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爾西 :一個兩極分化的遺產,代表阿拉伯之春的頂峰和它的失敗

2021-03-02 火星觀察

作者:王德華

埃及前總統穆罕默德•穆爾西17日在出庭時突然去世,享年67歲。隨後,埃及內政部宣布進入國家最高緊急狀態。穆斯林兄弟會稱,穆爾西之死「完全是謀殺」。他們呼籲在埃及舉行集體葬禮,並號召人們在世界各地的埃及大使館外聚集。

穆爾西代表了阿拉伯之春的頂峰和它幾乎普遍的失敗。2012年,他成為埃及首位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但在持續一年的動亂之後,時任國防部長塞西領導的政變迫使他下臺。這再次印證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理論正確。

自2013年7月3日穆爾西被推翻以來,塞西政府一直把他關在監獄裡。人權組織警告說,他的健康狀況不佳(他患有糖尿病以及肝腎疾病)和長期的單獨監禁,將導致他過早死亡。他的兒子阿卜杜拉星期一告訴CNN,「他被拒絕訪問。自2013年以來,這家人只見過他三次面。」

去年,一群來訪的英國國會議員表示,他的「護理不足」可能會導致「他的長期狀況迅速惡化,這可能導致過早死亡。」

國際特赦組織對穆爾西的死作出回應說:「埃及當局有長期單獨監禁囚犯的記錄,而且條件非常惡劣。」

據估計,大約6萬名穆斯林兄弟會成員和支持者被關押在埃及監獄。人權組織記錄了數十起酷刑案件。

一場政治地震

作為穆斯林兄弟會自由與正義黨候選人,穆爾西在總統穆巴拉克下臺後的選舉中贏得了51.7%的選票。他的勝利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場地震,幾十年來,穆兄會一直是一場地下運動——既受到獨裁領導人的恐懼,又受到他們的鎮壓。

歷史學家法瓦茲·格吉斯在他的《建立阿拉伯世界》一書中寫道,隨著穆爾西的當選,「伊斯蘭組織一下子從被禁變成了掌權」。

穆爾西的勝利受到伊斯蘭主義者和穆兄會同情者的讚揚,尤其是在卡達和土耳其。但保守的海灣國家——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將他視為威脅。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多次警告卡達不要支持穆斯林兄弟會——無論是在穆爾西當選之前還是之後。

阿拉伯之春賦予了這種分裂力量,自那以後,這種分裂就一直存在。穆爾西被推翻後,阿卜杜拉國王說,沙特「今天仍然和我們在埃及的兄弟們站在一起,反對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煽動叛亂」。對塞西政府的財政支持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

即將出版的《穆斯林兄弟會在阿拉伯世界的失敗》一書的作者納瓦夫·奧貝德說,「阿卜杜拉國王最持久的遺產之一,將是他在阻止和推翻穆斯林兄弟會方面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一個短命的任期

在掌權期間,穆爾西唯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促成了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的停火。此前,加薩走廊發生了8天的暴力事件,導致150多人喪生。

但許多穆爾西的支持者很快對他失去了信心,因為他的政府從一個危機接著一個危機。他甚至不是穆斯林兄弟會總統候選人的首選。他是一個「政治侏儒,智力有限,魅力有限,喜歡做出誇大的承諾和聲明。」

由於無法控制埃及的司法系統及其龐大的安全機構,穆爾西通過法令授予自己廣泛的權力,促使那些領導反對穆巴拉克的抗議活動的人,指責他發動了一場破壞合法性和法治的政變。他們擔心穆爾西和兄弟會的真正意圖是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

由於經濟危機惡化,埃及陷入政治癱瘓。 對穆爾西的抗議活動席捲了開羅,就像騷亂打破了穆巴拉克的長期統治,並引發了埃及短暫的民主之旅一樣。穆爾西和其他穆兄會領導人將真正的民眾騷亂誤讀為敵人陰謀的一部分。

「恐怖組織」

2013年政變後,穆爾西被控向卡達洩露國家機密,命令支持者在總統府外靜坐期間襲擊抗議者,並為哈馬斯從事間諜活動。對他的定罪以及長期監禁意味著,只要塞西還在掌權,他就不太可能獲釋。

塞西政府對穆兄會進行了無情的打擊,並於2013年宣布穆兄會為恐怖組織。這場運動始於穆爾西被廢黜六周後,數百名穆兄會支持者死亡,當時警察突襲了開羅郊區的一個抗議營地。

該組織再一次被迫深入地下。許多能夠逃離的人在土耳其尋求庇護。

但世界已經在前進。歐巴馬政府對莫西的下臺提出了一些半心半意的批評;川普政府已經接受了塞西。今年4月,川普總統第二次歡迎他來到白宮,稱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川普說,「我們非常支持塞西總統。」

