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4日電 香港《大公報》24日發表文章稱,在臺灣新一輪問題食品風暴中,竟不乏名牌商家以身犯險。這幾年島內問題食品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主要是因為罰規過輕,難以起到阻嚇效用。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食品安全再次響起警號。從去年的口水菜、農藥大米、致癌醬油,到今年初的假米粉,以至最近的毒澱粉、過期泡芙,島內問題食品層出不窮,社會譁然。有臺媒調侃道:「下班在路邊買杯珍珠奶茶犒賞自己,小心,裡頭的粉圓原料可能是毒澱粉。進超商買品牌貨『義美小泡芙』應沒事吧,錯了,那是過期原料製作。那麼,到五星級飯店吃飯總安全吧,也難說,原料商竄改標示把過期食材賣了進去。二十一世紀臺灣人的飲食生活竟仍如此危機四伏。」
2011年臺灣爆發震驚兩岸的塑化劑食品風波,有不肖業者過去30年來一直使用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代替成本較高的食用棕櫚油來調製「起雲劑」,並加入果汁、果醬、奶茶、運動飲料等超過500多種食物當中。據說塑化劑的毒性比三聚氰胺還高出20倍,多年來不知有多少消費者「中招」!事件重挫臺灣食品安全聲譽。
當時上至政府部門,下至業界商家,都信誓旦旦地揚言要嚴肅整頓食品行業,要重罰不法商家,重塑消費者對臺灣食品的信心。但如今看來,當時的豪言壯志似乎只是一種情緒性的宣洩,隨著事件落幕也就煙消雲散,不了了之了。然而,正因為臺灣方面沒有認真吸取塑化劑事件的教訓,問題食品這兩年又死灰復燃,而且來勢洶洶,不容小覷。由于波及的是人們日常主食,如米粉、大米、澱粉等,受影響食物範圍之大恐怕不亞於塑化劑事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新一輪問題食品風暴中,竟不乏名牌商家以身犯險。其中,號稱臺灣米粉行業龍頭的「龍口」品牌新竹米粉,在包裝廣告上宣稱含米量達90%以上、蛋白質達5%,送驗結果發現蛋白質僅有0.5%,推算含米量僅有7%至10%。原來臺灣的米粉行業為了降低成本,不惜「掛羊頭賣狗肉」,以玉米澱粉作為製造米粉的主要原料,而米粉其實是「玉米粉」。最近曝光的過期泡芙事件的主角是擁有79年製作食品經驗的老字號義美食品公司,但該公司竟聲稱「過期」不等於「變質」。知名品牌的食物安全意識也如此薄弱,更遑論一般的小店小鋪了。
這幾年島內問題食品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主要是因為罰規過輕,難以起到阻嚇效用。前兩年闖下彌天大禍的塑化劑始作俑者「金果王」負責人只被判刑一年多,名下兩家公司也只各罰三十多萬元臺幣,但不法業者多年來所賺利潤必遠遠不止這區區三十多萬元。難怪有這麼多「後來人」鋌而走險。
近年陸客赴臺遊如火如荼,而臺灣更一直是香港人青睞的旅遊勝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臺灣頗具特色的各式小吃讓遊客食指大動、回味無窮。但島內頻頻爆發問題食品事件,恐怕會打擊遊客對臺灣食品的信心。臺當局應好好檢討和改善食品監管機制,以免漏洞越來越大,無法收拾。(朱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