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遭遇嚴寒挑戰,巡邏面臨低效制約,印媒哀嘆「拉達克」駐軍度冬...

2020-12-11 騰訊網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周嘉西】在持續的中印邊境對峙中,印度向該地區部署了數萬大軍以示強。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空前挑戰。《印度快報》網站29日詳細描述了位於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印軍,當前是如何艱難地維繫生存、巡邏、作戰等基本任務。

自然環境對印軍尤為不利

「歷史上,拿破崙入侵俄羅斯、希特勒入侵蘇聯時,都被當地的寒冷天氣打敗。今天在中印邊境對峙的軍隊也面臨著同樣可怕的敵人」。報導描述稱,更糟糕的是,「拉達克」可不是俄羅斯平原,這裡的山峰高達1.8萬英尺(約合5486米),印軍在當地部署超過10萬大軍,「這在軍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曾任印度陸軍14軍軍長帕努中將表示,在冬季的邊境對峙中,印度受自然條件影響,先天處於不利態勢。「與印度一側相比,中方的地形就像屋頂一樣平坦,山脈相距較遠,山谷更加寬闊。因此中國人不用克服太多的山口,更容易修路。而大山的阻隔使印度人不得不想辦法鑽隧道,為避免工程過於龐大,印軍也無法修築寬闊道路」。另一個殘酷現實是,喜馬拉雅山擋住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使印度一側的降雪量大增,而「中國人就不會遇到積雪阻塞通道或長時間隧道被堵的考驗」。

對於「拉達克」地區而言,冬季的首個挑戰是嚴寒,當地目前的最高溫度僅3攝氏度,最低可降至零下10攝氏度至零下15攝氏度。進入12月和1月,溫度會進一步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伴隨而來的還有高寒山地的大風,意味著僅靠帳篷無法禦寒。極度嚴寒「會導致類似燒傷效果的凍傷」,「在這裡用手直接觸摸金屬是危險行為,可能會被凍住。」

印度官方出版的《1962年中印衝突史》對該地區的戰史紀錄是,「在拉達克,士兵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生存,其次才是與敵人作戰。奇特的地理環境對戰鬥及其結果有著重大影響。」「由於天氣原因導致的傷亡人數,和戰時的傷亡人數幾乎相等。」曾負責印陸軍14軍後勤工作的辛格少將承認,「士兵面臨的挑戰首先是天氣,包括極端寒冷和高速風;其次是稀薄的大氣;第三個才是敵人」。

印軍邊境生存不容樂觀

報導稱,由於中印第八輪軍長級會談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下一輪談判也沒有任何消息,約5萬名印軍不得不依靠長途運輸保障供應。「印軍冬季在拉達克地區部署這麼多的部隊,還是史上首次」。儘管印軍投入運輸機和直升機空投物資,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帕努中將表示,「想像一下,空投物資從指定的空投區域投下,散落在幾百米甚至幾公裡範圍內。對於那些可能要花上一整天時間才能得到幾公斤必需品的士兵來說,這成了一場噩夢。」

由於以前從未部署過如此規模的部隊,「拉達克」地區正在新建的許多前沿哨所沒有任何軍事基礎設施。印度陸軍為「拉達克」的後方部隊提供了一些新建的取暖設施,但前線士兵顯然享受不到。由於道路設施不完善,只有幾個地方有道路直達山頂,匿名印軍官員表示,「即使搶佔一個新的山脊」,印軍也不得不依靠人力搬運建造哨所的材料。

印軍消息人士披露,「拉達克」的印軍每天都有非戰鬥減員情況發生,許多人因寒冷引發疾病被迫後送治療。辛格透露,10年前「拉達克」地區的自然減員率就高達20%。儘管印度官方稱,當地非致命性傷亡「並不令人震驚」,但也承認印度無法生產適合「拉達克」地區的防寒服裝,不得不花高價進口。

