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詩文家教效仿王羲之 於陶然亭召集四海文人修禊雅集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農曆三月三是上巳節,古代人們有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的習俗,《論語》中稱:「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修禊事宴集。是日,眾人分坐於曲水旁,以觴盛酒置於水上,即興賦詩。詩文彙編成集,王羲之撰並書序文總述其事。後世《蘭亭序》被推頌為「盡善盡美」、「天下第一行書」,「蘭亭修禊」也因此成為史上最負盛名的一次修禊活動。

作者:肖伊緋

1925年初,80歲的老詩人、梅蘭芳的詩文家教樊樊山(1846-1931,即樊增詳)忽有雅興,他在北京南城的陶然亭廣邀南北才俊,要在上巳日這個傳統節日召集文人雅士進行一次規模空前的聚會。正在清史館中修史的82歲的趙爾巽扶杖前來;曾經的湖南神童、曾於1913年出任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的熊希齡率先響應;天演學家嚴復的高徒侯毅擔任書記員,記下了這次龐大集會的盛況。實到76人、因故未到後補寫題詩的33人,此次雅集共達109人,這是近現代中國一幀空前絕後的雅士集體照。

仿古雅集用上現代技術

老舍先生1936年在《想北平》一文裡寫道:「以名勝說,我沒到過陶然亭,這多可笑!」可見陶然亭在文人心中的地位。陶然亭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相傳建亭人名叫江藻,是清朝時期在黑窯場主管燒制磚瓦工作的工部郎中。江藻平時喜歡欣賞四周的美景,他覺得此地環境優美,於是修建了一座小亭,取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中「更待菊橘黃家釀熟,與君一醉陶然」中「陶然」二字,命名為陶然亭。亭子建好以後,江藻經常邀請他的好友到這裡來飲酒聊天,來的人越來越多,小亭子就裝不下了,於是江藻就和他的朋友們集資擴建、拆亭改軒,建造了現在看見的三間敞軒,但「陶然亭」這個名字卻一直沿用至今。亭上黑色的匾額是齊白石老先生留下的字,下面楹聯:「煙藏古寺無人道,踏倚深堂有月來」,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書寫的。亭內金色「陶然」二字的匾額是建亭人江藻書寫的,下面「似聞陶令開三徑,來與彌陀共一龕」是禁菸名將林則徐留下的楹聯。在亭梁上還有優美的蘇式彩繪,它們是:採菊圖、八仙過海、太白醉酒和劉海戲金蟾。

樊樊山和陶然亭是有緣的。他是湖北省恩施市人,清光緒進士,曾擔任陝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是清末民初著名晚唐詩派代表詩人、文學家。樊樊山於1899年創作了長篇古體詩《彩雲曲》,因著意為京城一代名妓賽金花樹碑立傳,《彩雲曲》被社會各界所關注與傳抄,風行一時。之後,更於1913年作《後彩雲曲》,「著意庚子之變」,敘述了賽金花與瓦德西的豔聞。這一前一後的《彩雲曲》,時人比之為吳偉業之《圓圓曲》,因其抒寫真人真事而更為時人推崇。事實上,賽金花本人在這次樊氏作東的雅集之後10年逝去,於1936年也葬於陶然亭。當然,除了《彩雲曲》,樊樊山曾賦詩三萬餘首,並著有上百萬言駢文。

既然是效仿古人的 「蘭亭修禊」,那麼這一此次次承接「蘭亭修禊」的千年風雅之舉,當然也少不了要有一個文詞精雅的序文來紀錄和紀念。召集人中的幾位宿儒稍一商議,決定讓丁傳靖來撰序。丁傳靖也是名人,他的詩文負有盛名,尤工戲曲,創作了《霜天碧》《滄桑豔》《七曇果》等傳奇劇本,其中《滄桑豔》寫陳圓圓事,尤為著名。從丁氏自謂的「剩有滄桑新院本,一時價貴海王村」詩句來看,《滄桑豔》傳奇無疑是其頗為自得的作品。 丁傳靖與樊樊山因曲結緣,由來已久。

1925年,樊樊山已定居北京13年,生活境況卻遠不如任前清要員時的氣派。為謀生計,他去給比自己小38歲的梅蘭芳當詩文家教,為其修改戲曲文詞,聊以餬口。此時的丁傳靖也並不比樊樊山的處境好多少,總統府秘書的虛銜,也無非是替人撰寫文書、修改文章的清閒差事罷了。三月三的乍暖還寒天氣,丁傳靖在家裡完成了樊樊山指定的作業,一篇《江亭序》寫得中規中矩,早沒了當年的那份驚豔才情。

