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中,明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並運用

2020-12-06 廖浩鈞說遊戲

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了解掌握外國文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內涵。如果我們想讓學生把英語這門外國語言掌握好,並能夠正確地運用,那麼就必須讓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我們在教學中還必須結合英語所表現的英語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生活方式,風俗人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掌握英語文化。如果脫離英語民族文化來學習運用英語,往往會犯下很嚴重的語用錯誤。有些人用中式語言交際標準來套用英語還搞出過許多笑談。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表現。

1 中西方文化中的語言交際的差異在教學中的體現

詞彙對於英語學習來講就好似蓋高樓時打地基一樣重要,英語學習的第一要務就是掌握相當數量的詞彙,熟悉並能熟練運用詞彙的相關含義。中英文詞彙在含義上有一部分是對等的,但在很大的比例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英語詞彙學習中要很好地把握它的內涵。如「紅色」與「red"就很不一致,「紅色」在漢語中表示「喜慶、吉祥、運氣好、氣色好」等正面含義,但在西方文化中卻表示「流血的」含義,常常形容「羞愧、發怒」等不好的含義在英語中不能用「your face is red」表示他人的氣色好,因為此時的「red」 是羞愧而臉紅的意思。又如因為拿破崙在 Waterloo 遭遇慘敗,所以 To meet one’s Waterloo 就是「某人遭到了徹底的慘敗」的意思,而不是漢語直譯的「遇到了某人的滑鐵盧」。

再如「lookout」這個詞組,如果用漢語思維來看應該是「向外面看的意思」。但實際上卻是「注意、小心、留神」的意思。如果在英語國家你聽到有人喊出「lookout」這個詞組你就必須留神了。還有一些詞組如「lucky dog」如果在漢語思維中我們會認為是「幸運狗」的意思,而實際上是指「幸運兒」的意思。因為英語詞彙的含義如此不同於漢語思維的直譯義,所以作為教師應該把詞彙講解的重點放在詞彙的文化差異上。英語語言的諺語、成語、習語的熟練運用是一個人英語是否地道的重要標準,熟練的運用諺語、成語、習語也會使日常的交際和寫文章水平得到提高。

2 中西方文化中的非語言交際的差異在教學中的體現

在中西方文化內涵中,語言的交際是很基本的方面,然 而還有一種交際方式也是絕對不可忽略的,這就是非語言交 際方式——體態語。不同文化所引出的身體語言也各具特色。中國古時候人與人見面都九十度鞠躬,互相問候。後來也出 現了互相拱手這種問候和道別方式。到後來受西方社交禮儀 影響才有了互相握手這種方式。英語國家的人見面多互相擁 抱,相互親吻臉頰[3]。有些正式場合也互相握手,男女之間 如果握手必須是女士先伸出手男士才能與女士握手,否則會 被認為行為粗魯。一般兩人交談時,西方人習慣於保持一定 距離,切不可靠得太近,說話聲音太高。

另外還有一些手勢 也不能隨便做出來,如「翹拇指」在我國和其他他一些國家 表示「稱讚、了不起、第一」的意思,而在美國則表示「攔路搭車」。再如在我們中國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數字「2」,在英國這一手勢有兩種含義,當作這一手勢時手掌朝著對方, 「表示勝利」,手背朝著對方,「表示侮辱」。單伸出食指在 我們中國表示數字「l」或者「表示提請注意」,在美國表示 「請對方稍等」。基於這些不同,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 中正確地引導學生注意這些常用的非語言因素的差異,從而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

3 中西方文化中的交際禮儀和習慣的差異在教學中的體現

英語語言的工具性屬性決定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就是 用英語來進行交際交流,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思維習慣 經常會給中西方交際交流帶來困難。在中國自古就以謙虛為美德,一般當中國人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誇獎時大多會說:「哪 裡、哪裡」,或者說「過獎了」。而外國人如果聽到中國人這 種說法會很莫名其妙,因為英語國家人在受到讚揚的時候都 回答以「Thank you",表示有禮貌,否則會使人不知所措。在與英語國家的人交談時要專注,切忌在大庭廣眾前面耳語, 初次見面切忌打聽對方婚姻、年齡、家產和收入等。在與 異性談話過程中眼睛不要一直盯著對方。在路上與婦女交談 時應該邊走邊談,不能停下來站著說話。諸如此類的小常識 很多也很常用,在交際禮儀和習慣方面,教師應重點培養學 生對英語交際禮儀和習慣的認知和理解。

