卻是舊時代傳統的簾中婦。
在讓張幼儀生下長子阿歡之後,他總算是完成了家人給自己的任務,立馬跑到國外留學去了。
張幼儀孤獨地守著這場婚姻,細心侍奉公婆,討好與服從換來的是丈夫的無視。
張幼儀與兒子
結婚三年,兩人加起來見面時間不到四個月,她與徐志摩告別的時候,他仿佛早已遠去。
這樣的兩個人,註定不會長久。
1921年初春,徐志摩在妻子二哥的勸說下,不情願地將張幼儀接到了自己身邊。
三個星期之後,輪船抵達馬賽港時,盛裝打扮的張幼儀走出甲板,從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了丈夫。
「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為他是那堆接船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在那兒的表情的人。」
徐志摩帶著妻子參觀了巴黎聖母院、艾菲爾鐵塔、凡爾賽宮……他還帶她去拍了照片,那是他倆唯一的一張合照。
張幼儀與徐志摩
沒過多久,張幼儀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她迫不及待地向丈夫分享這個喜訊。
她的希望落空了。
徐志摩不想和眼前這個女人有更多的羈絆,只說了一句:「把孩子打掉吧。」
一番爭吵之後,徐志摩不辭而別,衣服和書都還在,人卻不知所蹤。次年2月24日,張幼儀在柏林生下她的第二個孩子,取名彼得。
沒過幾天,她就在朋友家見到了丈夫徐志摩,他手裡拿著離婚協議等著她的到來。
徐志摩讓妻子儘快籤字:「來不及了,林徽因馬上就要回國了。」
張幼儀瞬間恍然大悟,原來丈夫愛上了一個名叫林徽因的女子。
她知道自己與徐志摩的婚姻已經不可挽回,索性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
張幼儀與徐志摩
離婚之後,徐志摩送了一首《笑解煩惱結》給自己的髮妻張幼儀:
「來,如今放開容顏喜笑,握手相勞;
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聽身後一片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
消除了煩惱!」
這段有名無實的婚姻讓張幼儀徹底失望,她卻沒有自甘墮落下去。
經歷過最灰暗的那段日子,她領悟到自己可以自立更生,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離婚後,她前往德國的費斯塔洛齊攻讀幼兒教育,豐富自己,先後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出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
南京路(今南京東路)480號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
那所銀行在戰爭年代卻沒有被傾覆,走過了風風雨雨的路,見證了張幼儀的聰慧。
她曾說: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從命運的泥濘中掙扎出來之後,張幼儀的人生,不再只有「徐志摩前妻」的名號。
這場被家長包辦的婚姻,讓身不由己的徐志摩在一個世紀之後的網際網路時代,淪為「渣男」;也讓張幼儀在曾經的上海灘,痛定思痛、鳳凰涅槃。
1937年,張幼儀身穿黑色旗袍於上海,
時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
1920年,徐志摩初見林徽因,是在倫敦林長民的居所裡。
彼時的林徽因才十六歲,一襲白色長裙,氣質脫俗,才華不比美貌遜色。
作家白落梅評價她:「林徽因不是小家碧玉,她秀美亭亭,落落大方。她既有江南女子的溫婉底蘊,又受到西方文化的薰陶,她柔情又聰慧,典雅亦高貴。」
在徐志摩看來,林徽因是新女性,言行舉止優雅得體,更有著詩人的浪漫氣質。
林徽因
之後,兩人常常一起看戲、跳舞、寫文章,他覺得自己終於尋到了靈魂伴侶。
徐志摩因為這個女子,對在英國康橋這段生活格外留戀,他日日為林徽因寫詩寫信,傾訴相思之情,那首《草上的露珠兒》便是其中之一。
「你是高高在上的雲雀天鷚,
縱橫四海不問今古春秋,
散布著希世的音樂錦繡;
你是精神困窮的慈善翁,
你展覽真善美的萬丈虹,
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
徐志摩的愛熱烈,聲勢浩大,林徽因在他的內心掀起了驚濤駭浪。
而這個女子對這樣的愛感到茫然,她不聲不響,讓人不知深淺。
她將自己的心事告訴了父親,林長民給徐志摩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不贊同兩人的感情,因為自己的女兒在國內時就與梁啓超約定結為親家,嫁給梁思成。
