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過程也許會痛,你可能會疼痛一分鐘,一個小時,甚至一天,但如果你放棄了,疼痛會一直在心裡。」
臺灣真情,環島筆記。《臺灣單車環島筆記》作者以單車為筆,汗水為墨,徜徉於城市的街巷肌理,飽嘗當地夜市的美味小吃,經過夢幻金色的鄉野縱谷,翻過巍峨壯闊的中央山脈,穿越黝黑狹窄的危險隧道,行過鑲嵌在海邊懸崖間的死亡公路,親見碧海藍天的壯麗之景,並在環島沿途領受到數不盡的善意幫助,感動於這片土地最真誠濃鬱的人情味。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此書
作者簡介
葛磊,出生於中原農村,求學於北航,拿著土木工程專業學位,靠創意、表達和溝通維生。十餘年間,以單車、徒步、背包的方式環遊中國,踏足世界五洲,後將興趣發展成工作,現任中青旅控股市場部總監、社會責任部總監。旅行的同時,堅持著面向兒童、大學生和老人的志願服務,並在探索旅行和公益的嫁接,發起了中國一個盲人旅行團「聽海」。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2012倫敦奧運會17名中國火炬手之一。
書籍目錄
序一 路一鳴│人為什麼要旅遊 ?
序二 黃進寶│用單車踐行夢想
序三 戴勝益│壯遊人生
自序 島嶼,單車和風
引子
環島篇
夢醒時分
DAY 1
有一位弱視患者,隧道的微光對於他就是完全的黑暗……而且,這樣的隧道有十幾個。但是,憑著聽寶哥的哨子,憑著內心的光亮,憑著不回頭的固執,他就那麼一腳一腳踩過了黝黑恐怖的隧道,又一腳一腳踩回了臺北。
DAY 2
「那種氛圍,那種儀式感,那種攝人心魄的敬畏」……早已離我們遠去,如塵封在博物館的歷史標本,如無人觸碰的故紙碑刻,都失去了根脈,當偶然發現竟然它竟還生機勃勃地存在於某地的日常生活中,那一種驚訝和喜悅,繼而湧起的無邊傷感,是難以言盡的。
DAY 3
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活躍著800 多位義工……他們講解時敘述之翔實,語彙之專業,態度之認真,仿佛是專業學者在講授歷史課;在醫院,陪著患病的孩子們玩耍的未必是他們的父母兄弟,而可能是義工;在旅遊景點,一個來自臺北的計程車司機會拿著工具箱到處巡邏,此時他是「搶修」交通工具的義工。這樣的故事是講不完的,因為在臺灣島上,每天都有數以十萬計的善意在傳導的過程中。
DAY 4
第一次,在臺灣島上看海,安安靜靜的海水,和其他的海並沒有什麼兩樣,泛著星星點點的漣漪,無窮無盡地流淌著,但如果我的目光更深遠一些,如果天空更晴朗一些,也許我可以看得到天水相接處,有隱隱約約的海岸,有漁船的帆,有和我一樣, 向這一端眺望的人……
DAY 5
這一路上,風馳電掣,縱意自如,中央山脈的美景逐漸從模糊轉為清澈,大片雲層投射在山脈的陰影緩緩漂移,連綿不絕的森林如滔天的綠浪,遠處隱隱透來海洋的氣息,公路盤旋而下,陽光迎面而來,風聲在耳邊流動。我的感官,重新回到對大自然無限驚豔之中。
DAY 6
來到稻米之鄉池上,單車開始駛過大片大片的水田,稻穗迎風搖擺,糧食的香氣氤氳在溼潤的空氣裡。南方長大的孩子,一般會有這種經驗:大地有時候比天空還明亮清澈,此時的池上, 就把自己裝飾成天空的鏡子--天空明亮,它就加倍明亮,天空晦暗,它就加倍晦暗。
DAY 7
我也是不經意間就騎到清水斷崖的跟前。從海岸群山的褶皺中轉過一個彎,乳酸與肌肉正相互撕咬掙扎,而風景,就在身側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一抬頭,不可思議的景觀撞入眼眶:黝黑的山體淌進潮水裡,攪動著海浪泛起大片的深淺不一的乳藍色--淺藍、淡藍、蔚藍、碧藍、灰藍……層層暈染,混合進深沉冷峻的太平洋。
DAY 8
環島八天來,大家的體力和精神幾乎快到了臨界點,如果沒有信念的支撐和夥伴們彼此的鼓勵,誰也沒有把握能夠完成人生中這樣一個艱難的挑戰,甚至於走到這裡,已覺得是個奇蹟……那不單是肉體的勉力支撐,更是在精神上與自我交戰的過程。
DAY 9
單車環島,最值得敬佩的,恰恰是騎在最後的那位隊友,幾乎所有的人都對她(他)感到陌生,因為一路上幾乎看不見她(他)的影子,可是,她(他)就那麼一步一步地騎著,在無窮的絕望和微弱的希望中選擇堅持到底,對於很多人來說,環島就是環島,但對於騎在最後的那些人,環島就是人生!
臺北篇
「故宮」
很多人為北京故宮感慨,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敦煌文卷的流散,造就了國際顯學--敦煌學,反而發揚了中華文化,而北京故宮中這些無價的中華瑰寶經過十餘年戰亂的顛沛流離,停泊在了臺北,這之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重視,使得臺北這個歷史並不悠久的城市赫然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承重鎮。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故宮文物並沒有流失,她們就在那裡, 千秋萬載,一如既往,不是嗎?
臺北
登上101,俯瞰整個臺北,夜色漸沉,燈火點燃了城市。這盆地裡的平坦窪地,從這樣一個高度掃射,會產生某種奇異的幻覺--就好像巖漿在噴薄地殼之前,從裂縫中湧動的滾燙光影,且逐漸瀰漫了整個大地。光影中最耀眼的一處,一定是西門町。
誠品書店
為何臺灣盛產了那麼多作家和詩人?我想,土地就那麼多, 耕耘起來很難有更多的收穫,但人心和文化的耕耘,讓臺灣的生存空間陡然拓展,舊學統得以傳承,新文明得以開發,心靈和GDP 同步成長,使得臺灣從情感和文化上,變成了「最中國」的地方。
走在中國的地圖上
無論源流何在,幸好,臺北是現在這樣的格局,讓我們初來乍到的大陸人,不至於產生地理上的生疏。這樣的格局,也藏著臺北的身世,藏著腳下這片土地與大陸的血緣關係。
滷肉飯、薑母鴨和海蠣煎
無論是蚵仔煎、薑母鴨,還是滷肉飯,都連接著臺灣人的生活經驗。食物,也是一種鄉愁,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一種口感, 時時觸動味蕾,提醒你已離家太久,漂流太遠。
機車總動員
機車上,承載著臺北人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一群同學一起,好幾十部機車浩浩蕩蕩夜遊阿里山,到了山上剛好看日出;讓女朋友環著自己腰坐在後座上,飛馳到陽明山上觀賞浪漫夜景;或是兄弟們在凌晨的城市裡競速奔馳,危險,但也刺激--那轟鳴聲,是內心的吶喊……
舊城
臺北101 大廈旁邊,有一塊菜地,沒錯,就是種點黃瓜西紅柿大白菜之類的私人菜地,那可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幾乎所有大陸來的遊客的反應都一樣-- 怎麼不開發成大樓呢?臺北人說:「那塊地是私人的,人家不願意出賣,就是想隨便種點兒菜,根據法律,市政府無權幹涉,無權強行轟走他。」看到這個故事,臺北的「舊」,竟顯得有些光彩熠熠了。
後記 夢在延續
跋 旅行的意義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