4 中西方文化中的人際關係的差異在教學中的體現

在人際關係上中西方的差異是很大的,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禮儀上很有講究,倡導尊老愛幼,可謂是「長幼有序」,在英語國家則較簡單,也與中國很不相同。在中國晚輩不可直呼長輩姓名,而要加上相應的頭銜、職位或表示親戚關係的稱呼,而在英語國家則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在這方面教師也應在教學中予以滲透。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基礎知識的導入再加之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明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正確運用英語的方法,從而也就能夠達到英語教育教學的真正目的。

相關焦點

  • 哈佛專家成功經驗探索應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然而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容易使得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影響教學效果。  gogokid教研團隊參與哈佛研討會,與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中西方文化差異  美國東部時間11月19日,」2018教育科技與語言學習研討會」在美國哈佛大學成功舉辦。
  • 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英語教學內容比較多,且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感覺英語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導致其對學習英語不感興趣,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此,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注重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如,引導學生共同合作探究,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 文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一部成功舉辦「英語暢談中國文化」主題活動
    本次活動由大學英語教學一部黨支部和系部共同主辦,大學英語教學一部的全體黨員及群眾教師骨幹、2017級文學院翻譯碩士黨支部黨員、2018級非英語專業部分本科生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黨員及非黨員教師、學生共聚日新書齋,暢談中國文化,暢聊英語教育。
  • 這樣理解英語語言教學中的form、meaning&use,你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大家好,今日與大家分享:這樣理解英語語言教學中的form、meaning&use,你的教學效果會更好。在英語語言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努力平衡語言形式、意義和使用form、meaning&use三者之間的關係。學生不僅要理解語言的機制,還要理解特定結構、單詞或短語的用法。
  • 如何運用多模態課件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本期,江蘇常州市蘭陵中學錢欣老師將分享自己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多模態課件培養學生「聽、說、讀、看、寫」的英語綜合能力,以及實踐操作後的回顧與反思,希望有益於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教研提升。教師結合多模態語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握說明文文體的特定結構、文體特徵和表達方式,以了解紐約的四大景點。針對跨文化景點的學習,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利用多模態課件完成閱讀教學六步法。
  • 讓英語教學走向鳥語花香的彼岸
    1.運用遊戲創設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次在英國,我們學到最多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共計100餘種。在英語教學中巧妙運用遊戲,能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課堂教學中創設遊戲情境能使學生達到樂學,好學、易學的目的。
  • 美劇賞析系列《初來乍到》:中西方教育差異
    今天我們將從工作方式,學習方式,評估,課外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和大家好好聊聊中美之間的教育差異。1、教學重心:記憶vs創新孩子的記憶力在中國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特別強經典文章和知識點的背誦。對於大多數科目,通常老師會要求學生記筆記,有時學生必須在課後背誦單詞和課文。說到家庭作業,在語文和英語課上,抄寫生詞比實際活動更常見。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多年,但在實際交流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在美國學校,教學中經常探討解決問題和案例研究,而不只是記筆記和簡單的記憶重複。
  • 椅子文化: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椅子,來探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椅子是東西方都有的一種坐具,它十分常見,並且廣泛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通過對比研究東西方椅子的不同點可以充分地展現出不同文化在家具上的體現,讓我們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
  • 讓學生用英語講解傳統文化
    關鍵詞一  國際理解教育  楊世欣說,上海浦東的教育專家們曾經如此評價開發區第一小學:「走在了全國『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的前列。為上海的先進學校提供了學習的範本,值得上海的學校學習和借鑑。」  那麼他們做了什麼呢?楊世欣說,多年來,他們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課程。