「想要正常巡邏作戰不容易」

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印軍顯然不能只滿足於生存,他們還得參與巡邏乃至作戰。一名印軍軍官稱,在高海拔地區巡邏,士兵需要攜帶20-45公斤的武器和裝備。如果攜帶有機槍,意味著負重增加了20公斤,需要多名士兵協助搬運。除了武器裝備,士兵自身必備的攜行裝具還包括頭盔、防寒靴、高原防寒服、內衣褲、多層夾克、防寒面罩、護目鏡、睡袋、床墊、洗漱用品、襪子、水瓶,以及至少24小時的應急、高熱量熟食口糧。因為「如果被敵人火力壓制,士兵必須依靠自己在戰場上活下去。」

帕努中將表示,高原低氧環境意味著部隊效率降低了近30%-50%,在平原上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在高原「需要五到七天」。任何一次小規模行動,都可能花費6-10個小時。「在現實中,印軍士兵可能無法在哨所待太長時間。他們必須巡邏、建立掩體和進行防禦,還要躲避敵人的空襲和炮火,最終不得不在地面的凍土和積雪中掙扎,直接承受極度寒冷的後果。」

有中國專家表示,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解放軍同樣面臨高原嚴寒環境的考驗,但依託於現代化的後勤保障體系,解放軍無論是在高原駐守還是巡邏,都比印軍情況好得多。據央視軍事頻道11月初報導,新型可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亮相高原部隊,這種新型營房既有軍用帳篷的靈活性,又兼顧了固定營房的舒適和安全性。它僅依靠人力就可以安裝完成,宿舍、食堂、集成盥洗室、微電網以及供暖設備一應俱全。同時解放軍新近列裝多種防寒作戰設備,其中包括適用於海拔5000米以上、零下40攝氏度的高原高寒環境單兵睡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想要正常巡邏作戰都不容易」,印媒哀嘆「拉達克」印軍過冬艱難
    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空前挑戰。《印度快報》網站29日詳細描述了位於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印軍,當前是如何艱難地維繫生存、巡邏、作戰等基本任務。自然環境對印軍尤為不利「歷史上,拿破崙入侵俄羅斯、希特勒入侵蘇聯時,都被當地的寒冷天氣打敗。
  • 中印邊境面臨嚴峻考驗,印媒哀嘆印軍日子不好過,已傳出談判風聲
    寒冬將至,在中印邊境部隊面臨極寒、強風、缺氧等氣候條件的嚴峻考驗之際,印度媒體哀嘆印軍日子不好過,與此同時,有關中印邊境問題談判已傳出風聲。印媒認為,蘇傑生這是在暗示與中國的邊境對峙談判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顯而易見,此種信號對於印軍邊境部隊而言並不是一個什麼好消息。據了解,在持續的中印邊境對峙中,印度向該地區部署了數萬大軍以示強。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空前挑戰。
  • 曾叫囂準備在「拉達克」過冬的印軍,現在如何了?印媒親自來打臉
    此前,就有大量來自多方面的分析稱,作為高原地區,「拉達克」入冬期較早,在海拔3600米以上,冬季最低氣溫甚至可降至零下50度。根據先前有關軍事專家的預測,如果堅持戰鬥下去,印度軍隊將面臨著在嚴寒條件下的士兵生存問題和非常嚴重的物資問題。
  • 印媒哀嘆:邊境太難了
    對一個普通人來講,5000米海拔足夠產生強烈高原反應,印軍當然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印軍面臨的挑戰還更多。近日,《印度快報》網站對目前印軍在邊境的駐紮情況進行了詳細描述,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印軍目前的困境。極端嚴寒天氣,成為印度面臨的第一個「敵人」拉達克地區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印度一直在附近駐紮有軍隊,以往都是士兵們在基地中生活,按部就班去實控線附近巡邏,隨後回去。但是今年與以往有所不同,由於局勢升級,印度軍方提高警惕,士兵們只能駐紮在頭頂有庇護的戰壕中,而「這些戰壕自1962年起就沒人待過了。」
