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居民對於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要求也逐漸高了起來。也正因為如此,我國的餐飲行業近年來也發展得十分迅速,在去年規模就已經突破了4萬億的大關。與此同時,當下十分受歡迎的快餐行業也是在整個餐飲行業佔據了一席之地。
根據「2019年中國快餐行業70強」的榜單,像我們耳熟能詳的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這類洋快餐還是依舊高居榜首,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式快餐的老鄉雞卻僅次於這三大「洋快餐」排名第四,同時還有多家中式快餐也都位列榜單之中。
而在這些榜單中的中式快餐裡面,有一家企業卻是靠著賣餃子登上了該榜,它就是大娘水餃。
相信說到大娘水餃,人們應該都不會陌生。這一快餐品牌可以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像火車站、機場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同時各種大型商場、路邊小店也是隨處可見。因此,大娘水餃的規模可以說是十分龐大了。
但是,就是這麼一家家喻戶曉的全國連鎖品牌,近年來口碑和質量卻直線下降。不少人表示,大娘水餃不僅餃子沒有以前味道好了,就連湯底的味道也變了。那麼,是什麼讓原本不少人心中的「國民快餐水餃」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呢?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大娘水餃的創始人吳國強了。早在1996年,吳國強就在常州的一家美食園裡開了一家水餃店,而這家水餃店也就是大娘水餃的前身。
剛開始的時候,吳國強僅招聘了一個包餃子的阿姨,由阿姨包餃子自己做餡,由於味道好、價格便宜,吸引了不少顧客,甚至有不少人從別的地方慕名而來,餃子館的生意也是做得有聲有色。
吳國強看到自己的水餃店生意這麼好,便萌生了開連鎖店的想法。說幹就幹,他不僅將自己的水餃店命名為大娘水餃,更是走遍全國多個地區拜師學藝,不斷完善餃子餡的製作方法,終於在經歷了不斷的嘗試之後,確定了餃子餡的配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吳國強的努力之後,大娘水餃剛進入市場就獲得了極大的反響,由於當時的大娘水餃堅持手工製作,用料紮實,因此也是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認可。
經過幾年的發展,大娘水餃也逐漸從一家小門店發展成為了全國性的連鎖門店。2013年,大娘水餃在全國已經開設了高達450家門店,每年的收入也是高達15億元。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發展得有聲有色的大娘水餃卻因為創始人吳國強的一個失誤決策,開始走向了衰敗。那麼,吳國強到底做了什麼呢?
原來,當時吳國強看大娘水餃發展勢頭正好,便引入了國外的一家名為CVC的投資機構的基金,但其實那個時候的大娘水餃並不差錢。後來據吳國強自己說,這樣的做法其實是為了加速品牌的發展,引入更專業的團隊來管理和運營。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做法卻是「引狼入室」。
2013年,CVC私募基金收購了大娘水餃90%的股份,而作為創始人的吳國強卻只剩下了10%。同時,根據雙方的合同顯示,吳國強可以在未來的兩年裡繼續擔任董事長,並在之後的三年擔任技術顧問。
但此時的吳國強雖說是董事長,卻並沒有什麼實權了。被收購的大娘水餃不僅被資方強行更改了管理團隊,更是以節省成本為由減少了水餃和湯料的材料,從而使得其產品的品質直線下降。但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的吳國強,卻並沒有什麼辦法改變。
材料的減少和產品質量的下降,使得大娘水餃的營業額也開始快速下降。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其市場營業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下降,到了2015年營業額更是不足2013年時候的八成。也就是在那一年,吳國強辭去了大娘水餃董事長的職務。
然而,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作為大娘水餃的創始人兼董事長不僅沒有收到當年公司年會的邀請,更是在自己主動想要去參加的時候被保安拒之門外。隨後,由於大娘水餃市場份額不斷下降,CVC又將其出售給了國內的格美集團,然後迅速套現離場。
從紅極一時到創始人被「趕走」,回顧大娘水餃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盲目的引進外來資本顯然是不太明智的。CVC「偷工減料」的做法雖說有錯,但作為大娘水餃創始人的吳國強又是否應該為這個國產水餃的「悲劇」而買單呢?對此,你認為該怪誰呢?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