林長民最終帶著林徽因不辭而別,回到國內。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
徐志摩感到陣陣失落,他迷失了前路的方向,彷徨無措地在康橋河邊不停徘徊,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著那些和林徽因談天說地的日子。
令人訝異的是,他最終為了追尋林徽因,毫不猶豫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毅然回國。
輪船在海上漂泊了數十天,徐志摩仿佛回到了幾年前第一次出國的時候,當時一心想要報國,做出一番事業,看著眼前的海浪,他心中感慨萬千。
船終於靠岸,他看到了久違的故土。
1924年,泰戈爾的訪華如一輪新月,讓徐志摩看到了重燃愛情的希望。
他和新月社成員排演了話劇《齊德拉》,該話劇由泰戈爾改編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講述了一段愛情故事。
在話劇中,林徽因扮演齊德拉公主,徐志摩扮演愛神,康橋一別,他們又相見了。
1924年,泰戈爾話劇《齊德拉》
林徽因扮演齊德拉公主
在接待泰戈爾的日子裡,臺上臺下,戲裡戲外,他們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兩人四目相對時,林徽因感受到了徐志摩眼裡的深情,他愛得忘乎所以。
然而,身在國內,他們皆為文藝界的知名人物,周圍都是相識的好友, 梁啓超更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還是徐志摩昔日的老師,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約早已是定局。
林徽因就在徐志摩眼前,但兩人隔著山海。
中間為泰戈爾,右一為徐志摩,右二為林徽因
他們的曖昧鬧得滿城風雨,林徽因徹底清醒過來,隨後與梁思成一起去美國留學。
離別的日子過早地來了,1924年6月,林徽因與梁思成赴美攻讀建築學。那段時間,徐志摩像是丟了魂,心中的傷感不能自抑。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的感情糾葛,以林徽因與梁思成婚落下了句點。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 婚紗照
回看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的愛情,他們這樣的結局似乎無法避免。
短暫的相遇轉瞬即逝,徐志摩深受打擊。他寫下了詩歌《偶然》: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雖接受了新式的思想教育,性格敏銳、才學卓越,但她同時也是個普通女子。
徐志摩生性浪漫多情,卻無法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哪怕心裡嚮往轟轟烈烈的愛情,最後還是想要歸於平淡和安穩。
梁思成雖不如徐志摩那般浪漫,卻可以給她歸屬感。
林徽因與梁思成
多年後,林徽因對自己的子女談起當年她與徐志摩的感情時,說:
「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浪漫情緒想出來的林徽因,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個人。」
林徽因沒有被衝昏頭腦。
人生的風陵渡口,片刻衝動誤終身,片刻清醒值千金。
1923年春,徐志摩才情大發,在北京辦起了文化俱樂部。編戲演戲,吟詩作畫,在那個異彩紛呈的世界裡行走。
他對泰戈爾非常敬重,尤其對那本叫做《新月集》的詩集很感興趣,提出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因此得名。
新月社的成立出於偶然,建立新月社的初衷只是為了有一個文友間的聚會。
天生好客的徐志摩一入住,身邊很快就匯聚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胡適、林長民、陳西瀅等,皆是民國年代的風雲人物。
胡適
新月派骨幹的文學圈子,在那個小小的四合院,悄然萌芽了。
徐志摩曾專門寫過一首詩《石虎胡同七號》,來描寫那裡的生活: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淡描著依稀的夢景;
雨過的蒼茫與滿庭蔭綠,織成無聲幽冥,
小蛙獨坐在殘蘭的胸前,聽隔院蚓鳴,
一片化不盡的雨雲,倦展在老槐樹頂,