  • 印媒開始哀嘆:中國軍隊條件比我們好得多
    今天在中印邊境對峙的軍隊也面臨著同樣可怕的敵人」。報導描述稱,更糟糕的是,「拉達克」可不是俄羅斯平原,這裡的山峰高達1.8萬英尺(約合5486米),印軍在當地部署超過10萬大軍,「這在軍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 印度在拉達克數萬將士,迎來可怕「敵人」,想正常巡邏都不容易
    近日有印媒報導指出因為邊境會談被無限期擱置,將有近5萬印軍的補給必須要進行長途運輸補給,但這對於印軍來說似乎並不是一件小事,此外報導中還表達了對於印軍士兵能否繼續巡邏的擔憂。從這篇報導我們不難看出目前拉達克的印軍面臨著怎樣的「危機」。
  • 10萬印軍在拉達克面臨生存考驗,印度師長說出了實話:已經晚了!
    兩個月來,印度軍隊的車隊正在源源不斷地把軍用物資拉到拉達克,看起來體現了印軍長期堅守的決心,實際上做的遠遠不夠。日前,印軍不得不緊急採購上萬頂帳篷,就是在解決軍人面臨著被凍死的危機。7月20日,印度北方司令部的陸軍師長阿姆利特.帕爾.辛格少將說出了實話,拉達克的印軍面臨著一場嚴峻的後勤鬥爭,但是已經晚了。
  • 轟6K不怒自威:一旦運輸線被炸斷,拉達克八萬印軍面臨生存考驗
    現在大量人力、機械和建材被調到該地,工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全力施工,目的是儘可能延長冬季通車時間,支持前沿的印軍對峙。《今日印度》8月6日獨家報導稱,印度邊境公路組織正在與時間賽跑,在印中邊界附近修建海拔1.7萬英尺的全天候公路。為加快工程進度,印度邊境道路組織還從歐洲引進了更加靈活高效的步履式挖掘機。但是即便如此,想要在兩個月後冬季來臨時完成工程計劃仍然面臨很大的困難。
  • 印度海軍突擊隊到拉達克「鍍金」,印媒:很容易被凍死在班公湖裡
    拉達克地區已經進入最冷的季節。通常情況下,拉達克地區在11月底以後,氣溫將低至零下30~40度,每年的降雪量一般都會超過12米。應該說,拉達克的冬天還像往年一樣,但是拉達克地區印度軍隊的處境卻發生了巨大變化。
  • 天極寒,缺水糧,有雪崩…印媒渲染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留守困境...
    (原標題:天極寒,缺水糧,有雪崩…印媒渲染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留守困境:今年挑戰大!)
  • 拉達克大雪封山,印軍糧水短缺,印媒:軍方正在趕製「超級食物」
    報導稱,印度軍隊已處於戰備狀態,為部署在拉達克東部與中國「摩擦點」以及氣溫已降至零下20度的實際控制線(LAC)附近的5萬多名士兵建造了加熱的避難所、掩體和北極帳篷,並為其採購了專門的冬季服裝、裝備和其他必需品。11月過後,拉達克東部一些高海拔地區降雪量高達40英尺(超過12米),氣溫將降至零下30~40度。因此,拉達克又被印軍稱為「寒冷的沙漠」。
  • 拉達克深冬將至,印軍缺衣少食咬牙硬撐,我們煮餃子下火鍋奉陪
    報導稱,從拉達克東部班公湖-楚舒爾地區的「摩擦點」撤出軍隊、坦克、榴彈炮和裝甲車,這是朝著化解高海拔地區長達7個月的緊張軍事對抗邁出的一大步。報導引述印度軍方消息人士11日的表態稱,作為11月6日舉行的第八輪陸軍指揮官級會談的後續行動,兩軍目前正在就這一擬議中的脫離接觸計劃的確切模式和順序,以及聯合核查程序進行討論和最後敲定。印媒稱,撤退行動將首先從班公湖方向開始。
  • 前印軍長揭露拉達克地區印軍困境:缺水少糧、醫藥不足、條件惡劣
    近幾個月來,印度頻頻在邊境挑釁中國,數次出爾反爾無視此前中印雙方達成的共識非法越線,這導致中印邊境的局勢一度非常緊張,印度甚至還陸陸續續地不斷往「拉達克」地區增派士兵。然而,被不斷派往拉達克地區的印軍卻在日前曝出了其艱難的處境。