  • 跨學科教學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跨學科教學一般是指綜合運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學科知識,對一個共同「任務」進行加工和教學,從而使學生形成對某一問題的綜合理解。依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教育者須打破固有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知識實現有機整合,有側重、有計劃地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建構多元知識能力網。01在音樂中活躍課堂把英語教學與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樂感,熟悉句型。
  • 小學英語教學要按規律辦事
    意義必須要通過形式體現出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沒有紮實的語音、詞彙、語法作為基礎,教師是無法進行教學的。沒有交際的內容,沒有交際的題材,相當於無米之炊,無木之林,它們是因果關係。要注重把現在教學當中的歸納法、演繹法、對比法等各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現在的小學、初高中、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過多地採用歸納法,我們也不提倡。
  •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是心理學部分需要系統掌握的知識點之一,在我們平時的教綜考察中多以單選題與多選題為主,這就要求一方面要理解知識點本身,另一方面要對知識進行識記。現在我們從概念的含義、學生獲得概念的方式以及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概念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三部分進行學習。1.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
  • 英語閱讀教學中語境的層次性與語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其中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教育部,2018),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中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然而,當下英語閱讀教學中,脫離語篇、忽視語境孤立地教授語言,不重視文本深層含義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熱衷講解語法、機械記憶詞彙,以「教語言點」替代「教語言」等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 體驗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帶傷上陣  節日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每個節日都有著深刻的寓意。  近日,黔西南日報小記者訓練營來到小倫敦英語,在外教Nadia老師的帶領下,小記者們了解體驗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一起輕鬆學習、快樂遊戲。
  • 談談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交際性
    集科學性、趣味性、實踐性為一體的高一英語新教材,以交際功能為主線,融語音、詞彙和語法結構及語言的功能、意念和話題為一體來編排語言材料,打破了傳統教材中以語法為線索的編排體系,強化交際與表達能力,其目的是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鞏固和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進一步發展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 圓桌論壇:國際化學校應該如何應對中西文化的差異
    同時在管理中,有中方雙語老師和外籍老師,這樣的文化差異性也存在。作為校長,我們站在最前面也站在最後面,需要幫助老師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差異性,同時幫助學生融入到西方文化。要幫助學生在學術、人格成長上達成什麼樣的成就?我們團隊的人員如何幫助孩子們達成?等等。 (2)我們學校還組建了一支外事服務團隊,這支團隊主要是由海歸和留學的人員組建,他們對於西方的多元文化、中西方文化差異非常了解。外教作為新人來到學校,很多來自世界各地、拖家帶口。
  • 馬斯垂克大學:學生在國際化環境中獲益良多
    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高質量的研究工作、極其廣闊的開放性視野,使得馬斯垂克大學在國內外教學和研究評估中取得突出成績,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世界排名也不斷攀升,其培養的學生以優秀的素質、全面的能力而深受大型跨國企業的歡迎。
  • 英語村的教學理念
    English Village(英語村)的教育教學依託「IB-PYP課程」「多元智能理論」及「CLIL教學法」,設計出符合孩子認知規律的科學的教學體系。通過科學、有實踐意義的教學法,激發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提升孩子的優勢智能並平衡孩子的多元智能,鍛鍊思維能力並形成國際視野。
  • 從英語的地位和作用思考英語教學
    起源應該是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於2018年11月發表在《文匯報》的文章《英語專業是否是「對不起良心的專業」?復旦學者:「病得不輕」》(蔡基剛2018)。就筆者對蔡基剛教授的了解,他長期以來竭力推動專門用途英語進課堂,提倡用專門用途英語顛覆傳統的語言學、文學、翻譯「老三樣」在英語教學中所佔據的統治地位。
  • 分享|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朱星霖《舌尖上的中國》爆紅,這部紀錄片喚醒了我們對中國美食的驕傲和感動。民以食為天,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當中,飲食文化是其中的璀璨一筆,那麼我們現在將目光拉長、放遠,看看在地球的另一面,比較一下西方飲食文化和我國飲食文化之間有些什麼樣的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