無傷大雅的是,此次雅集運用現代技術做記錄與存照,來自天南地北的雅士們分作兩排,就在陶然亭的三間敞軒外拍照留影。照片中雖然人像太小,加之珂羅版的銅版印刷還稱不上清晰,但這在中國雅集史上,也算是開天闢地頭一回了。作為雅集存照,這一張陶然亭合影,刊登於由樊樊山親筆題箋的《乙丑江亭修禊分韻詩存》首頁,這在當時的文化圈子裡也算是摩登新聞了。

當然,在珂羅版印製的合影之後,仍然是免不了還要有丹青寫照的。當天到會的賀履之、林彥博、李雨林三位,應諸老之邀,各作了三幅《江亭修禊圖》,也被不惜成本的以珂羅版印製在合影之後,輯入冊中。

在首頁的合影背面,還用當時盛行的鉛活字印刷術,排印出了到會的76人名單與沒有到會的33人名單。而這109人,無論到會與否,都在冊子中留下了所謂的「分韻賦詩」一首或若干首。其實,「分韻賦詩」也是古代雅集中「曲水流觴」的一種現代化方式。「分韻賦詩」的出現,再不需要鑿出彎彎曲曲的流杯池,也不需要預備水中飄浮專用的酒杯,更不需要所有參加雅集的人都正襟危坐於池邊,挖空心思的預想著酒杯飄流過來時應該對答的詩文。此次雅集,由樊樊山預先選出一首詩來,將詩中的每一個字逐個寫在小紙團裡,到會的人採取抓鬮的方式,拈到哪個字,即以哪個字為詩韻,賦詩一首。詩的體裁不限,七言五言皆可;甚至還可以作詞,而且並不一定當場完成,事後補作也是允許的。

《江亭序》有兩個版本

《江亭序》有兩個版本,沒有到場的代表選了丁傳靖作序,到場的代表則選了李綺青作序。

丁傳靖的序言開篇提到:「夫定武精刊,繭紙非昭陵之本。永和未遠,羽觴猶典午之遺。」追隨自蘭亭以來的文人雅集傳統,仍然是以樊樊山為代表的舊式文人骨髓裡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丁傳靖與之相類,對風雅古意的傾慕一如既往。但世風日下的感慨之後,退而求其次的風雅追求顯而易見,即從追慕魏晉以來的風流神髓,轉而尋求博物通識的風俗傳承。

既然蘭亭的原本早已不復存在,誠如魏晉風流只能仰止興嘆,近現代文人無一免俗的為世道變遷而牽累羈絆、為斯文不復而疲於應付,不可能再獨善其身式的超然世外,則只能通過一些尚在傳承中的風俗寄託一些文化想像罷了。比如說還有的三月三修禊傳統,比如說還有的以樊樊山為首的雅集傳統。丁傳靖筆下的陶然亭與王羲之筆下的蘭亭區別之大,並不完全在於時空上的差距與差異。無論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還是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無論是在縱情享受人生的角度,還是暢談玄妙哲理的角度,在陶然亭中的109個雅士都遠不及蘭亭中的42位晉人輕鬆灑脫。更何況寫這則序言的丁傳靖還是坐在自家屋裡冥思慎筆而作,而絕非如當年王羲之那樣酒墨酣暢,一筆呵成。

或許,一個是公元353年的江南,一個是公元1925年的北京。空間上的南北差異,時間上的千年更替,都沒有理由去要求以樊樊山、丁傳靖為代表的一幫近代文人,一定要以晉人的那種風骨意趣,去完成這一場民國時代規模空前的雅集。畢竟,陶然亭自清康熙年間始建以來,就註定並非是一處純粹的風雅之地。元代曾在陶然亭地區建慈悲庵,經明、清兩代的修繕、擴建成一定規模。庵內文昌閣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一直是明清兩代進京趕考的考生們頂禮膜拜、祈求功名之地。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西院建了這座名為「陶然亭」的小亭。而以樊樊山為召集人的陶然亭雅集,仍以該亭為江藻所建而稱「江亭」,由此可見其前清遺老追思前朝心態之重,已經遠非流風遺韻所能承受之重。無論是先前的考生上香會聚之所,還是後來的眾多近代雅士存照「江亭」,這樣的熙熙攘攘,這樣的車水馬龍,自然都已經與晉人風流和蘭亭風雅相距甚遠。也無怪乎,丁傳靖在序言中只有「故事」、「遊蹤」、「資料」這些類似於存檔日記式的文字面目了。

