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5月31日消息:浙江省以佔全國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佔全國10%以上的林業產值,2009年實現林業行業總產值1600多億元,相當於每萬公頃林地平均產出2.4億元。是什麼因素使浙江省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林業產業大省?專家指出,完善的林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是助推浙江省林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部分林木良種選育國內領先
浙江省林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始於1973年,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有突出成果。浙江省杉木、馬尾松多世代改良已達到2代種子園水平,選育出的高世代種子園種子和優良無性系增益達40%~50%,其中開化縣林場選育的杉木無性系良種19年生平均每畝產出規格材23.3立方米,是普通杉木速生豐產林的3.3倍。姥山林場的馬尾松2401無性系,10年生樹高11.8米、胸徑21.8釐米、年平均胸徑生長達2釐米。中國林業科研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周志春研究員說,這樣速生的馬尾松在同緯度地區是不多見的。
在經濟林和觀賞植物良種建設方面,浙江省的油桐、油茶、烏桕、板慄、柿等木本糧油樹種育種處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其中擁有畝產30公斤茶油的良種31個。楊梅、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經濟樹種遺傳改良和茶花、桂花、玉蘭等傳統名花新品種選育進程明顯加快,湧現出黃金茶、千年雪、金葉珊瑚樸等一批優新鄉土良種。
在防護林良種建設方面,除了鞏固木麻黃、桉樹、舟山木姜子等傳統防護樹種選育和繁育研究外,針對沿海防護林建設和城鎮綠化所需的抗風、耐鹽、耐溼樹種缺乏的問題,開展了耐水溼耐鹽鹼優良樹種資源引進,選出了10個優新耐溼耐鹽樹種,其中水紫樹、弗櫟和美國楓香3個品種通過了省林木品種審定,進一步增加了浙江省沿海防護林造林樹種選擇空間,為沿海防護林重點項目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結合」構築創新平臺
林木良種選育與推廣是一項技術密集型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多年來,浙江省始終堅持以良種生產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管理協調為紐帶,有效整合種苗管理部門、科研院所、良種基地和有關企業的力量,組建林木良種選育協作組,促進科研、生產、管理「三結合」。
種苗行業管理部門制定林木遺傳改良中長期規劃,爭取資金和政策扶持,做好項目的立項和監督,積極協調基地與科研單位聯姻;科技人員重點研究解決當前影響良種選育和生產中的瓶頸問題;良種基地嚴格執行科研院校專家制定的技術方案,切實抓好良種基地建設和良種生產。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生產人員同線作戰,形成合力,同時又合理分工,各司其責,推動浙江林木良種繁育體系的科研、生產、管理和推廣四大系統環環相扣、協調運轉。
浙江省林業種苗管理總站駱文堅站長說:「浙江林木良種工作的領先,最主要體現在體制機制上。」「兩院一所」和各級種苗管理部門、林木良種基地共同協作,科技人員的傳幫帶、林業資金的持續投入、基地與支撐專家的互作,實現了浙江林木良種工作35年不間斷,種質資源存量不斷增加、良種生產和科研水平不斷升級,科研成果不斷湧現。
推薦閱讀:
重慶:兩翼百萬林農3年內將增收過萬元
剛果與歐盟籤署林業管理自願合作協議(APV)
甘肅:康樂首家股份制園林企業成立
四季桂的養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