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內賈德在埃及收穫吻和罵。」路透社用這句話概括了34年來首位訪問埃及的伊朗總統的第一天。5日,在開羅機場受到埃及總統穆爾西親切的「親吻、擁抱和握手」之後,內賈德在遜尼派伊斯蘭教聖地艾茲哈爾清真寺被一名憤怒的男子扔鞋。儘管沒有被砸中,慌忙離去的狼狽仍給內賈德的破冰之旅蒙上一絲陰霾。
當地時間5日,內賈德在埃及開羅國際機場受到熱烈歡迎,埃及總統穆爾西率領多名高官親自前去迎接,並在飛機旁邊臨時搭建起一個豪華迎賓亭,上面裝飾著紅色吉祥物,通往亭子的紅地毯也格外鮮豔奪目。內賈德從專機走下後,穆爾西隨即上前吻了他,並緊緊擁抱和握手。
在機場的貴賓廳與穆爾西會談後,內賈德直接來到世界聞名的遜尼派伊斯蘭教聖地艾茲哈爾清真寺,會晤大教長艾哈邁德塔伊布。據阿拉伯媒體報導,雖然會晤從場面上看很熱烈,但談話內容很「冰冷」。埃及國家電視臺網站6日披露稱,塔伊布要求內賈德「尊重巴林等海灣阿拉伯國家的主權和宗教自由」,「承認巴林是姊妹般的阿拉伯國家,那裡的人有權力履行宗教自由權」,他還明確要求伊朗「不要幹涉海灣國家的內政」,放棄在遜尼派國家擴大什葉派勢力和影響的努力。埃及《消息報》6日評論說,這等於給內賈德發出了清晰且嚴正的警告。更令內賈德詫異的是,他還遭到扔鞋「待遇」。報導稱,當內賈德參觀清真寺與當地民眾握手時,一名男子突然脫下鞋子朝他扔了過去,好在沒有擊中內賈德。不過保安人員還是簇擁著內賈德匆忙離去,場面很是狼狽。
「中東在線」新聞網站5日報導說,伊朗是什葉派的大本營,而埃及是遜尼派的代表國家,艾茲哈爾清真寺在遜尼派穆斯林心目中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內賈德參觀這一清真寺,顯然會引起遜尼派穆斯林的憤慨。同時,在不少埃及人看來,伊朗對海灣的阿拉伯國家構成威脅,並幹涉他們的宗教自由,企圖向他們施加什葉派的影響力,改變那裡的穆斯林教派結構成分。因此有人通過這種極端方式向內賈德表示對伊朗的強烈反對。
另外,埃及還要求內賈德在敘利亞問題上,尤其是在促使敘利亞停止暴力流血事件上「承擔義務」。「中東在線」評論說,埃及對伊朗站在敘利亞政府一邊很不滿,要求伊朗順應阿拉伯變革的呼聲和要求,「站在阿拉伯人民一邊,做出正確的選擇」。
內賈德這次訪問埃及,是對去年8月埃及總統穆爾西德黑蘭之行的回訪,標誌著兩國關係升溫。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籤署《戴維營協議》後,伊朗與埃及交惡,伊朗1979發生伊斯蘭革命,更引起埃及警覺,兩國關係進一步跌入低谷。伊朗用刺殺埃及前總統薩達特兇手的名字「哈立德伊斯蘭布利」來命名德黑蘭的一條街道,也令埃及十分不悅。與此同時,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收留被廢黜的伊朗國王巴列維,讓伊朗耿耿於懷。埃及在穆巴拉克執政時期基本站在配合美國中東戰略的立場上,在地區事務中注重發展與以色列的關係,對哈馬斯等巴勒斯坦武裝派別則以打壓為主。埃及政權更迭後,新上臺的穆爾西總統注意與美國拉開距離,對以色列更是冷淡,有分析人士認為,穆巴拉克時代埃以聯手以溫和方式處理地區事務的情景難再現。如今,穆爾西重視並加強發展與哈馬斯的關係,對以色列採取「冷處理」等態度,與伊朗的做法相似甚至相同,兩國在此類問題上頗有政策重疊和交匯之處,這是兩國關係走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埃及和伊朗關係的徹底修好和改善仍需時日。兩國在穆巴拉克時代就開始商議重新建交事宜,德黑蘭「哈立德伊斯蘭布利街」曾被伊朗提議改為「起義街」,但至今都未落實改名一事。另外,伊朗屬于波斯民族,埃及是阿拉伯民族,伊朗是什葉派,埃及是遜尼派,雙方的區別依舊很大。同時,兩國又都是地區大國,存在著互相爭奪地區影響力的博弈關係,這也是阻礙兩國關係深入發展的瓶頸。
據法新社報導,第十二屆伊斯蘭合作組織峰會6日在開羅召開,敘利亞衝突與馬裡極端組織等將成為峰會主要議題。在57個成員國中,共有26個國家參加了此次峰會,包括土耳其總統與伊朗總統。塞內加爾總統當天做了開幕講話。有分析預測稱,與會國領導人將敦促敘利亞當局同意與反對派建立過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