對美國來說,埃及是對抗伊朗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穆巴拉克執政期間一樣。俄羅斯還與塞西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你看,」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4年表示:「阿富汗存在問題;伊拉克正在分崩離析;利比亞正在分崩離析。如果塞西將軍沒有控制埃及,埃及現在可能也會陷入動亂。」

就像在政治聚光燈下短暫的一段時光一樣,穆爾西仍然是一個兩極分化的人物。在伊斯坦堡,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歷史不會忘記囚禁他、威脅他死亡、讓他成為烈士的暴君。」

穆爾西的一些年輕支持者因兄弟會被宣布為非法組織而變得激進,轉而訴諸暴力,對軍方和警方發動武裝襲擊。但對於一個掌握了所有權力槓桿的政府來說,它們是一種刺激,而不是威脅。

然而,儘管發生了大規模逮捕和任意殺戮,穆斯林兄弟會仍遠未滅絕。卡內基中東中心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因為土耳其、卡達和倫敦都是穆斯林兄弟會的中心,流亡的領導人是埃及當局無法觸及的。」

穆兄會也習慣於鎮壓,並擁有獨特的生存結構。正如卡內基報告的結論,「埃及的政治命運將繼續由執政的政權,和伊斯蘭主義者之間的衝突來決定。」

穆爾西之死說明,西方的民主是要權要錢還要命。埃及和中東人民還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相關焦點