  • 拉達克零下30度,印軍靠喝酒抗寒,相比之下我軍待遇太「奢侈」
    拉達克地區現在已經進入每年最冷的季節,印媒稱,由於中印未能就脫離接觸問題達成實質性協議,雙方軍隊不得不在嚴酷寒冷的環境下保持對峙狀態。報導稱,在拉達克東部的印軍部隊正在經受最嚴苛的環境考驗,而他們對面的中國軍隊也面臨同樣的遭遇。
  • 中印邊境對峙,惡劣環境已成印軍噩夢,雙方勝負已分
    在持續的中印邊境的兩方軍隊的對峙當中,印度向拉達克地區部署數萬大軍來示弱,但是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當前艱難地面臨著生存危機、巡邏作戰等基本任務,因為自然環境對印度軍隊尤為不利。歷史上拿破崙入侵沙俄、德軍入侵蘇聯都是被寒冷天氣所打敗,現在中印邊界的印度軍隊也面臨同樣問題。
  • 未來60天決定拉達克印軍冬季命運,莫迪:最後勝利必將屬於印度
    印度軍方承諾在冬季來臨前解決拉達克高原地帶的補給線問題,就是通過提高通向拉達克地區的公路等級、延長公路線,加固公路橋梁提升承載能力,來保障冬季到來後拉達克前沿地帶8萬印度軍隊的補給運輸線暢通。分析指出,到九月底的未來60天關乎拉達克印軍的命運。如果不能在冬至到來前貫通補給線,修築好過冬營房,那麼8萬多印度山地作戰部隊和邊境警察部隊將面臨極其嚴峻的生存危機。印度國防部長辛格揚言,要讓這些擁有高原嚴寒地帶作戰經驗的部隊,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拉達克前沿地帶駐守至少6~7個月。
  • 美國這時候火上澆油,拉達克八萬印度大軍該作何選擇
    應該說,現在印度周圍最不缺的就是「拱火」的人,一方面是像美國一樣的所謂的「盟友」,他們的姿態可能會最終堵死德裡方面和印軍的退路。另一方面是此前已經被德裡方面和印度軍方撩撥起來的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莫迪政府和印度軍方本來想藉助這隻猛虎咬人的,但現在正面臨反噬自己的危險。而這個時候,美國的表態,更加會給情緒激動的印度民眾一個誤導。印度國內輿論和民意會認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都支持印度,那麼印度軍隊就更不用害怕中國了。火越燒越旺,但沒有人考慮,美國人說「美國軍隊將站在印度一邊 」,到底會有多大的尺度?是以怎樣的形式體現?
  • ...印度將在拉達克東部海拔4000米以上山地增派2.5萬至3萬駐軍。印...
    2020-09-12 22:01:36來源:FX168 【印媒:印軍為邊境增派士兵配備冬裝】「今日印度」網站近日報導,印度軍方將向拉達克東部地區部署的3萬左右士兵提供冬裝,花費35億至40億盧比(約合3.25億至3.7億人民幣)。
  • 印媒繼續「放風」:為迎零下40度天氣,印軍在中印邊境建「特殊庇護...
    談判還在繼續,印媒「放風」也沒停。《今日印度》18日報導稱,為迎接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印軍在中印邊境所謂「拉達克地區」為士兵建造了「特殊庇護所」。▲《今日印度》:為應對冬季裡來自中國的挑戰,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的庇護所升級《今日印度》援引軍方消息人士稱,為了保證在「拉達克地區」部署士兵在冬季的作戰效率,印軍已為部署在該地區的所有部隊完成居住設施建設,包括建造快速拼裝式的庇護所。
  • 拉達克暴雪凸顯中印差距:印軍「放棄抵抗」,我軍3天清通運輸線
    所以,拉達克前線地區的印度軍警只能期待近期雙方第九次軍長級會談能夠達成撤離協議。雖然印度軍方一直在強調印度軍隊在極端環境中的耐受力和所謂的不屈意志,但是一支後勤供應陷入絕境的軍事力量,在零下40度的風雪嚴寒惡劣環境中,最終能生存多久才是需要客觀面對的問題。當前,印度陸軍在拉達克東部地區部署了5萬多部隊,印度內政部所屬的邊境警察部隊大約有3.5萬人。