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女生對於麥克的結局有點不忍心。但是凡事都有因果輪迴,在西西里避難是他人生的分界線,從此之後他的人生再不屬於自己計劃中的那個樣子也不屬於他父親期待的那個樣子,迫於現實他被推出來成為家庭的擔當,我在想即使他哥哥不發生意外,他也會成為這個家族領導者,早晚而已,他的手段與他父親的截然不同,我寧願相信在當時的狀況下是最合適,成長經歷和現實讓他選擇這種方式,但是還是不盡如意,在二戰後民主政治進入飛速發展時期,他又怎麼可能幫助家族洗白。
對於他和凱的分開讓人唏噓不已,但是又是必然的,凱來看孩子被他遇到關上門時,讓我想起第一部他穿著軍裝風採奕奕的樣子,我真希望凱是留在他記憶中曼妙的女子,而成為家長的麥克需要的是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而已。現實往往在我們無意識的時候把我們自己變成了另一個樣子,都是生存而已,對於我們小人物一樣,可能在人生轉折點明明有很多條路走,我們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一條,我們要承擔選擇的結果。
《教父》小說和電影其實在第二部和第三部相差很多。電影《教父》三部曲講的就是一個義大利黑手党家族的興衰史。家庭有家庭的規則,社會有社會的規則,黑手黨也有黑手黨的規則。電影教父矛盾原點就在於規則。老教父有老教父的規則,不碰,你去買賣,就是壞了規矩。家族有家族的規矩,餐桌上不談政治。弗雷多背叛家庭,不管怎樣就是壞了道上的規矩。教父是黑幫片,更是家庭片。黑手黨人連接的基帶就是對黑手黨規則的認可以及血脈。是的,你收他為教子,你就要像老父親一樣守護他。另外,電影的鏡頭設計,燈光效果和音樂在現在看依然精緻大氣。電影背後的價值觀並不恢宏,卻展現了人的價值和欲望。人的價值最直接的體現就在於規則和尊嚴,這點在電影情節中顯而易見。
很遺憾的是,這個計劃因為兩件事被打亂了:一是的出現,二是桑兒的死。前者讓老教父失去了慢慢布局轉型的機會,後者讓邁克不得不犧牲自己,從「打入社會的人」變成「守望並嘗試打入社會的人」,也就是整個柯裡昂家族的洗白計劃被推遲了大約半代人。在小說《教父》裡,麥可最終成功了,麥可也過上了比較正規的生活。
他自己開辦了個建築公司;他參加了商人俱樂部,當上了市民委員會的委員;他對地方政治也有健康的興趣,但並沒有公開介入。這種生活是挺不錯的。可想而知,麥可的兩個孩子,運氣差了也能子承父業,運氣好了很可能成為拉斯維加斯乃至內華達州政壇的重要人物;而且跟一般的老闆或政客不同,不會再有哪個「湯姆·黑根」有膽量過來跟他們談「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了,亞伯特·奈裡和羅科·拉朋正等著不開眼的傢伙自己跳出來呢。也許百年之後,柯裡昂家族就是一個跟布希家族、羅斯福家族齊名的存在了。而在電影《教父》裡,儘管麥可幹得更加徹底,「半代人」的時間損失還是沒能彌補上,最終摧毀了一切——因為沒能及時完全洗白,麥可不得不繼續幹半黑半白的工作,因此被FBI盯上,因此不得不犧牲弗雷多,同時又跟凱鬧翻,至於教父3的內容,反倒是另一個故事了。
如果只看到黑手黨這一個點那還只是皮毛。教父小說時間背景從老教父孤身一人來美國開始,經歷禁酒令發家,度過了二戰,通過金錢和各種手腕掌握了非常多的資源(特別是政治)。然後就遇到了,新興的家族為了貿易和考力昂家族開戰。最後考力昂大獲全勝的故事。其中好萊塢的部分,賭場的部分都是支線,但是又很好的展開了劇情。不過教父的主線一直在紐約。老教父的人生路就是美國新移民的寫照,或者說這群人的美國夢。這類人一無所有來到美國,慘澹經營,努力奮鬥,甚至流血捨生忘死,為的就是出人頭地,且特別注重家庭。而老教父又是特別的,作為黑手黨,即便再有錢仍然不能成為上流社會,所以他想先讓自己足夠強大,然後再進入正常的美國社會(有錢後讓孩子洗白)。麥克說了想生個兒子做美國總統,老教父何嘗不是一樣,可惜桑迪諾死,二兒子廢了,只能小兒子接班。最終,黑手黨還是黑手黨,雖然考力昂家族贏了,但在宿命面前卻是輸的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