李綺青是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晚年旅居北京。李序開篇曰:「歲在乙丑三月三日,稊園同人集於京師宣南江亭,為修禊事。」開宗明義,還頗有點「永和九年春」的況味。句中提到的稊園,即稊園詩社。其前身是創建於二十世紀初的寒山詩社,「稊園」得名於當時詩社社長關賡麟,關氏在北京南池子的宅第就號「稊園」。在後面的分韻賦詩中,關氏與李綺青相繼寫出了長篇巨製,許寶蘅亦有賦詩,亦可見當年的稊園情誼與同仁酬唱之情。

李序中除了其擅長的駢體文表述之外,在序言將盡時,有一番話也頗可感嘆。序曰:「僕自以老殘,屢陪文,花豬久缺,如大嚼於屠門。荊駝自傷,未忘情於闕下。」風雅畢竟不能當飯吃,一生秉直清貧的李綺青,晚年生活只能靠原本以追慕風雅為名的文人聚會來「打牙祭」。「花豬久缺,如大嚼於屠門」雖是無奈至窘之境遇寫照,卻也是如李氏一般所有「徒具才情、絕無錢銀」的舊式文人之通病——因為恃才清高,不善經濟,而困窘一生。只不過李氏對此並不遮遮掩掩,而是直接以駢體文寫出了大實話,反倒讓人覺得無傷大雅了。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2

