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區九龍鎮姚家社區鋪頭莊河碧波蕩漾,風景如畫。顧俊攝
本報訊(記者張仲明特約記者龔晨通訊員李根)近兩年,每天清晨,到鋪頭莊河邊的小道上走一走,成為海陵區九龍鎮姚家社區很多居民的生活習慣。鋪頭莊河過去淤積嚴重、水環境惡化,是遠近聞名的臭水溝。近年來,經過整治,河道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的鋪頭莊河碧波蕩漾,水面上荷葉田田,兩岸綠樹環繞。看著河邊的風景,我們每天都有好心情。」當地76歲的居民周羊扣說。
鋪頭莊河環境的變化,是海陵區打造「街河並行」水城水鄉特色建設的一個縮影。
「遙想當年,南北商旅,舟楫相接,街河並行,槳聲橋影,水音市語,歡然交融,此泰州水城千百年生活之長卷也。」2009年,海陵南城牆下宋代水關重現天日。在該遺址保護工程結束後撰寫的《南水門遺址志略》中,上述文字生動描繪了海陵古城「街河並行」的水城水鄉特色。
事實上,「街河並行」的格局在城市建設項目中得到了較好的傳承。例如,引江河是海陵外圍通江達海的清水通道和水運物流通道,其東側平行的長江大道的建設,在區域骨幹河道層面很好地體現了「街河並行」的特色;鳳凰河是城市內的一條骨幹河道,引鳳路的建設,讓街河之間成為周邊群眾生活、休閒、娛樂的走廊;東城河是海陵古城河保護最完好的一段,與人民東路一起成為旅遊、文化活動的中心。
海陵區委副書記張兆洋表示,「街河並行」核心理念就是要處理好人、水、路、環境的關係,以及建築、空間與環境的關係,在最大程度上「讓居民看得見水」。在他看來,「街河並行」建設,不僅能為群眾營造生態宜遊、宜養、宜居的環境,還能彰顯地方特有的水韻風情。
堅持系統化思維、片區化治理,近年來,海陵區生態整治城鄉河道282條,共251.6公裡。其中,為彰顯海陵水城水鄉特色,方便群眾賞景親水,該區探索建設城鄉「街河並行」河道54.16公裡。
下一步,海陵區將圍繞打造「朗潤明珠鳳凰城」,從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角度出發,踐行「街河並行」理念,結合棚戶區改造、城鄉建設、「特色小鎮」、「特色田園鄉村」和「水美鄉鎮」創建,科學編制「街河並行」專項規劃。目前,該區已梳理全區603條、813公裡各級河道,對其中具備「街河並行」條件的43條、70公裡河段,分為六大類探索研究,通過設計各種城鄉河道的典型斷面,統籌水域、濱水景觀和城市建築,加強濱水區域建設的規劃管理,從而高質量彰顯水城水鄉特色。
例如,三村幹河穿越九龍鎮振東、府前、五廈三個村莊,初步設想將其打造為「有流水潺潺、枕水河畔的水美鄉村」;馬家溝河南側為村莊道路,北側為稻田,東西向穿插有田間小道,計劃將其打造為「有河路縱橫、移步換景的田園風光」;蘇陳河穿越蘇陳鎮集鎮中心,河路並行,商貿繁忙,初步設想將其打造為「有水音市語、街河相映的水美鄉鎮」;老東河兩側都是居民住宅,計劃結合棚戶區改造,將其打造為「有健身休閒、水岸交融的社區廊道」;稻河是條流淌泰州歷史文化的河,結合稻河古街區和稻河復興工程,初步設想將其打造為「有波光粼粼、文化薈萃的城市景觀」;滷汀河是流域性河道,河道兩側都有鄉鎮道路,車來船往,計劃將其打造為「有舟楫相接、車輛穿行的大河風貌」,等等。
「曲巷斜街信馬,小橋流水誰家」,古詩詞裡閒適幽靜的水鄉美景,將更多融入泰州人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