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11時15分25秒,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網格員鬱偉棟接到了一條來自手機政務微信的案件上報,案件備註為「路面垃圾監測」,處置人員標註的是「自動」,系統後臺附上了一張案件現場照片,鬱偉棟當即對案件點擊「同意受理」。在他趕往事發現場準備挪走垃圾袋的同時,系統後臺也完成了「受理-立案-待派遣」三個步驟。1分鐘後,處置狀態更新為「派遣」。
如此快速反應而不留死角,得益於上海這個街道用AI為「一網統管」賦能,解決城市中心「小馬路大問題」,它讓網格員的日常工作,從不斷上街巡查的「人海戰」,向「人」與「機」的交互轉變。相較此前使用傳感器對街鎮網格案件實行監測,引入人工智慧技術不僅能幫助街鎮管理者發現問題,還能幫忙核查問題的解決情況。可以說,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的運用,既減輕了基層幹部負擔,又讓形式主義無處躲藏,讓居民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多少地方部門下發文件、明訪暗訪、追責問責等想盡各種辦法試圖解決而又難以完全解決的問題,卻讓新基建得以完美解決。
無獨有偶。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兼CEO劉偉分享了一個基層社區科技抗疫的小故事。廣州市中心有一個歷史很悠久、人口規模很大的城中村社區,流動人口近7萬人。2月底,政府就在這裡搭建了智慧社區防護平臺,不但節省了近一半的管理人力,更讓人自豪的是,這個超大型社區至今無一確診病例。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兩會上提出「新基建」、「智慧社區」的建議,張近東建議,智慧社區要充分挖掘社區資源,落實到產業間的融合發展,在政務服務、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引導地產、物業、醫療、商業服務等相關產業創新模式,打造以社區為中心的配套服務生活圈。可以說,如果這一模式在全國各地社區得以大力推廣,一方面,新基建投資拉動消費,另一方面,政府社區治理的開支將大大縮減,節省的開支可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一模式的推廣運用,必將更好地保障社區民生。舉個例子,幾百個文件管不住一隻狗的問題,通過用AI為「一網統管」賦能,可能就不再是問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其中「兩新一重」中的第一個「新」,就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解釋,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具體涵蓋 5G 基建、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這就需要新基建要有新思維,它不光使得根植於網際網路土壤的新業態受益,也是在給傳統行業、傳統治理提供轉型之機,讓新基建解決老問題。如何讓中小微企業也能用得起新型基礎設施,把一些有能力的小企業容納到整個上下遊的產業鏈中,因此讓企業解困,保就業保民生,還值得各地大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