掠簷前作圓形的舞旋,是蝙蝠,還是蜻蜓?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淡描著依稀的夢景。」
石虎胡同七號,新月社文人們的景象
詩情畫意的日子,一天天過去,滋養著徐志摩的筆墨人生。
這年,沈從文從湘西來到北京,那是他人生最灰暗的日子。讀書無路,投親無門,生活窘迫的他啃著涼饅頭,將文章投向各處,賺取零星稿費艱難度日。
幸運的是,他在萬分絕望的時候遇到了徐志摩,當時作為《晨報副刊》主編的他力排眾議,刊發了沈從文的文章。
沈從文
一個月內,沈從文在極具影響力的報刊連發三篇作品,讓他信心大增,也對徐志摩感激不盡。
自此,新月社裡又冉冉升起一顆文學新星。《晨報副刊》的加持,讓沈從文逐漸在文壇立住了腳跟。
對於徐志摩的知遇之恩,沈從文牢記在心。在之後的《從文小說習作選集》「代序」裡,他真誠地寫道:
「書能夠見面,有幾個人,特別值得記憶:徐志摩先生,胡適先生,林宰平先生、鬱達夫先生,這十年來沒有他們對我種種幫助和鼓勵,這本集子的作品不會產生,不會存在。
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沒有他,我這時節也許不到北平去做巡警,就臥在什麼人家的屋簷下,癟了,僵了,而且早已腐爛了。」
晚年的沈從文
有人說,徐志摩組織成立新月社,是想通過好友之間的聚會來減輕自己追求林徽因無果的痛苦。
流年能帶走一切感情的波瀾,陸小曼的出現,或許讓徐志摩忘卻了與林徽因錯過的遺憾。
1924年,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兩人意趣相投,情愫漸深。
彼時的陸小曼正經歷著一段不太如意的婚姻,奉父母之命與清華畢業的王賡結婚,外人眼裡的門當戶對,在她的心裡卻滿是悽苦,丈夫忙於事業,沒有生活情趣。
陸小曼愛好文藝,參加了新月社,她很少表現出三從四德式的溫順,不斷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由。
陸小曼
其實早在泰戈爾訪華時,陸小曼的身影已經悄悄在不起眼的角落裡出現過,只不過那時徐志摩的眼裡只有林徽因。
在《齊德拉》那部戲劇中,徐志摩飾演的愛神瑪達那,對著林徽因飾演的公主,說出一段又一段深情的臺詞,彼時的陸小曼卻在門口分發話劇的介紹資料。
原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命運在那時,便已經設下意味深長的伏筆。
徐志摩一直追求電光石火的愛情,對於他這樣一個自我的人來說,適合不是最重要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他想要一個與他一起不問明天的伴侶,這樣的愛情,張幼儀給不了,林徽因給不了,陸小曼義無反顧地給了。
那時的陸小曼名聞北京社交界,是一道不可不看的曼妙風景,極具才華,亦談吐大方。
陸小曼
1924年初夏,已是新月社核心成員的她和徐志摩組織了一場戲劇《春香鬧學》,徐志摩飾演老師,陸小曼演女主角春香。
她終於搖身一變從發資料的配角變成了女主角,徐志摩把陸小曼當成了那朵紅玫瑰: 「她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睛光裡蕩起,心泉的秘密。」
兩人過於頻繁的來往,鬧得滿城風雨,徐志摩寫下了一首叫做《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的詩,回應這段感情:
「我拉著你的手,
愛,你跟著我走;
聽憑荊棘把我們腳心刺透,
聽憑冰雹劈破我們的頭,
你跟著我走,
我拉著你的手,
逃出了牢籠,恢復我們的自由!」
那是1925年2月,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指引著思想解放的開始,新青年們對於愛情的追求,是無可厚非的。
但奪人之妻,是要承受道德上的譴責,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感情,被千夫所指。
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公園
決定離婚的陸小曼卻發現自己懷孕了,孩子是王賡的。她不顧母親的反對,獨自跑到德國墮胎。
離婚後的陸小曼終於恢復了自由身,投入到了徐志摩的擁抱。而身體上的苦痛困擾著她的一生,本就體弱多病,加上墮胎,以至於她失去了生育能力,晚年也常在病榻。
命運以這樣無情的方式,在陸小曼的身體上刻下了一道終生無法痊癒的傷疤。
陸小曼
1926年10月3日,不顧世俗眼光的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海公園舉行了婚禮。
