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中消協發布一則通告,宣稱該協會於2017年10月-2018年1月組織了調查體驗活動,對16家網絡購物平臺的9大品類產品進行調查體驗,涉及服裝鞋帽、手機數碼、食品特產、化妝洗護、家居家紡、母嬰用品、箱包配飾、家用電器以及其他日用品等。
其中,調查體驗主要涉及價格追蹤記錄、七日無理由退貨操作、「海淘」商品真假鑑定、非「海淘」商品質量測試。結果發現,「海淘」商品涉嫌仿冒較多,抽查發現三成「海淘」品不合格。
對此,多家涉事平臺發來聲明宣稱,已經第一時間下架相關產品,但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各方說法卻不同。
其中,網易考拉海購否認「售假」,質疑中消協鑑定錯誤。聚美優品也宣稱,海外銷售版本與國內專櫃版本存在差異性。聚美優品還表示,該平臺已進行內部自查,同時「將與中消協溝通,以獲取更多相關商品的更多信息,配合進一步調查。」
拼多多方面表示,目前,相關涉假店鋪已經全部關店。「拼多多對相關店鋪正在進行調查,一旦確認售假事實,拼多多將嚴格按照平臺既定的『假一賠十』標準,向商家收取違約金,並全額賠付給相關消費者。」
對此,貝貝網方面表示「高度重視」,已第一時間下架涉事商品,並同步配合中消協展開深度調查。貝貝網母公司貝貝集團宣稱,該公司對假冒偽劣產品採取「零容忍」的原則,始終堅持採用前期質檢、二次匿名抽檢等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安全的購物體驗。「該原則也同樣貫徹於本次事件的處理中。」
事實上,對於網購商品的監管和保障機制一直是個難題。
據了解,電商平臺上的海淘商品售假現象一直存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海淘商品來源比較廣,一般涉及到多個國家、多個產地、多個渠道,貨源的複雜必然帶來風險的增加。再加上傳統海淘模式要經過海外購物網站、轉運公司、倉庫、快遞公司等多個環節,環節的複雜也會帶來風險的加大。
艾媒諮詢CEO張毅分析,目前各大網購平臺商鋪的資格認證都由平臺自身把控,相關部門在這方面的監督力度還不夠,建議可以由專業機構如中消協,來進行商鋪資質的監督和審查。而企業自身應加強上遊供應鏈的審查,及平臺內部的管理。
他表示,當下最重要也是最迫切是政府部門應加大處罰力度,這既是對企業的鞭策也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建議政府建立企業備案模式,政府機構可以建立平臺電商和入駐商家的備案制,對進口產品進行申報,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也保證後續能跟蹤到,同時也為後續出現服務等問題責任到具體人。
此外,政府還可以建立統一的跨境進口電商商品追溯機制,開發統一的溯源平臺或APP,從而可以通過統一的電商供應鏈追溯機制、通用的編碼,實現從生產、倉儲、配送、銷售等整個流程的可追溯,讓每一件網購商品有跡可循、有處可查。
對於消費者,他建議,在進行跨境海淘時,需謹慎小心。價格低於市場價較多的商家售賣的商品謹慎購買。
原標題:中消協點名多家跨境電商「售假」 消費者海淘需謹慎
責任編輯:朱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