  • 從阿拉伯之春到伊斯蘭之冬?
    文/奧利維爾·羅伊 譯/侯婕  和埃及一樣,在突尼西亞通過選舉上臺的伊斯蘭勢力,面對民意支持度不斷下滑的局面,想冒險通過獨裁手段繼續掌權。但是,他們要處理好阿拉伯之春遺留下的問題。  埃及政權的選舉和社會基礎並非是革命性的。除與阿拉伯之春主要勢力達成妥協外,穆爾西還要盡力拉攏支持政局新秩序的各方力量。他的聯合政府,是建立在商界、軍隊、沙拉菲教派和那些可能已對混亂局面厭倦的民眾基礎上的。  穆爾西採取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他身邊的一眾學者都是支持自由市場理論的「芝加哥派」。他推崇解除市場管制、取消補貼及對外開放市場。
  • 美媒為何質疑「阿拉伯之春」?
    近日美國公共廣播電臺雲,「阿拉伯之春」給埃及觸及的任何國家都帶來可怕的大屠殺。它帶來的政治變化是否利大於弊令人質疑,生活水平下降、犯罪增加、死亡數字上升、不確定性和不滿加劇。如果過去對「阿拉伯之春」成功與否尚有疑問,現在疑問蕩然無存(見環球時報2013-08-19)。這是埃及出現新一輪動蕩摩擦和有近900人死亡之後,美國媒體用如此尖銳的語言評判「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圖:2016年8月,一名五歲敘利亞男孩經歷空襲後在救護車上滿臉灰土血跡,成為敘利亞內戰經典照片\美聯社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年輕大學生小販因為不滿執法人員不法對待而自焚,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後的十年寒冬
    美國學者諾亞·費德曼以「阿拉伯之冬」取代「阿拉伯之春」,加拿大學者麥可·伊格納蒂夫同樣以「悲慘的失敗」描述這段歷史。時至今日,這場「民主運動」的背後推手正是美國已沒有爭議。2013年,法國出版的《阿拉伯革命背後隱藏的一面》一書為這一論斷作了翔實的論證:美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過實地引導與網絡煽動兩大手段促成了這場悲劇。
  • 阿拉伯之春,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影響
    「阿拉伯之春」是指來源於2010年底,在北非、西亞等地區的阿拉伯國家,掀起了一些列以「民主」「民生」為口號的反政府運動,它的本質是以政權更迭為主體,演變出的一種新型政治革命。「阿拉伯之春」來源於西方媒體,他們樂觀的預計西方的民主,將在阿拉伯地區迎來明媚的春天。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贏了「革命」,輸掉整個世界
    敘利亞難民湧入約旦境內,一名與母親失散的男童「阿拉伯之春」,是福還是禍?10年前,西方國家一片歡呼:一個新的阿拉伯即將誕生!第三,權力中心轉移,地區力量洗牌埃及和敘利亞曾是中東地區舉足輕重的國家,但隨著「阿拉伯之春」爆發,埃及經歷嚴重社會動蕩,敘利亞更是陷入內戰泥潭,導致約660萬人流離失所,國力大不如前。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革命打破了社會的安寧,打碎了人民的安全感,這不是我們期待的革命。」近日,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埃及青年這樣反思。還有突尼西亞人期待國家儘快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正確「鑰匙」,而敘利亞人則希望用改革取代動蕩和戰亂。
  • ...這就是中國》第三十期: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環球時報:「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原標題:張維為:「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2011年3月埃及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穆巴拉克總統黯然下臺。三個月後,我和美籍日裔學者、《歷史的終結》作者福山先生在上海就中國模式有過一場辯論。他提到了中國也可能爆發類似的革命,我說不會。
  • 張維為:「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三個月後,我和美籍日裔學者、《歷史的終結》作者福山先生在上海就中國模式有過一場辯論。他提到了中國也可能爆發類似的革命,我說不會。我當時說:「至於中東最近出現的動亂體現出的,好像是人們要自由,而我覺得最關鍵的問題是那個地方的經濟出現了大問題。我去過開羅4次,20年前它跟上海的差距大概是5年,現在比上海落後40年,一半的年輕人失業,能不造反嗎?
  • 「阿拉伯之春」後的埃及科普特人境況
    但是一些科普特精英分子另闢它途,以「埃及」冠名建立政黨,積極參與國內政黨政治。2011年4月3日,埃及工程師兼富商、科普特人納古布·薩維裡斯(NaguibSawiris)和其他一些商界、文化界的個人與政治活動家領導創建了自由埃及人黨(Free Egyptians Party)。由於長期被隔絕於政壇之外,科普特人缺乏政治經驗,政治活動能力有限。
  • 「阿拉伯之春」最失敗的是歐洲!賠了夫人又折兵
    作者:葉倍茜「阿拉伯之春」起始於2010年底在突尼西亞舉行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隨後蔓延到其他中東和北非國家。包括利比亞,埃及,葉門,敘利亞和巴林,這些國家都發生了政權更迭或社會動蕩。但是,「阿拉伯之春」似乎並未讓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在這一地區擴張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反倒是讓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覆蓋。根據歐洲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歐洲議會(歐盟議會)表示關注歐盟未能在「阿拉伯之春」國家獲得政治影響力。但是,歐洲卻拿出了不少資金去支持當地國的反對派和解決難民問題。
  • 西報:「阿拉伯之春」在歐洲結出惡果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3月17日發表評論文章,題為:阿拉伯之春的一些果實。作者是阿根廷的非洲、中東和中亞問題分析家、作家記者瓜迪·卡爾沃。 這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三月份,也是它的「行進」(march 在英語中有三月、行進之意)(原載美國政治漫畫網) 文章如下: 也許我們永遠都弄不清楚華盛頓、倫敦和巴黎煽動2010年底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到底有什麼目的。在最初統計中人們關注的是上百萬的死亡數字,但「阿拉伯之春」造成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損失已經顯現出來。
  • 埃及前總統穆爾西在庭審中去世,這是個意外?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在第二天呼籲,對穆爾西在國家拘留期間的死亡進行「獨立調查」。「拘留期間的任何突然死亡,都必須由一個獨立機構進行迅速、公正、徹底和透明的調查,以澄清死因。」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發言人魯珀特·科爾維爾(Rupert Colville)說。六年前,穆爾西作為埃及第一位民選總統登上權力寶座,然而僅執政一年就被迫下臺,他所代表的穆斯林兄弟會,也隨之遭到埃及當局的清剿。
  • 「環球深度」「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
  • 內賈德埃及破冰與穆爾西親吻 遭遜尼派憤怒扔鞋
    5日,在開羅機場受到埃及總統穆爾西親切的「親吻、擁抱和握手」之後,內賈德在遜尼派伊斯蘭教聖地艾茲哈爾清真寺被一名憤怒的男子扔鞋。儘管沒有被砸中,慌忙離去的狼狽仍給內賈德的破冰之旅蒙上一絲陰霾。當地時間5日,內賈德在埃及開羅國際機場受到熱烈歡迎,埃及總統穆爾西率領多名高官親自前去迎接,並在飛機旁邊臨時搭建起一個豪華迎賓亭,上面裝飾著紅色吉祥物,通往亭子的紅地毯也格外鮮豔奪目。
  • 德媒:中東進「阿拉伯之冬」 民主覺醒未見成果
    德媒:中東進「阿拉伯之冬」 民主覺醒未見成果 原標題 [德媒:中東進入「阿拉伯之冬」]
  • 天氣之子上線B站,剛上線就開始爭吵,評價兩極分化火藥味極濃
    昨日B站上架這部動畫電影之後,直到今日,已經有了1000萬的播放量,不得不說這個播放量是一個很好的數據,僅僅一天時間就創造了別的動畫很長一段時間都可能達不到的數據量,但同樣這部動畫的評論和討論數量也在激增。短短一天的時間就有(截稿前的數據)13000多條短評,接近400 條的長評。雖然在B站還有更加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量也已經十分恐怖。
  • 阿拉伯之春在歐洲
    自從西方爆發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並拖累全球以來,再次印證了一個顛撲不破的普世真理:經濟危機必然導致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美國發生了佔領華爾街運動,英國倫敦上演了震驚世界的騷亂。加拿大則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學潮「魁北克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