兩家父母因內心的憤懣,沒有出席婚禮,梁啓超雖做了證婚人,卻在現場對著學生徐志摩一頓狠批: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總之,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後一次結婚,這就是我對你們的祝賀!」
陸小曼終於成為了徐志摩的妻子,他們擺脫了世俗的成見,越過層層荊棘,逃出牢籠後的愛情,顯得可貴又不真實。
徐志摩與陸小曼婚禮當天
對於這兩人的愛情,鬱達夫模仿電影《三劍客》裡的話說:「假使我馬上要死的話,在我死的前頭,我就只想做一篇偉大的史詩,來歌頌志摩和小曼。」
1926年10月15日,婚後不到兩周,徐志摩便攜妻子前往上海,短暫停留之後,在次月回到了家鄉海寧硤石。
徐志摩對妻子極其寵愛,他在《愛眉小禮》裡給陸小曼寫了許多書信和日記,「眉」是他對妻子的愛稱。
「就是你我,一南一北。你說我甘願離南,我只說是你不肯隨我北來。
陸小曼與徐志摩
兩個志趣相投的人結婚後,自然是快樂的。只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像是《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和林黛玉,骨子裡都是需要照顧的孩子,在滿是人間煙火氣的婚姻裡,出現了問題。
陸小曼仍保持著在上海的生活習慣,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手帕一定要用國外的,在家務上從不關心。
這引起了徐家的極其不滿,但畢竟是自家媳婦,徐申如還是將家業交給陸小曼管理,但遭到了徐志摩的拒絕:「小曼是最怕數字的,要她管錢肯定不行。」
徐志摩處處護著陸小曼,不允許父母說她半個不字,這讓徐申如愈發氣憤,他索性斷了兒子的資金來源。
1926年12月,徐志摩與陸小曼因為浙江戰事搬去上海避難,他心懷憧憬,想著換個環境,妻子可以改掉頑劣不馴的習性。
徐志摩與陸小曼
不成想,上海成為了陸小曼的放縱樂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號稱「東方巴黎」,她在上海大都會享受著紙醉金迷的快感。
唱崑曲、打麻將、進舞廳......迷亂賭場,夜會劇院,都有陸小曼的身影,她又成為了熱愛交際的社交皇后。
為了儘量滿足妻子的開銷,從來沒有為錢犯過愁的徐志摩東奔西走,在1927年秋天遷居花園別墅時,便開始在光華大學擔任翻譯,同時兼東吳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的英文系教授。
授課之外,他還通過寫詩和散文賺取稿費。當時人均一年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就能掙幾百大洋,可依然養不起陸小曼。
徐志摩
徐志摩將自己所有的柔情都放在了這個女人身上,從未吃過生活之苦,卻為了讓妻子過上想要的生活,選擇輾轉各地。
梁實秋曾說:「志摩臨死前幾年的生活,確是瀕臨腐爛的邊緣,不是一個敏感的詩人所能忍受的。」
1930初秋,徐志摩想要離開上海,應胡適邀請,他來到了北平。
徐志摩勸妻子陪他北上,但陸小曼執意不願前去,她離不開上海燈紅酒綠的生活。
兩人漸行漸遠,真正訣別的日子也不遠了。
徐志摩與陸小曼
風雲變幻之間,人們在歷史的縫隙中前行,日光之下,整個大地都凌亂不堪。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怎麼也不會想到,在與妻子爭吵後,為了省錢坐的那趟免費航班,將要抵達的,竟是自己人生的終點。
他坐上那架飛往北平的飛機,適逢大霧,能見度降低。
一個猛烈的震動,飛機碰在一座終年不動的山上,半空中起了一大團火,徐志摩的額頭受到了致命的撞擊,最終身亡。
徐志摩和陸小曼這樣一段抗爭世俗的愛情,以這樣一個悲劇的形式慘澹落幕。
正如他所寫的那首著名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英國康橋
那年,他只有36歲。人生無常。
青島大學中文系的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突然收到北京來的一份電報:「志摩乘飛機於濟南附近遇難……」
沈從文想坐晚上的火車,送昔日好友一程。
他買了一張三等車廂票,整整一夜未合眼。
隨著火車轟隆隆的聲音,他想到了徐志摩那首叫作《火車擒住軌》的詩歌:
「火車擒住軌,在黑夜裡奔:
過山,過水,過陳死人的墳:
過橋,聽鋼骨牛喘似的叫,
過荒野,過門戶破爛的廟;
過池塘,群蛙在黑水裡打鼓,
過噤口的村莊,不見一粒火;
過冰清的小站,上下沒有客。」
月臺袒露著肚子,像是罪惡。
那是徐志摩的最後一首詩,載於1931年10月5日《詩刊》第三期。
次日一大早,在濟南淅淅瀝瀝的大雨中,沈從文看見了悲慘的情景,在壽佛寺,他與一眾好友將徐志摩的棺槨送上南下的火車,才含淚返青。