相關焦點

  • 陶然亭與京城文人雅集
    重陽已至,人們或許會在這個周末登高賞秋,或是效仿古人喝菊花酒、吃菊花糕。在過去,陶然亭是京城登高的好去處,尤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常至此雅集高會。「陶然」之名取自白居易詩作,言及重陽登高飲酒的陶然樂事。那麼,「陶然亭」之名有何深意?
  • 蘭亭雅集不為修禊為「軍政」?專家認為僅是推測
    浙江日報4月7日刊發的《東晉蘭亭會並非「文人雅集」》報導,在紹興史學界引起較大反響,不少專家認為,《紅月亮——蘭亭序解讀》作者說蘭亭雅集不為修禊為「軍政」,僅僅是推測而已。王羲之第55代孫、紹興縣文聯主席王雲根說,《紅月亮》的作者對紹興的歷史文化知識非常豐富,他的這個觀點有創新、有見解。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年代久遠,因此,他打算請一些歷史學家就這個問題舉行一個研討會。
  • 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心嚮往之!
    所以後人評價說「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鄴下聚會,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石崇曾在金谷園中召集文人聚會,與當時的文人左思、潘嶽等二十四人結成詩社,史稱「金谷二十四友」。
  • 在清代,京城文人喜歡聚在哪裡呢?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勾勒的古代文人們飲酒賦詩、聚會娛樂的場景,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神往。雅集之雅,關乎環境,更關乎這個場域所能凝聚召集的人。那麼在清代,北京文人們又都是聚集何處呢?
  • 除了王羲之的蘭亭雅集,這些古代文人雅集同樣令人心馳神往!
    中國文士階層有「以文會友」的優秀傳統,「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的雅集現象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獨特景觀,諸如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為歷代文壇佳話,詩文書畫歌頌不絕。
  • 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
    所以後人評價說「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鄴下聚會,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石崇曾在金谷園中召集文人聚會,與當時的文人左思、潘嶽等二十四人結成詩社,史稱「金谷二十四友」。
  • 王羲之《蘭亭序》,除了書法,更教你怎麼把party玩成「雅集」
    蘭亭「雅集」,文人聚會新潮流的誕生魏晉書法中的「雅韻",成為中國藝術審美的主流部分,一直延續了上千年。尚韻的美學觀,符合中國正統的儒家思想體系,它不激不厲,保持一種中和的人生態度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同時,它又符合道學思想,有明顯的唯美傾向,追求人生的瀟灑與心情的散逸,這十分合乎中國文人的口味。
  • 流觴曲水與西園雅集——中國文化史上兩場激動人心的文人雅集
    這一審美空間,大都安放在遠離城市喧囂、人群噪雜的山水或園林中;有資格參加雅集的人,都是高蹈絕俗、不慕榮利的,至少在此時此地,要暫時放下名利之圖;飲酒自然是雅集必不可少的內容,但酒就像是先行的鋪墊,飲酒、聲伎之歡的目的,是為了激發人的雅興,醞釀靈感,最終為雅集者所推崇的往往是詩文或書畫作品。
  • 雅集,古代文人的別樣聚會
    所謂「雅集」,簡單來說就是指古代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進行與文學和藝術相關的遊藝活動。那些賞心雅事,往往在這樣的雅集中得到某種高密度、戲劇化的呈現。蘭亭曲水流觴,竹林談玄論道,都是千古流傳、人們耳熟能詳的風雅集會。
  • 三國民俗風韻,曲水流觴和上巳修禊,因此產生了一篇篇美妙的詩文
    三國民俗風韻,曲水流觴和上巳修禊,因此產生了一篇篇美妙的詩文三國魏晉時期,在民俗文化上上承兩漢風俗文化的餘緒,下啟南朝民俗風尚的新風,在婚姻習俗、喪葬習俗、節日習俗、服飾文化和民間娛樂方面都有很多極具特色的民俗現象。
  • 故遊憶· 初到蘭亭感受永和九年那場文人雅集韻致
    2006年4月18日下午,從紹興市區乘車趕到郊外,第一次來到心中神往的文化聖地——蘭亭,感受永和九年的那場文人雅集韻致。史載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友人謝安、孫綽等名流及親朋共40餘人在此舉辦修禊集會,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 傳說當時王羲之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全文28行,共324字,凡字有重複者,皆變化不一,可謂精彩絕倫。
  • 清代名流登高常選陶然亭 文人取名「陶然」有何深意?
    重陽已至,人們或許會在這個周末登高賞秋,或是效仿古人喝菊花酒、吃菊花糕。在過去,陶然亭是京城登高的好去處,尤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常至此雅集高會。「陶然」之名取自白居易詩作,也言及重陽登高飲酒的陶然樂事。那麼,陶然亭之名有何深意?哪些文人曾在此談學論道?古人雅集高會之時,又會做些什麼呢?
  • 《江南百景圖》蘭亭修禊圖文教程 蘭亭修禊攻略大全
    導 讀 江南百景圖蘭亭修禊怎麼玩?
  • 多幅不同名家蘭亭修禊圖同臺—看看王羲之是如何寫就《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書聖王羲之寫就。書法成就巔峰之作。書聖王羲之生平八字咱就略過了。反正地球人都知道了。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xiū xì]」(註:這個禊是示字邊,不是衣字邊啊),講到」修禊「再羅嗦兩句,修禊,古代傳統民俗。
  • 何為雅集,一文賦之
    石崇曾在金谷園中召集文人聚會,與當時的文人左思、潘嶽等二十四人結成詩社,史稱「金谷二十四友」。他們暢遊園林,飲酒賦詩,並將所作結為詩集。後人稱這次聚會為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文人雅聚。石崇《金谷詩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 後因以「金谷酒數」泛指宴會上罰酒之數。 蘭亭墨香:指王羲之在蘭亭雅集中書寫《蘭亭集序》事。
  • 陶然亭的水邊故事(上)
    歷史上最出名的「春禊」,是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朋友們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春禊」。這次「春禊」的主要活動內容,不是洗澡和祛邪,而是喝酒和吟詩。當然,喝酒吟詩,要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王羲之和朋友們的「春禊」是後世士大夫們效仿的典範。道光十六年四月四日,黃爵滋、徐寶善主辦的這次「江亭展禊」,學的就是「蘭亭春禊」。
  • 京城陶然亭,古代文人打卡的聖地
    提起北京的陶然亭公園,大多數外地遊客知之甚少;有些人對這裡略知一二,但是真正感興趣的不多,畢竟帝都有大把中外聞名的景點:故宮,頤和園,天壇,北海,雍和宮,長城等光芒萬丈,一來北京,肯定先去最亮眼的地方點燃激情。
  • 江蘇揚州「非遺文化月」啟幕 瘦西湖再現清代虹橋修禊場景
    圖為瘦西湖非遺文化園內木偶表演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9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15日,為期一個月的揚州「非遺文化月」啟幕,「原汁原味」地展示了揚派盆景、雕版印刷、揚州剪紙、揚州木偶、扇面、絨花等非遺項目的精湛技藝,民眾零距離感受傳統藝術的同時,瘦西湖再現了清代「虹橋修禊
  • 來了這裡以後,你還想去別的地方「修禊」嗎?
    古人臨水修禊不只行於春季三月,亦有行於秋季七月者--《宋書 禮志二》 四十多位軍政高官應東道主會稽內史王羲之的邀請,聚會於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飲酒、寫詩、觀山、賞水,魏晉以來顯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齊了。 這些貴族雲集山陰城,在蘭亭修禊,曲水流觴,飲酒賦詩。
  • 瀟灑活潑,酣暢淋漓,文人雅集
    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文人雅集。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文人不得好死的時代,也是文人活得最瀟灑活潑酣暢淋漓的時代,用魯迅的話說就是進入了人的主題、文的自覺的時代。名士風流以傳染擴散的方式席捲了文壇、思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