沈從文
痛失丈夫後的陸小曼,遠離聲色犬馬的娛樂場所,戒掉了鴉片,藏身於家中專心作畫。
她終於成為徐志摩期盼的樣子了,在失去了徐志摩之後。
徐志摩猝然離世後,新月派由梁實秋、胡適等人接手管理。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它銷聲匿跡了。
如果新月社給了徐志摩希望與寄託,那麼徐志摩就給了新月社以靈魂,一旦靈魂寂滅,新月便會黯淡。
《新月》期刊
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自序》裡,表示自己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
這句話是他最好的自述,他一直追求著愛與自由。
徐志摩的人生被隱去很多,除了那兩段婚姻和被無限放大的三個女人之外,他還懷揣著報國理想、以政論文章針砭時弊的青年熱血,他和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憂心家國,嚮往自由。
他創立的新月派,匯集了文學圈的許多人,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風格,影響了好幾批人。
胡適這樣評價他:徐志摩的人生觀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徐志摩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知識分子能做的許多,他在追求愛與自由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
可對於後人來說,他們寧願選擇了解徐志摩的八卦與情愛糾葛。
每個人都有很多面,但對於看客來說,全面地了解一個人會很無趣,獵奇、刺激、八卦的那一面,才是好看的。
而如今的世界,也正在用盡流量,投其所好地滿足著人們的這一口味,然後,或者狂歡,或者罵戰。
遺憾。無奈。悵然。
王爾德的戲劇裡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聖人都有過去,每一個罪人都有未來。
在當下的語言環境中,徐志摩成了「渣男」的代名詞,可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他內心的那團火旁人又怎能體會。
徐志摩曾表示愛情是他甘願為之獻身的宗教,他的感情與心思都是開誠布公,多情卻不濫情。
他與外界世俗對抗,可內心並無半點折磨,他的自我滿足就是滿足自我。
徐志摩
歲月流轉,一晃近百年,硤石恍惚間還像是徐志摩離開時的樣子。那些被青苔覆蓋的石板小巷,被陣陣寒風灌進去,如同小孩的嬉笑。
一寸寸石板,或許都曾留有徐志摩奔跑過的痕跡,物是人非事事休,他英年早逝堪稱憾事,但於眾生來說,一代詩人為人間留下了消散不盡的墨香。
他在《我的彼得》裡寫道:「偶爾停步回想的時候,只能投一個虛圈的『假設當初』,解嘲已往的一切。」
如果沒有1931年的那場變故,不知徐志摩後半生會選擇怎樣的活法,只是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
1、徐志摩傳記
2、《徐志摩傳 我愛這不息的變幻》,宋江龍,河北人民出版社
3、鬱達夫:《懷四十歲的志摩》
4、志摩日記 書信集
5、徐善曾美, 楊世祥譯, 周思思譯. 志在摩登的徐志摩[J]. 書摘, 2018, 000(008):P.67-72.
6、徐志摩:《愛眉小札:徐志摩情書》,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1日.
7、王凱. 三場關於民國報刊的風波[J]. 讀書文摘, 2011(04):41-45.
8、《小腳與西服:徐志摩與張幼儀》
9、徐志摩:《石虎胡同七號》,《笑解煩惱結》,《草上的露珠兒》,《偶然》
10、胡適:追悼志摩
11、徐志摩:《民國七年八月十四日 徐志摩啟行赴美文》
12、倪墨炎. 關於徐志摩早年的日記[J]. 新文學史料, 1999(03):197-199.
13、徐志摩:《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14、《徐志摩文集》
15、徐志摩:原刊《自剖文集》,新月書店1928年1月初版
16、李輝. 沈從文,常憶徐志摩[J]. 環球人物, 2017:116-118.
17、新月詩派與徐志摩
18、沈偉東, 走,回民國住兩天.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3.
圖片來源:網絡、書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